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决策与较量:看国民党如何败亡大陆
字数: 230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王家声 编
出版日期: 2012-05-01
商品条码: 9787501242375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
¥32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决策与较量:看国民党如何败亡大陆》从人物、事件、社会背景等多方面深刻剖析国共在治国理念、军队建设、外交政策、金融手段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分析国共较量时期,中共取得最终胜利地原因。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分析透彻、观点新颖、言语犀利。作者多为史学、国政界名家,如: 沈志华、杨奎松、杨天石、陆茂清、刘波等。
内容简介
《决策与较量:看国民党如何败亡大陆》从人物、事件、社会背景等多方面深刻剖析国共在治国理念、军队建设、外交政策、金融手段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分析国共较量时期,中共取得最终胜利地原因。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分析透彻、观点新颖、言语犀利。作者多为史学、国政界名家,如: 沈志华、杨奎松、杨天石、陆茂清、刘波等。
目录
朱、毛为何没有做“第二个石达开” 刘波
联德还是联英美?——抗战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抉择 杨天石
一寸山河一寸血——你不知道的“一?二八”抗战 刘波
“共军”在战场上为何打“疯”了 杨奎松
1947年的蒋介石与 金冲及
且看蒋介石如何反腐败 杨天石
金圆券风潮与国民党的沉沦 范泓
抗战胜利后知识分子的舆论幅度 程巢父
1949:拒绝“南北朝” 陆茂清
共产党“赶考”与国民党“搬家” 刘统
蒋介石在日记中如何反省 杨天石
国民党为何失去大陆 刘统
斯大林的“反复无常”与国共战局的起伏 沈志华
1950:大上海的国共较量 刘统
1950:朝鲜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沈志华
中苏朝:一场战争与三角同盟——重看中俄解密档案 沈志华
1955:第一次台海危机内幕 刘统
1958:反军事教条主义的历史真相 刘统
1963:刺杀案始末 卢荻
U-2飞机背后的中美较量 钟兆云
摘要
1948年底国共大决战胜负已分,南京政府精锐丧尽,人民解放军已饮马长江北岸。四面楚歌的蒋介石被迫愿和谈下野,意欲通过谈判争取时间整顿兵马,卷土重来。“代总统”李宗仁也要求与中共谈判,希望谈出一个“划江而治”的局面,坐稳江南半壁江山。
此时此势,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还是“沽名学霸王”满足于“南北朝”?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将革命进行到底”。
……
——《1949:拒绝“南北朝”》 陆茂清
蒋介石日记中常见很多反省,自称:所造罪孽,不能怨天尤人,只能待罪补过,以求自赎。反省之一,是外交失败。反省之二,是军事崩溃。反省之三,是党内分裂,纪律扫地,组织松懈。反省之四,是经济、金融政策的失败,蒋认为这是军事崩溃的“总因”。
反省之五,是抗战胜利后,选择实行民主宪政制度,以及国民代表大会选举等,都动摇“剿匪之基本”,与“剿匪对共政策”背道而驰。反省之六,是本身的骄矜、愤懑、自恃、忙迫,不能澹敬虚心,全凭主观行事。反省之七,是干部制度不立,干部腐化自私……
……
——《蒋介石在日记中如何反省》 杨天石
斯大林不想与美国直接对阵。他在私下可以提供任何帮助,要枪给枪要炮给炮,但就是不能出面。但金日成顶不住美军的攻击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请中国出兵。
违背斯大林的意愿,中苏关系就会走向解体,《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就会变成一纸空文,这是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中国出兵朝鲜,也就不难理解了。
……
——《1950:朝鲜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沈志华
中共士兵是作战勇敢,还是被逼送死?与其笼统地谈论的战术如何“残忍”,不如换一个角度,深入探讨一下的军官和士兵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听从那些“残忍”的命令,一上战场就“疯了”?
