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阳明家书

王阳明家书

  • 字数: 17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明]王阳明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549961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纪晓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梁启超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钱穆
内容简介
《王阳明家书(名人家书典藏系列)》通过对王阳明家书的客观呈现和精彩评析,代领读者走近一个真实、亲切的王阳明,一个不离烟火气、有着圣贤智、豪杰情的王阳明。
这些家书,有的谈朝局时政,有的论学问功夫,还有的话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但无一例外都蕴藏着王阳明心学的学理与真谛。它们是“良知教育”的范本,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等思想落实到具体生活中的案例集合。其中关于“立志”“慎独”“养心”“克己”“精一”等心学功夫的论述,对于治愈当下个体的空虚和焦虑,依然有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阳明山人、阳明居士、阳明子,封新建伯,赠新建侯,谥号文成。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创建的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目前的重要学说之一。周月亮,当代心学名家,国内王阳明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曾出版《王阳明传》《孔学儒术》等著作。程林,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心学名家周月亮入室弟子。阳明心学青年研究者,著有《王阳明的心学功夫》。​
目录
王阳明与父亲王华的家书
第一封上海日翁大人札003
释读:世道败坏退藏为宜007
第二封上大人书010
释读:人生若寄事上磨砺012
第三封上海日翁书016
释读:含冤赋闲转败为胜017
王阳明与太叔克彰的家书
第四封与克彰太叔书023
释读:切莫外驰勤除习气024
第五封又与克彰太叔书027
释读:孝在家常礼在中庸028
王阳明与妹夫徐爱的家书
第六封与徐仲仁035
释读:落第不耻积学求成036
第七封示徐曰仁应试039
释读:事上炼心不计得失040
第八封与曰仁诸弟书044
释读:事与愿违生死有命046
王阳明与弟弟王守文的家书
第九封示弟立志说051
释读:立志成圣道同心同053
第十封与弟伯显二札058
释读:日严日畏养德修身059
第十一封守文弟归省携其手歌以别之063
释读:忠信持谦为己慎独064
王阳明与诸弟的家书
第十二封寄诸弟书069
释读:良友砥砺乃能有益070
第十三封与诸弟书074
释读:敬天爱人反求诸己076
第十四封寄诸弟080
释读:一念改过精一克己081
第十五封寄伯敬弟085
释读:家庭和睦邻里相亲086
王阳明与侄子正思的家书
第十六封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091
释读:脱去凡近以游高明092
王阳明与妻舅诸用明的家书
第十七封寄诸用明097
释读:晦养厚积潜龙勿用098
王阳明与内侄诸阳伯的家书
第十八封书诸阳伯卷(一)103
释读:去矜去蔽善学善问103
第十九封书诸阳伯卷(二)107
释读:养心穷理知行合一108
王阳明与表弟们的家书
第二十封寄闻人邦英邦正(一)115
释读:不可夺志随事尽道116
第二十一封寄闻人邦英邦正(二)119
释读:提住初心勿忘勿助120
第二十二封送闻人邦允序124
释读:自重自爱荣辱不惊125
王阳明与儿子正宪的家书
第二十三封书正宪扇131
释读:温恭除傲谦到至诚132
第二十四封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前四封)136
释读:敬守训戒良知良能140
第二十五封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后四封)146
释读:鞠躬尽瘁此心光明148
附录一:王阳明家训示宪儿153
释读:勤学有志方成大器154
附录二:阳明小传——圣贤相传一点真骨血158
附录三:如何评价王阳明这个人?198
参考书目205
摘要
     写这封家书时,阳明四十八岁。过往七年间,他几次剿匪,屡建奇功,官位虽是节节高升,但每结束一场战役,他就给皇帝上疏,希望批准自己辞官养病。正如这封家书所言“欲归已非一日,急急图此已两年”。屡次请辞而不准,迫不及待想回家的王阳明,结果突然摊上了大事——宁王反了。 得知宁王造反的消息时,王阳明正和江西两个大名士谈天喝茶,名士们瞬间就蒙了,惊慌失措,王阳明虽已“每临大事有静气”,但即便再怎么“不动心”,也要面临接下来“怎么办”的问题。 宁王举兵,就在王阳明管辖的地界。事发突然,他只得仓促备战。写这封家书的前一天,他刚发出《调取吉水县八九等都民兵牌》,号令组织民兵,准备征讨宁王。他趁着巡检的间隙,给父亲写了这封信,报平安,分析局势,也表明立场:先不想回家了,等干完这票再说! 当其他官员都在观望,都在担心宁王万一成功篡位,接下来怎么办的时候。阳明则是依良知而行,当机立断,举兵讨伐。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敢于首义,打响了第一枪。我们平日空谈心性容易,真在大事大节上,要凭良知抉择、判断时,知行还能不能合一? 张君劢先生曾说阳明学有两方面:事业和枯禅。日本阳明学得其事业的一面,中国得其枯禅的一面。明治维新的理论奠基人吉田松阴.和实际指挥了维新战斗的西乡隆盛,都因阳明学而激励奋迅。冲破罗网,建立不朽功业。他们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决断力和勇气,与王阳明如出一辙,不问生死,无私忘我。 王阳明家书中说“人臣之义至此,岂复容苟逃幸脱!”大敌当前.君子取义。尽管危机四伏,局势充满不确定,但王阳明在这封家书中给父亲描述自己的应对策略时,却显得稀松平常。为了不让父亲担心。他自信地说“观天道人事,此贼不久断成擒矣”。也算在父亲面前给自己壮胆了,并表示“事势稍定,然后敢决意驰归尔”。即干完这票.我要决绝地飞奔回家了。 这一票王阳明干得确实漂亮,以最小成本平定了宁王叛乱,成就了一生优选的事功。这一仗是心学优选的广告,心学绝不是空谈心性.它也有事功精神。牟宗三先生就曾说:“中国人有道德精神与艺术精神.而缺乏事功精神。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讲得非常透,但外王却始终不够,亦即是事功精神不够。中国从墨子起即讲事功,到后来法家.南宋的浙东学派,再到民国胡适之等,总有一股要求事功的暗流。但要求事功是一回事,而事功精神又是一回事。总要求事功,而事功精神不具备,故事功总是出不来。”而王阳明能建立事功,正是先完备精神,聚集心能。 此时王阳明立下如此大的军功,却没有因此飞黄腾达,反而迎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逼着他不得不再次完成超越。靠近皇帝的宦官说王阳明是宁王真正的同党,他是要和宁王一块造反的,结果发现不成,才把宁王做了。抓宁王有什么难的,派个知县就把他抓了,没那么大的功劳。羡慕他功高的人和本身就看他不顺眼的人,结成了神圣同盟。硬生生把刚立下举世大功的阳明,狠狠戏耍了一番,还一直要把他打成个叛党。通过艰难周旋,此前九次想辞官回家养病的阳明,这次终于奉旨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六年。 英雄总带有些许悲情。常人面对如此大起大落。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大抵是要一蹶不振的,而王阳明却总能转化心境,把握住自己。祸福相依,当年被打四十大板,发配龙场,绝境中成就了阳明的“大悟”。如今平宁王事后,被各种诬陷,本是含冤赋闲在家的六年,结果却成了阳明一生最畅意而辉煌的六年,是完成超越的六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奉旨讲学”的王阳明,生徒猛增,心学大发展,一代宗师到此也修成正果。 平乱剿匪是一时的事业,讲学则功在千秋。我们的心学大师总有扭转现实磁场的能力,于至暗处散发光明,生意无穷。从而,闲则成圣,乱则成雄。P17-1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