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青浦淀山湖传说

青浦淀山湖传说

  • 字数: 20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754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青浦区文化馆、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中心组织,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郑土有教授带领学生通过田野调查后撰写文稿,由郑土有、纪秋悦编著。淀山湖传说是青浦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5年入选上海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淀山湖传说广泛流传于淀山湖周边地区的民众中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也是当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本书从淀山湖传说产生的历史人文背景、历史演变发展、主要内容与类型、特色与影响、保护现状与对策、如何合理利用等方面,对淀山湖传说项目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是目前第一本研究淀山湖传说的专著。
作者简介
郑土有,男,1962年生,浙江省金华市人。文艺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主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晓望洞天福地:中国的神仙和神仙信仰》、《关公信仰》、《中国民俗通志·信仰民俗志》、《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中国城隍信仰》(合著)、《梁祝传说》(合著)、《五缘民俗学》(合著)、《中国农民画考察》(主编)等著作十余部。在《民间文艺季刊》、《民间文化论坛》、《民俗研究》、《中外文学》(台湾)、《澳门理工大学学报》(澳门)、日本《比较民俗研究》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
目录
本书主要访谈对象名单1
引言1
第一章 淀山湖民间传说产生的语境1
第一节 淀山湖的形成1
第二节 淀山湖的自然风貌5
第三节 淀山湖地区的人文历史14
第四节 淀山湖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风民情24
第二章 淀山湖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与类型27
第一节 起源传说27
第二节 人文传说38
第三节 风物传说54
第四节 史事传说66
第五节 信仰传说75
第三章 淀山湖民间传说的特色83
第一节 兼具历史性与传奇性83
第二节 浓厚地域色彩86
第三节 富有生活气息88
第四节 传统与创新并重92
第四章 淀山湖民间传说的传承现状与建议99
第一节 朱家角镇淀山湖民间传说传承情况调查99
第二节 金泽镇淀山湖民间传说传承情况调查报告108
第三节 练塘镇淀山湖民间传说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113
第四节 总体传承情况与保护对策122
第五章 淀山湖民间传说的利用问题探讨127
第一节 淀山湖传说的价值127
第二节 民间传说与旅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132
第三节 淀山湖民间传说的要素提升135
参考文献143
附录一 淀山湖民间传说采录147
附录二 内部刊物中的淀山湖传说故事采集173
附录三 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乡镇资料本中的淀山湖与青西三镇传说选录215
摘要
     淀山湖传说,是淀山湖地区民众以本地流传的人物事迹、历史事件以及动物、特产、风物等为原型展开丰富想象,使用本地方言,以口头叙事方式讲述的民间故事。①时至今日,在以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金泽和练塘三镇为代表的环淀山湖地区,这种讲故事的习俗仍然流传不息。青西三镇地处淀山湖畔,此地自古以来水网密布,港汊众多,正是在这样一片不折不扣的“水环境”中,反映水乡鲜明特色的民间文学——淀山湖传说才得以孕育并流传至今。本章将分别从淀山湖的形成过程、自然风貌、人文历史、地域文化与民风民情几个方面入手,探讨淀山湖传说产生的语境。 第一节 淀山湖的形成 1958年10月,捞矿队正在淀山湖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打捞作业,他们在打捞什么?原来,为配合全民“大炼钢铁”活动,湖边附近十余县组织民船,在湖中打捞一种俗称“狗屎铁”的土法炼铁原料。在打捞过程中,人们发现混杂在“狗屎铁”中还有各种形状的石器、陶片及动物化石等,青浦县文物调查工作组对此进行了采集研究。次年1月,李洪德、曹乾康、钱家桢、沈关元等下放干部把采集的石器和陶片寄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请求对其历史价值进行鉴定;经鉴定,此次淀山湖出土文物包括石器115件、陶片73件、其他文物7件,共195件,大多出自新石器时代,此外还发现有战国时代的铜镞、唐“开元通宝”以及北宋崇宁当十钱等文物。①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淀山湖所在地区有人类聚居的痕迹,淀山湖过去经历过陆地阶段,后来才成为湖泊。事实上,关于淀山湖成因的说法早已有之。民间关于此湖形成的传说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是两种说法,其一是“秦始皇挖湖说”,秦始皇一统中国后,下旨将十万囚徒遣配至此,强迫其挖掘地表以杀王气,淀山湖是苛政之下被迫挖掘出来的人工湖;其二,相传此地原为一座古城,因地壳运动下沉而陷为湖。②这些说法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却反映出民问对于淀山湖成因的诸多想象。 对于淀山湖形成的科学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考古学者、古生物学者、历史地理学者等对于长三角地区的海陆变迁进行探索。自1936年汪胡桢先生《太湖的构成与退化》一文发表以来,对太湖平原的调查研究逐渐吸引了学者的目光。由于淀山湖属于太湖水系,与太湖的成因史大致相似,因此对其成因的研究往往也被置于对太湖水系形成的探讨中进行。经过学者的综合研究,对淀山湖的形成与演化大致形成了如下看法:淀山湖的形成最初源于板块构造运动,因其处于下扬子一钱塘皱褶带的东部,中生代末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形成若干断陷盆地;在古构造盆地形成的地质基础上,由于地理位置濒临海洋,多次遭受海水侵蚀、气候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最终形成了今日所见淀山湖的初步形态。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对淀山湖地区进行考察钻孔,对其中的微体古生物进行研究,并结合地质、气候、水文等诸多因素,为淀山湖、太湖皱褶运动之后经历的几次海侵提供了科学依据,①认为淀山湖地区晚更新世中期后的地质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晚更新世中期气候暖热潮湿,海面上升,发生第一次海侵,淀山湖地区经历了“滨海→□湖→湖泊→河口湾”的过程,表明海面不断波动。晚更新世末期,由于晚玉木冰期引起世界性洋面大幅度下降,冰期最盛时东海陆架曾是一片宽阔的陆地,大力度优惠海面比现在低150—160米。全新世早期,气候回升,产生了第二期海侵,海面迅速上升,长江口和钱塘江口的古代河床再次遭海侵,海水沿河谷及其支流向内陆侵入,淀山湖、太湖东南侧的湖沼洼地受到海水侵蚀,形成微咸水□湖。全新世中期,气候由温暖略干转为湿热-干热,距今7500—6500年前,海面升至优选,长江口退至镇江、扬州一带,钱塘江口缩到杭州以北,淀山湖、太湖被淹没,之后伴随海平面不断下降,长三角发育迅速,在距今约4000—2500年间淀山湖成为淡水湖泊,奠定了今日淀山湖之初步形态。而到了全新世晚期,人类活动愈加密集频繁,水土流失增加,长江河口泥沙大量堆积,一些人海泄水通道或阻塞或缩短,淀山湖处于江南地区的“低乡”,湖泊面积的增大,苏南湖泊群逐渐形成。《云间志》载:“淀山,在县北六十里,在薛淀湖(即淀山湖)中周回三百五十步。”②宋代时,淀山位于淀山湖中,而今之淀山,位于朱家角镇西南两公里处,距离淀山湖数公里,由此可见宋时淀山湖之面积远比今日广阔。到了元代,由于东南排水港浦的堰断,淀山湖成了苏州、湖州、嘉兴三州来水总汇之处,湖面又有所扩张。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