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沧浪之歌——谢力军散文选

沧浪之歌——谢力军散文选

  • 字数: 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谢力军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702189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谢力军的一部文化散文集,收录了作者撰写的部分文章,如《幽韵萧深海岛风》《你是故乡》《襄河谣》等。全书广泛涉猎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及医药学,除了以散文的形式记事描景外,还引用了杂文、札记、游记、影评、书评等文体,并有诗词楹联鉴赏及考证训诂文字,文风自成一格。
作者简介
谢力军,笔名小熬浆糊,自由写作者。1954年出生,祖籍湖北天门。医学专业背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芳草》《当代作家》《参花》《武汉文学》等文学刊物和网络媒体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多种。曾有中篇小说入选《中篇小说选刊》。
目录
一 时空之魅,生命之舞
沧浪之歌(上)/002
沧浪之歌(中)/012
沧浪之歌(下)/023
生命是一种信仰/038
敢遣春温上笔端/042
扑朔迷离燕子楼/047
在世界的尽头——一场跨越两千年的爱/058
时空之魅,生命之舞——黄邦雄《艺术回顾展》巡礼/067
不作不死的溢美式作伪/074
二 沧海一声孤啸远
我们近代没出过这样高的人——纪念张伯驹先生120周年诞辰/082
沧海一声孤啸远——悼金庸/092
小学春秋/097
窗外掠过的枫叶,尽消了艳红的颜色/108
襄河谣/115
中学春秋/129
你是故乡——怀念母亲/137
重温清梦几低眉——早年观影记忆/148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早年音乐记忆/156
天堂是座藏书楼——早年阅读记忆/164
三 万顷海涛鉴兴替
江南以西,仲秋之寥/176
从西京到东京:万顷海涛鉴兴替/182
到更远的海边/193
幽韵萧深海岛风——巴厘岛游记/201
驶过海峡,越过山丘——马来半岛巡礼/213
四 神农百草也多情
神农百草也多情/230
之药:天上掉下个救心丹/234
铸剑为犁:山重水复治癌路/238
转角是爱:伟哥的故事/247
人与细菌:纠缠到地老天荒/253
五 云烂星辉话楹联
溯源辨迹道楹联/266
云烂星辉赏楹联/278
言简意赅品短联/290
汪洋恣肆说长联/299
撷影采风写楹联/312
嵌名拆字侃楹联/317
作者未选入文章存目/323
摘要
     沧浪之歌(上) 早上起来。开窗看去,冬雪初霁,阳光明媚,甚至听到了几声清脆的鸟啼。如此多娇的景致,却让我倏地想起金庸《连城诀》里那场皑皑白雪下面的生死搏杀。看不见,摸不着,处处危机、步步惊心,最后非死即伤,雪白血红。 记得仅仅一个多月前,也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几个人在一起聊到了武汉。已去北京发展的朋友说:武汉在二线城市中算突出的了。明明是称赞,武汉朋友不乐意了,说武汉是一线半,武汉面积是哪个城市的几倍,武汉GDP超出哪个一线城市多少,还有长江上达到两位数的大桥数量。你看吧.武汉的江面上会铺成床板,桥挨着桥,车子可以横着开,很快就一线了。 几句话工夫,又升格了0。5线。下来后朋友犹有不忿,说小时候一起在乡里屙尿和泥巴的人,一口一个咱北京,脸比城墙厚。我觉得朋友已经不是在为武汉争,是在为自己争了。更因为这“一线”云云,还有车子在桥上横着开的画风。让我感觉有点缺氧。所以,我选择了不作声。 现在,这样的话题已不合时宜了。曾经喧嚣的大都市气派已恍若隔世。武汉多年生聚积攒的骄傲一夜之间珠碎玉陨…… 当苍凉深广如天地.我要唱首沧浪之歌。 一 两江交汇,九省通衢,控扼长江,接引南北,“形胜之地”成就了武汉的大与盛。 大——权威杂志《国家地理》根据卫星测绘结果,把武汉列人“世界十大都市”,其城区面积远超北京,是上海的2倍、天津的3倍、南京的4倍、重庆的5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优选城市。一直以来,口碑中的特大都市,除了大上海,就是大武汉。没听说大重庆、大南京,群众的眼睛雪亮。 盛——明清之际汉口已是四大名镇之一。长江上下游的各大码头包括上海都还寂寂无闻。自1861年英国在汉口勘界签约,英、德、俄、法、日五国设立租界,是谓“汉口开埠”。武汉由传统商业市镇向近代都会转型,以茶叶等农副产品出口为主的汉口对外贸易与上海并驾齐驱,毫不逊色。如今,武汉是中部六省中专享的副省级省会城市.内陆优选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华中地区专享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国家发改委明确的“国家中心城市”,风头正劲,一时无两。 这是武汉的荣光,武汉人的荣光。所以我格外理解那武汉朋友自信满满背后坚挺的理由和不容置疑的感情寄托。 只是大有大的难处,盛名之下也受盛名之累。武汉给予我们的,除了盛大和荣光,还有苦难与悲伤。 形胜之地,常常是多难之域。历史上武汉地区水患频仍,外洪内涝;又是兵家重镇,战乱之域,围绕武汉区域的兵戎之争数千年从未止息。 比起其他一些城市,武汉在华夏民族演进的历史中,很长时间并不处于核心地位。在封建社会早中期,群雄逐鹿中原,从繁华的长安、开封和洛阳,南下的第一门户是襄阳城,再往下则是荆州城,离武汉这方的“南蛮子”还远着哩。直到明末清初,航运逐渐发达,武汉与上海遥相呼应,才渐次成为中部的经济中心;清末张之洞推行洋务运动,在武汉兴教、开办实业,武汉作为内陆城市率先向现代转型;在辛亥首义后,风云际会,武汉一举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在“武汉会战”期间,又成为全国抗战中心。 所以有人奇怪武汉怎么没有建过都,实际上武汉是不止一次建过都,只不过是属于割据时的自封,且短命。 武汉首次有记载的建都,是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鄂州)称帝,国号吴,但当年就迁都建业(今南京)。后来传到他孙子孙皓手上,在公元266年又迁都武昌,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很快又迁了回去。当时坊间有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公元557年,因陈霸先杀南梁皇帝建立陈朝,自立为帝,南梁旧臣王琳在郢州(今武昌)拥立萧庄为帝。仅两三年,即亡于陈朝。王携萧庄奔北齐,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南梁末代皇帝萧庄旋于齐都邺城愤懑而亡,终年29岁。短命的皇帝,短命的都城。 又过了七八百年,到了元末。武昌又一次建都。本来建都于江州(今九江)的陈友谅,在与朱元璋的鄱阳湖大战中败北,本人也丢了命,部下拥立其子陈理在武昌继位,此为1364年。翌年,朱元璋兵临城下,陈理出降,时年13岁,又一个幼年短命的皇帝,又一个短命的建都史。如今长江大桥引桥边、蛇山侧仍有陈友谅墓(衣冠冢)。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