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忏悔录

忏悔录

  • 字数: 17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695169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托尔斯泰,就是经典本身,就是长销书代名词托尔斯泰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家,作品口碑好,读者基数大,市场认可度高。世界十大名著,他独占两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作为他仅有的自传,是了解他内心世界的捷径,是其书粉不可错过的佳作。★世界闻名的三大《忏悔录》之一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是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从军人到作家,从彼得堡上流社会到淳朴的乡村生活,托尔斯泰在书中梳理人生,忏悔曾经追名逐利的生活,系统阐述自己新的人生观、价值观,探讨生命的意义。★无删节全译本,附文豪大事年表无删节足本翻译,还原原著精髓。精心梳理托尔斯泰的人生大事,并对其主要文学作品进行介绍,方便读者全方位了解托尔斯泰。
内容简介
托尔斯泰50岁时,已创作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世界名著,但面对自己的人生,他依旧困惑,甚至感到痛苦。他因痛苦而忏悔,因忏悔而追问,追问生命的本质,追问人生的意义,追问幸福是什么。在忏悔的最后,他终于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因其文学作品对俄国社会的批判与揭露,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50岁时,因现实与理想无法调和,托尔斯泰遭遇了精神危机,他忏悔人生、反思自我,写下《忏悔录》一书,并因此发现了生命的意义。
目录
忏悔录
论生命
附录:托尔斯泰大事年表
摘要
     第一章 不信奉上帝的疯子 我自幼被要求信奉上帝,但世上真有上帝存在吗? 从小接受东正教的教育和洗礼,它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但当我年满18岁,也就是大学二年级之后,便开始质疑自己学过的东西。 现在回想起来,我从小到大都不曾真正地相信这些教育,只不过出于对大人们的尊崇,从而顺从他们的教导,并信任他们在我面前的说教。 记得是1838年,我11岁,正上中学,有一位名叫沃罗金卡·M(他早已不在人世了)的男同学来我家过周末。他忽然像发布重大新闻一样宣布了一个新发现:其实压根儿就没有上帝,我们所学与上帝有关的所有东西,全部都是谎言。当时,我的几个哥哥对这个爆炸性新闻产生浓厚兴趣,还把我叫上一起讨论。在场的人都非常兴奋,饶有兴致地参与发言,一度认同我同学的说法。 我有位哥哥叫德米特里,上大学时突然开始疯狂地信教,虔诚地吃斋、礼拜,充满激情地过起了自以为纯洁而高尚的生活。但所有的人,包括长辈,都觉得他的做法非常好笑,不知不觉给了他一个“挪亚”的绰号。穆辛·普希金在喀山大学担任督学,与我们关系很好。有一次,我们受邀去他家跳舞,哥哥因为信教拒绝参加,普希金便幽默地讲起大卫王在方舟上跳舞的典故,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玩笑归玩笑,我们从中总结出了一些道理: 背诵教义、去教堂礼拜无可厚非,但凡事别太认真了。 童年时代,我便开始阅读一些伏尔泰的作品。我对书中犀利的语言没有丝毫不适,相反我可以愉悦地接受。与我们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人,有的已经脱离了宗教,有的正在脱离。而我,不再信奉宗教。 我的看法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世人拥有大致相同的生活,都一贯遵循生存的基本原则——它非但与宗教教义毫不相同,并且大部分恰恰相反。教义不参与生活,不与社交发生关联,也不成为个人生活的参考。被众人信奉的教义远离生活,独立于生活之外,如果非得与生活攀上关系,那应该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二者毫无瓜葛。 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下,仅仅依据生活和事业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信教,那只能是徒劳。如果要在公开承认信仰东正教的人与反对者之间寻找不同点,其结果对前者很不利。事实上,前者往往都愚昧、残酷和不道德,大都自以为是;而后者大多都聪明、老实、为人善良而正派。 按照国家规定,学校教授教义,并派学生去教堂做礼拜,政府官员要为人们提供参加圣餐仪式的证明。但是,我们这种人,既不是政府公职人员,也不继续念书,却在基督教中生活几十年而浑然不觉,甚至误以为自己也变成虔诚的教徒。 这种情况历来如此,至今没有改变。因此,不管什么时候,无论现在还是过去,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那些因为信赖某人或是受到某种压力而接受的教义,正慢慢地失去效力。有人以为童年时学过的教义会完整地保存下来,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教义早就烟消云散。 有位朋友C,聪明、老实,曾经对我讲述他因为一次户外活动而放弃信教的经历。那一年他26岁,与哥哥一道外出狩猎。晚上露营时,他开始祷告,那是他童年养成的习惯。当时他哥哥也在,只躺在草地上默默地看着,等他结束一切准备躺下休息时,才问:“你打算将这些一直做下去吗?” C没有回答,他们的话题没有继续。但从那个晚上之后,C再没有去过教堂,也不再继续那些祷告仪式。整整三十年过去,他都没有进行一次与信教有关的活动。他这么做不是因为发现哥哥不赞成信教,也并非认同哥哥的观点,也不是立马下定不信教的决心,而是只因为哥哥的那句话。这么说吧,由于自身的压力,他的信仰之墙本就摇摇欲坠,哥哥的话只不过像手指在上面轻轻一戳。那一刻他恍然大悟,自以为心中满是宗教,其实早已空空荡荡。祷告、画十字、行礼膜拜等,都成了毫无意义的机械语言和肢体动作。 意识到这一切毫无意义之后,C便停止了信教。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