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言他:桐城往事

言他:桐城往事

  • 字数: 156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王顾左右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3217802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体面温顺的陈家小姐,缘何成了虎虎生风的刘氏大脚?曾经的那一出抢亲闹剧,如何反转成一生的不悔?货郎、拨浪鼓和一条花斑大蛇,讲述了怎样的传说?刘大脚出走二十年的儿子再度归来,又以怎样的形象与汤乔对视?情爱与仇恨、风雅与粗鄙、希望与绝望,在安徽桐城汤乔乡交缠延展。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的中国乡村局部叙事,那些从作者的记忆中复盘的往事,诚实而温馨,古老而粗鄙,它们是1930——1980年代的乡土中国。
作者简介
王顾左右,原名王联合。本硕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现工作于复旦。编审(教授)。大学毕业第一个十年,留校、结婚、生子,再读书。第二个十年,沉湎于工作,达到了理想的职业高度。近十年,工作之余读书、写字(书法)、煮文、摄影,茶酒佐之。几部著作出版,几件作品海外展出,几位挚友常来常往。
目录
自序女人、大脚和剃刀:一段关于三十年前的桐城书写
引子
村子里来了陌生人
汤乔的四季
五爷家传来了枪声
嬉子湖夜里的一把火
大脚女人
一锅集体鱼汤
老牛被宰杀后
新招的助理
活在电影的世界里
见血的街头荆州大鼓
盛年夜:电视,智者说
长江水,女人泪
生命毛龙河
紫来桥下
别了,汤乔
紫云英花开
尾声
跋历史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亟需“打捞”(郜元宝作)
摘要
     如果不是疫情肆虐,这个春节过后我会去浙江看我的婶娘和我的堂妹。这是我多年的计划,准确地说,四年前我爸妈从老家桐城来上海过了一个春节,那时我就有了这个想法:从上海去浙江衢州,交通比从老家出发更方便。母亲虽然一直晕车,但我还是差一点说动了她。只是父亲不喜欢大城市单调的缺少烟火气的正月,他嚷着要回老家,那里的许多晚辈要给他拜年。那次虽然浙江没去成,我这个突然萌生的主意却一直放在了我爸妈心里,他们不止一次说,有生之年,得去浙江看看,看看三十年没见过面的婶娘和小侄女。 我的父亲于2018年5月8日去世。他一辈子的职业是老师,老家在外混得有头脸的人物,或者中途歇学,把一生交给脚下这块土地的乡亲们,多少接受过我父亲的教育。他们都把我父亲的去世看作一件极其悲伤的事。父亲去世的消息传播得广,三十多年不曾见面的姚英婶娘回来了,年轻时的体面样子依旧保持着,烫了大盘头,只是头发几乎全白了。她在我父亲的灵柩前磕了头,大哭一场。 2014年,老家刚进行了殡葬改革,上百年传下来的土葬被废除,时间节点是当年的6月1日。当地生前早早备置棺木的老人中,有几位在这个时间节点前自行结束了生命,而我的父亲和母亲则大度地交出了棺材。父亲说,他们的儿女都是国家干部,得为乡里带个好头。依照乡下长辈们的意见,父亲出殡的仪式先安排在乡下,然后在县城开个追悼会。那一天,村子里人头攒动,他们都来悼念我的父亲,其中还有几位踉踉跄跄赶过来的老人,他们瘪努着嘴说:“我也顺便来看看姚英婶娘,再不看婶娘,我们这辈子可能再也见不到她了。” 还有人窃窃私语:“姚英婶娘此生只有这么一次机会体面自豪地回来,她等到了。” 这个猜测是对的。三个月后,我的母亲追随父亲而去,婶娘只是通过女儿的手机向我表达了问候,希望我的母亲在天堂安好。她不能再回来,也没有理由再回到桐城汤乔——这个让她母女刻骨铭心的地方。这里有当年朴素相处的好人,虽然他们说着含混不清、用了多年她才听懂的方言;这里有着奇奇怪怪的习俗,她们来这里的第二天傍晚,就见一位年轻的母亲绕着村头的水塘转悠,口中一遍又一遍地叫着什么,半年后才知道,她在为她家的孩子叫魂。这里有家族观念极强的长辈,他们对乡村是非的裁断是终局性的,是我的父亲和母亲从情感上最早接纳了她们母女的到来,这很重要。对婶娘和她的女儿来说,她们在这里经历过从风光无限到简单美好的幸福,这个幸福存续期不到十年;更多的,是铭刻于心的一段悲伤和痛苦。当我回忆与她们做邻居的十年时光,再艰难地复盘那些平庸的生活时,才发现她们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故事主角。她们的痛苦不是亲身经历之痛苦,而是像我一样愈是阅遍了人生,愈对逝去的年华唏嘘。我曾在无数个霓虹闪烁的城市夜晚,时时想起那些绝望而去的人——而女人,常常是其中优选的不幸者。 这还得从我开始懂事说起。 村子里来了陌生人 大约是1980年端午节前夕吧,家乡汤乔连续下了一周的雨。村子里的人下不了地,年长些的男人白天像往常一样聚集在一起打扑克,贴胡子,在天色昏暗的时候返回各自的家,喝女人做的稀饭,然后熄灯上床睡觉。大地的着色,雨的线条,稀饭的黏稠,都是尽可忽略的存在.;女人的温顺、夜间的狂野,日日重复在男人不变的谈资里。 这个季节温度比往年同期高,夏天仿佛提前来临,空气里二十四小时弥漫着新榨菜子油的香味。这味道中和着喂牛喂鱼或者用来肥田的已发酵的油渣饼味,起初让人有点别扭,渐渐又让人陶醉。 这天的早晨,一个摇着拨浪鼓卖零货的陌生人像是误入这个村子,他东张西望,感觉是循着这香味走到一户人家门口。他搁下担子,压了压毡帽,曲着腰身,探着半个脑袋朝屋里看。他看见屋子里的女人用勺子麻利地舀起一勺菜子油旋刷在锅底,待油锅起了青烟,再把和好的面糊绕个圈倒进去,这面糊瞬间哧溜一声,在锅底形成了一个圆,扑鼻的香味就这么出来了。这香味来自女主人火候的掌控,来自菜子油和面粉的新鲜——这面粉是当地人用刚收割的麦子磨成的;这香味之所以奇特,也是因为面糊中加入了一把产自村北荒野的野蒜。今天这面糊里还多加了一个鸡蛋,女人的奢侈让初夏的第一块煎饼变得更金黄。 “我用三尺老布换你一块饼,行么?”陌生人鼓足了勇气讨好女人。 “纱线粗细不匀,织压不坚实。”女人起了这锅饼后熄了灶火,走到门口翻了翻那老布,轻描淡写地说。 “不过,我还是愿意把第一锅煎饼让你尝尝。”女主人嘿嘿一笑。 陌生人进了屋子,就着灶台双手啃饼。 女人没看清他的脸,就见陌生人伸出两只粗糙而满是沟回的手,接过滚热的油饼往一堆胡茬里塞,她才明白那里才是他的嘴。 陌生人好奇地抬头,看到烟囱与屋顶的连接处有陈旧的稻草裹着,冒着淡淡的热气。这是多日的阴雨刚结束,外面阳光炙热,灶台又在里面烧烤着的缘故。女人突然见这陌生人嚼饼的嘴微张着不动了,面部惊愕,像被点穴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