……
——《“共军”在战场上为何打“疯”了》 杨奎松
朱、毛为何没有做“第二个石达开"
刘 波
长征中强渡大渡河是中央红军生死攸关的战略节点,这关键的一仗,就是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展开的。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曾说:“泸定桥一战,在长征目前意义巨大。如果这次战斗失败,如果红军在炮火面前畏缩不前,或者,如果国民党炸断了铁索桥,那么中国随后的历史可能就不同了。”
能否渡过大渡河,关系到中央红军是否会成为“石达开第二”。1863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3万多太平军在此覆灭。蒋介石南昌行营秘书长杨永泰曾多次预言朱、毛将成为“石达开第二”。他还解释说,朱毛红军与石达开部队有几个相似之处:第一是西进路线大体一致,战术相同,到了西昌城下,石达开也是绕道而过;第二,人川的年辰属相也相同,都是猪年,都是5月江河涨水的季节,渡河十分困难;第三,兵力相同,均为三四万“疲惫之师”,而清军与蒋介石的追剿部队的数量也大体相同。蒋介石听了很高兴,也期望“让朱毛做第二个石达开”。
其实中央红军同70多年前的太平军相比,形势更加严峻。红军到达这里的时间比太平军晚半个月,当时已是洪水期,河面宽达300多米,抢渡很困难。而且从安顺场的上游泸定桥至下游渡口数百公里,国民党军沿河陈兵、布防严密,并提前将所有船只、粮食和其他一切可利用的物资器材统统搜走。
为什么中央红军处境更为险恶却能绝处逢生?只是依靠好运气吗?将两军作一历史比较,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谁的战略方针更符合民众愿望
1856年9月,“天京事变”后,在怀疑和猜忌中,石达开萌生去意。石的心腹谋士、元宰(元宰是石达开出走后新设的官职)张遂谋向他进言:“王得军心,何郁郁受制于人?中原不易图,曷不人蜀作玄德鼎足之业?”石言听计从。1857年5月,石率部避祸离京,前往安庆,之后行程数万里,历时6年到达四川腹地。而清军正是摸清了石达开的意图,设下口袋阵,致使石部全军覆灭。
红军长征的战略方针是“北上抗日”。中国共产党在有名的《八一宣言》中提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实事求是地说,“北上抗日”在长征初期只是一个政治口号,红军一直处于蒋介石大军的围追堵截中,当务之急是解决生存问题,即转移到适合生存发展的新的根据地去。这种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按照周恩来在两河口会议上提出的建议,新的根据地应该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区域较大,便于机动;第二,人口较多,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第三,有较好的经济条件。这三条理由固然不错,但其实还有两点没有点透:其一,在两至三省的交界处,处于军阀割据的“三不管”地带;其二,离苏联近,便于取得共产国际的援助。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从最初的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变为黎平会议后的川黔边地区,遵义会议变为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南渡乌江后改为川西,两河口会议改为川陕甘地区,俄界会议改为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榜罗镇会议改为陕北。经过6次变化,终于锁定陕北,并且只有到达陕北,有了一个较好的落脚点后,才能腾出手谈抗日问题。尽管如此,“北上抗日”方针对长征的胜利还是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顺应时代需要,深合民众愿望。这个主张,把红军的长征和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汇合起来,成为长征胜利的政治基础,意义非凡。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北上抗日”的旗帜,促使红军由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退却,变为向抗日前线的胜利进军。更重要的是,“北上抗日”对各派军阀明白无误地传达了一个信息:红军只是借路通过,不是同你抢地盘来的。这就有效地分化瓦解了各派军阀,利于上层统战工作的开展。
谁的战术指挥更灵活机动
石达开作为太平军中的杰出将领,“翼王”绝非浪得虚名,实乃战功所至。他的作战指挥水平相当高,这一点连他的对手曾国藩都非常佩服。但在大渡河边,石达开犯了三个致命错误:
一是选错地形。石达开在大渡河边驻军的紫打地属于圯地、围地、死地“三绝”之地。石达开深谙兵法,却选在如此险恶的绝地驻扎下来,实在令人费解。
二是指挥僵硬。石达开没有及时抢占铁索桥,渡过松林河,往西北方向夺取泸定,也没有趁大渡河北岸没有清兵时迅速渡河。打了半个月才开始向东突围,至利济堡时,仅剩6000多人——突围已晚。
三是放弃突围和抵抗。石达开对敌人抱有幻想,他向清朝四川总督骆秉章写信,表示愿以自己为人质,换六千部下的生命。这种“舍命全三军”的英雄情怀,确实令人感动!但放弃了最后突围的尝试,无疑是战略战术上的一大失策。
《孙子兵法》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熟知历史的、刘伯承吸取了石达开的教训,灵活机动而又快速高效地应对敌情。1935年5月21日,当中央红军到达冕宁,从地下党那里得到凉山地区的民情敌情后,中革军委决定在泸沽兵分两路,主力为左翼,经冕宁、拖乌、大桥的彝族走廊,前往安顺场渡口,强渡大渡河;红5团为右翼,在左权、刘亚楼指挥下经越西前往大树堡,伪装大部队实施佯动,以吸引河对岸富林国民党重兵的注意力。这是避实击虚的策略,也是“双保险”式的布阵。
5月26日,红军主力部队在小叶丹指引下,到达安顺场。在安顺场,中革军委决定再次兵分两路:红一师和干部团为右纵队,由刘伯承、聂荣臻指挥,在这里渡河,沿河东岸朝北前进;中央红军主力为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前进。两岸部队互相策应,夹河而上,夺取泸定桥,最后在泸定会师。这种战略战术,可以说是又一个进退灵活的“双保险”。特别指出:只有夺取泸定桥,红军才能避免石达开的命运。假如两路不能会合,被分割了,刘、聂率部队单独走,到川西搞个局面出来。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