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诞生之初的模样
城市作为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在诞生之初是什么模样?我们对于早期城市的认知,可能来自一个遗址、一片废墟、一些断壁残垣;或是史官的文字记录、历史学家的系统性爬梳:另外,更有意思的来源是文学作品中的描述。
《吉尔伽美什》史诗(以下简称史诗)是美索不达米亚最古老的史诗,经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口头流传,最终以楔形文字成文。出土的不同语版版本数量众多,而发掘于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12块泥板”包含规模优选的原文,是整部史诗的文本基础。这部史诗不仅是一部想象力奇崛、感染力强大的文学作品,其中对于两河流域早期城市乌鲁克的描写,更是给读者展现了在考古领域无法完整获得的生动信息。
A square mlIe is clty,a 5qua re mIle date-grove,a square mlle is clay-pit,half a squa re mile the tempie of Ishtar: three sauare mlles and a half is Uruk’s expanse
一平方英里是城区,一平方英里椰枣林,一平方英里是黏土坑,半平方英里伊什妲尔神庙:三又半平方英里构成了广阔的乌鲁克城。
乌鲁克遗址于19世纪中期被发现,西方考古学家认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尽管没有直接证据,学者大多认为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在苏美尔王世系表中,他是公元前2600年左右乌鲁克的国王。史诗中描写了乌鲁克城的基本组成部分:城区、椰枣林、黏土坑、神庙——一个综合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特定空间。这看上去不就是最早的城市规划吗?神庙
让我们先从乌鲁克城的权力中心“伊什妲尔神庙”(temPleof Ishtar)说起。美国有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认为:“人类最早的礼仪性汇聚地点,即各方人口朝觐的目标,就是城市发展最初的胚胎。”城市诞生于大河流域,原因基本有二:一是有大河的地方可以发展农业,从而养育更多人口,产生剩余粮食、剩余劳动力:二是有大河的地方必定有洪水泛滥的危险,需要人们集体协作去“治理水患”。这两件事情组合在一起,人类第一次被划分为统治阶级(垄断粮食分配、领导水患治理)和被统治阶级。然而,只有实际需求而没有精神层面的凝聚力,是无法让人们从原本封闭却稳定的村落生活中走出来的。
宗教是人们集中到城市来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宗教,没有人类对象征着自然力的神明的祭祀与抗争,治水、建城这些需要动员大量人力的集体性活动,是很难仅仅通过统治一被统治的阶级关系来实现的。城市与城市诞生之前所有类型的人类聚集地的根本不同在于:城市的目的在于侍奉神明,从而在神明的庇护下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早期城市中最重要的建筑物是宫殿(统治者居住)和神庙(侍奉神明的场所),两者或距离很近,或像《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描述的那样合二为一。神庙是乌鲁克的权力中心,无怪乎“神妓”要带恩启都到阿努居住的神庙里去找吉尔伽美什。乌鲁克城信仰两河多神教,崇拜的主神是阿努和他的女儿伊什妲尔(又名伊南娜,是战争、爱情与丰饶之神)。从史诗中可以看出,乌鲁克为他们建造的神庙是城市中最豪华的建筑。不仅如此,神庙的建造具有较为性追求的特点,建造者希望它能够流芳百世,永远庇护这座城市。
that no later king could ever copy!
到伊南娜神庙,伊什妲尔女神的住所看看,后世哪一位国王也无法复制它!
人类和神明的关系错综复杂。英雄人物,同时作为统治者的吉尔伽美什具有“神性”,而且和神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史诗中说.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但这“三分之一是人”,造成了他和神优选的区别:神是可以永生的。史诗的第11块泥板描写了吉尔伽美什试图去寻找“不死”的方法(获得和神一样永生的权利),最终得到了灵药而又被蛇窃取,从而与永生无缘。我们在后来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看到,不论多么强大的“人”,最后的命运都是死亡。而可以永生的神明则拥有优选的权力,他们用各种方式来让人生,让人死,让人幸福,让人受苦。
另一方面,神明和人一样具有善与恶的“人性”。他们时而给人类制造麻烦,时而又帮助人们解除困境,神明内部以及他们同人类之间,一样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喜好而争斗、妥协。人类将自然“拟神化”,侍奉神明的同时也经常同他们作斗争。比如第6块泥板的内容,就是吉尔伽美什因伊什妲尔的水性杨花和喜怒无常而拒绝了女神的求爱,这引发了女神的愤怒,女神让“天牛”去攻击他和恩启都,最终后者获胜——这象征着人对于战胜自然力的一种信心。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