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吴松营/当代岭南文化名家

吴松营/当代岭南文化名家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编者:吴松营//胡志民//耿伟|总主编:慎海雄 著作
  • 出版年份: 2018
  • 出版日期: 2018-02-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23622
定价:¥9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吴松营、胡志民、耿伟编著的《吴松营(精)》为《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丛书之一。全书分为三部分:靠前部分“吴松营传略”详实介绍吴松营生平事迹及新闻工作经历;第二部分“众说吴松营”以以往对吴松营的访谈及评论为主,并针对本项目增补新的访谈内容;第三部分“吴松营作品”精选吴松营新闻思想和新闻工作代表性作品。
作者简介
吴松营,男,1943年11月出生。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人,党员,不错编辑,曾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深圳特区报社社长、总编辑,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香港商报社长。
曾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新闻终身荣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多次被评为全国报业经营管理优选工作者,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世界中文报业协会执委、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香港资历传媒人员联谊会荣誉会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和政治学院、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兼职教授。
目录
第一篇 吴松营传略
出世便饱经风霜困苦
道路曲折,却不忘初衷
粤西的足印
奔赴改革开放试验场积极开拓创新
勇当报业巨舰舰长
退而不休,为理想奋斗不息
第二篇 众说吴松营,
特区拓荒牛报业领航人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松营(刘秉仁
机遇、胆识与辉煌(杨建业
访深圳报业集团社长吴松营
――再谱华章慰小平(商综
吴氏松营漫像题记(南峤
吴松营:报业旗舰的掌舵人(《深圳特区报》记者
敢闯,源于强烈的责任感
――访深圳报业集团社长吴松营
扬帆奋进二十载乘风破浪向未来
――访深圳特区报业集团社长吴松营
吴松营: “开路先锋”打造传媒航母(李凯林馥盛
爱国报纸的重量级人物
香港《南华早报》(英文)发表吴松营专访文章
报海搏浪――深圳澄籍潮人吴松营(韩山民
特区报人吴松营(王占禹
喜乘东风破浪行
――“深圳特区报现象”探视(《中华新闻报》广东记者站
新闻战线的领头羊
――深圳报业集团原党组书记、社长,香港商报社长吴松营
一手打造传媒航母
――记原深圳报业集团社长吴松营(孙天明
要耕好《香港商报》试验田(路洪超
海外华文传媒可借镜(庄宇辉杨峥徐霆
吴松营关注传媒解读未来(陈蒙黄莹
“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特区精神没有过时
――访深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深圳报业集团原社长吴松营(李凯
林馥盛
第三篇 吴松营作品
I 新闻作品
Ⅱ评论与理论研究’
Ⅲ 文艺作品
附录吴松营宣传新闻工作年表前编(1943―
后记
摘要
    游泳是生于潮江边的孩子们优选的乐趣。前沟村的东面就是川流不息、渚清沙白的韩江,村民的耕地就在韩江两岸。田园中清溪河沟纵横,池塘无数。  “细妹”的家就在韩江堤外的一小片村落之中。夏天,一吃完中午饭,五六岁的他就敢脱了衣服往河里跳,游呀、玩呀,经常忘乎所以,直到母亲或姐姐到河边大声地又喊又叫,他才肯上岸。
    由于顽皮、贪玩,  “细妹”也常常给家里惹祸、添乱。六七岁后,父母让他开始管鹅放牛,可他有时贪玩了,牛就会到处乱跑,践踏甚至偷吃了别人家的庄稼。乡亲邻里免不了要来投诉,  “细妹”的父母总要低声下气地向别人赔不是。放牛娃们喜欢一起放牛,既不寂寞,还可以互助合作,由少数人统一看牛,其他孩子下水抓鱼摸虾、爬树捕鸟,摘点龙眼荔枝,然后大家一起吃。那时候村里人口不多,1943年前后出生并能存活下来的男孩更是稀少,所以他们摘点龙眼、荔枝什么的不叫偷,大人们见到了总是说:  “自家树上长出的东西,吃点无所谓,但要注意安全,更不要糟蹋果树和果子。”
    这个在苦难岁月出生的“细妹”,虽然老天保佑存活了下来,却也免不了三灾六难。五岁的时候,他得了一场当时农村少见的怪病,差点天折。庆幸的是隔村打铁铺老板的儿子和媳妇在汕头学西医,又刚好毕业回家。他们临危出手,热心相助,才把“细妹”及时抢救过来。九岁的时候, “细妹”跟着大人到江边,登上已经被没收的地主“新园”楼上观看龙舟比赛,不小心又从二楼跌下来,侥幸只是左手腕骨折。父母把家中辛苦养大的肥猪卖了,问医抓药,才让他的左手不致残废。
    不过,顽皮的“细妹”也有很可爱的地方。四五岁时他就能够帮助父母照顾弟弟,跟着姐姐到田野摘野菜、拾柴草,拾别人丢弃在地里的蕃茨块、菜叶,或到河沟去抓鱼虾。七岁时,他就当起了放牛娃,不管刮风下雨,都要让牛吃饱才回家。大人牵牛犁田去了,他又在田边割草,或者到水沟里捉点鱼虾回家。穷人家里三餐几乎都是稀饭、地瓜,加咸菜、咸萝卜干,全靠他跟哥哥捉些鱼虾改善一下。1950年,乡村里来了共产党、解放军。穷人都解放了,苦日子也熬到头了。但是,哥哥又读书、参军去了。家里的劳力主要依靠父亲和姐姐,  “细妹”有时候放牛回家,看到饭桌上又是咸菜、萝卜干,而在田地里劳累的父亲很喜欢的是有点鱼虾送饭,他就会到屋边挖几条蚯蚓,拿起钓竿到河边垂钓。不到半个钟,母亲把稀饭做好了,地瓜煮熟了,他也提着几条小鱼回来了。母亲总会称赞“细妹”懂事、能干,赶快下锅烹煮。父亲同姐姐从地里回家一见,自然高兴得笑眯眯的了。然后,一家人就会愉快地围在一起吃饭。这就是穷人虽苦尤甜的日子啊!  勤学苦干,奋发成长  1950年,潮汕解放的时候,  “细妹”已经七岁了。政府规定贫下中农的小孩上学可以免学费。但是,尽管母亲好几次向父亲提起:  “别人家的孩子都背上书包了,咱们的儿子也该上学了。”父亲听了,却总是为难地摇头。因为他在一次摘龙眼果时从树上跌下来受了伤,从此腰弯背驼,干地里的活只能算半个劳力。虽然大儿子洛京小学毕业后回家成为主要劳力,可他还是一心想要继续上中学。两个儿子如果都上学去,家里农活谁来帮忙?连家里那头老黄牛也没人照看了。
    1951年,大儿子洛京参加统考成绩优异,得到政府的资助,上了潮州府城的金山中学。幸好1952年村里成立农业互助组,老弱和强劳力互相搭配,互相帮助,互助组的三头牛也由各户轮流看管。这样,父母才下决心让“细妹”也去上学,并且请先生给儿子起个学名――松营。先生说他八字中缺“木”,所以假以松,已经上中学的哥哥学名叫“亲营”,顺下来,弟弟就叫“松营”。
    很爱水浒、三国、封神榜。9岁的吴松营就这样走进了正规的学堂,开始了像海绵吸水那样贪婪地吸纳知识的新人生。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