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独行的缪斯 自传、性别研究及其他

独行的缪斯 自传、性别研究及其他

  • 字数: 45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美)孙康宜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4796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70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耶鲁大学献给孙康宜教授的荣休致敬辞: 孙康宜教授,台湾东海大学文学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自1982年起任教于本校。孙教授您是中国古代文学专家,精研诗学,并于比较诗学、文学批评、性别研究、文化理论、美学等领域创获丰硕。您勤于著述,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8 部英文专著(含编辑)、30部中文著作,以及上百篇学术论文。您早年的英文专著《词与文类研究》《六朝诗研究》《情与忠:陈子龙、柳如是诗词因缘》使您晋升为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权威之一,也为您赢得世界性的赞誉。令人欣羡的是,这些为人称道的起家之作仅是您成果累累的学术之旅的开端。 除了个人的英文专著及大量的中文著述外,您还编纂了多种对学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论集:您与魏爱莲(Ellen Widmer)教授合编《明清女作家研究集》,让我们得以认识众多此前明清默默无闻的女诗人的作品。您与苏源熙(Haun Saussy)教授合作,出版《中国历代女作家选集:诗歌与评论》,辑译了自汉朝至20世纪130多位女诗人的代表作。您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合力编纂了在中国文学研究场域中堪称别树一帜的《剑桥中国文学史》,这是一部涵盖3000年、明白易晓的中国文学史,不仅学者专家获益良多,一般读者也喜得入门津梁。这林林总总的著述,为学人、读者打开了进入中国文学世界的大门,惠人良多。 在此向您致敬之际,还要特别提到您艰难的人生路途,以及您的克难、超越精神。您在《走出白色恐怖》一书中忆述,在时局动荡之时,令尊携家口自北京迁居台湾,四载以后,因白色恐怖遭国民政府逮捕,自此身陷囹圄,长达10年。令尊入狱时您才6岁,您俩再见到面时您已16岁。与此同时,您的祖父留在中国大陆,历经亲人离散之苦。您熬过了这些磨难,最后来到美国,开始了另一段漫长的、曲折的人生之旅。您先是取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及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最终于本国很优秀的学府之一获得博士学位。 您在本校长期任教,并在行政工作上贡献良多,如您曾担任东亚语言文学系系主任、研究所主任。您在教学上成就杰出,曾获颁 DeVane 教学研究奖章。众所周知,此一由全美大学优秀生联谊会耶鲁分会所颁授的教研奖项乃本校至高荣誉之一。 在此,为您以中文或英文著述,在文学、学术上所做的重大贡献;为您作为学者及教授为耶鲁大学做出的竭诚奉献;也为您感人励志的人生经历——从一个备尝艰苦的小女孩,浴火重生而终成首屈一指的学者、教授,以及在本校社群中深受爱戴的一员——“耶鲁”向您致上最挚诚的“谢谢您”! ——耶鲁大学(严志雄 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自传与性别研究及其他的合集。自传部分,主要收录有《张我军、张光直与我们家》《虎口余生记》等篇章,除了自述家世和幼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外,还详细追述了求学、治学经历。性别研究及其他部分,主要包括《中国文化里的“情”观》《道在何处》《在爱字交会》《何谓男女双性》等篇章。在对明清女性文学的研究中,孙康宜惊喜地发现了男女两性间的互补与合作的独特文化现象,纠正了西方性别理论一味强调“差异观”的偏颇。
作者简介
孙康宜,美国有名华裔汉学家。原籍天津,1944 年生于北京,两岁时随家人迁往台湾。1968 年移居美国,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现为耶鲁大学Malcolm G. Chace' 56 东亚语言文学荣休讲座教授,曾获美国人文学科多种荣誉奖金,中英文著作多种。2015 年4 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
目录
辑一走出白色恐怖/001
序言从吞恨到感恩
——见证白色恐怖/003
作者自序/014
第一章张我军、张光直和我们家/018
第二章“二二八”的联想/028
第三章6岁/033
第四章雪中送炭恩难忘/042
第五章探监途中/049
第六章父亲的故事/054
第七章母亲的固守/058
第八章出狱/063
第九章骨灰的救赎/069
第十章在语言的夹缝中/078
第十一章大舅陈本江与“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088
第十二章虎口余生记/111
第十三章红豆的启示/121
第十四章两岸的受害者/134
第十五章务实的拓荒者张绿水/149
第十六章最后一张卡片/156
第十七章台湾女子典范陈玉銮/161
第十八章Moses、Charlotte与我/168
第十九章女儿16岁/175
第二十章大弟游绿岛/185
第二十一章父亲的手/189
【附录】作者成长年表和有关事件/194
辑二性别研究及其他/205
中国文化里的“情”观/207
关于女性的新阐释/213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女权主义/225
《花花公子》的常春藤盟校风波/235
何谓男性“自我认同”的危机?/238
我看江青自传/244
周蕾论中国现代性/253
“末恋”的风行意义/256
贝多芬的“永远的爱人”/262
今夏,你看过“冬天”没?/265
《霸王别姬》里的情痴/270
爱在何处?/274
“道”在何处?/278
在“爱”字交会/282
新的选择——我看今日美国女权主义/285
一个女导演的杰作:《钢琴课》/290
关于老妇少夫的“杜拉斯”现象/295
“梦露邮票”的文化意义/308
海德格尔的情人汉娜?阿伦特/311
“政治正确性”的不正确言论/318
多元文化与“政治正确性”/325
从比较的角度看性别研究与全球化/327
何谓“男女双性”?——试论明清文人与女性诗人的关系/345
末代才女的乱离诗/357
性别与经典论——从明清文人的女性观说起/383
“知难行易”或者“知易行难”?/399
於梨华笔下的性骚扰/405
女性、女性主义和唐璜症候/410
的“不安”和她的“上海男人”/419
两个美国女人的故事/425
朝花夕拾惜余芳/433
女诗人的窗口/439
记白先勇来耶鲁放映《最后的贵族》/447
“奇迹”:小猪和蜘蛛/455
灵魂伴侣——从美国电影《廊桥遗梦》说起/459
战争的代价——谈电影《硫黄岛的来信》/465
杀人祭的启示——看电影《启示》有感/470
虹影在山上/476
“爱”的毕业典礼/483
道德女子典范姜允中/487
寡妇诗人的文学“声音”/492
传统女性道德力量的反思/513
与芦苇谈《图雅的婚事》/528
传统读者阅读情诗的偏见/534
在美国听明朝时代曲——记纽约明轩《金瓶梅》唱曲大会/547
美国学生眼中的张充和/561
张充和的《古色今香》本事(选录)/569
张充和的《曲人鸿爪》本事(选录)/588
玩而有志张充和/609
与时间赛跑——悼念充和/614
辑三访谈录/617
《南方周末》朱又可采访/619
附录/637
《孙康宜作品系列》校读后记/63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