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末代工农兵学员

我末代工农兵学员

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继畅销书《我遇到你》后的又一力作!王石、王纪言、梁晓声等推荐!
  • 字数: 2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敬一丹 等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7-05-01
  • 商品条码: 978753549591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2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末代工农兵学员》是敬一丹及其同学作为国家最末一代工农兵学员的青春记忆,由20个同学的小故事集结而成,却以小见大。从粉碎四人帮庆祝大会到知青岁月,从兵团战士到高原田野,于文化复苏之时进行选择与被选择……他们处于历史变革、时代变迁的交汇处,却在这巨大的历史洪流之中不忘初心,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真实而生动。另外,本书有许多生动的插图和照片并音视频二维码,绘声绘色,让人自然而然融入到那个年代。
作者简介
敬一丹,1955年生于哈尔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感动中国》节目主持人。曾任黑龙江清河林区广播站播音员、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1986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年入职中央电视台,担任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指导。先后主持《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直播中国》《声音》《新闻调查》等栏目。主持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事件直播。
目录
同一时刻
前传:我从哪里来
我曾是知青
我也曾是军人、农民、工人……
我来自高原、田野……
被选择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遇到话筒
没有选择的年代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事
应考
口试稿:《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
赴校
我搭上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末班车
正传:我的青春我的课
上课啦
饥渴的心,半饱的课
醒来啦
久旱逢甘霖
开饭啦
粗粮票给了男生
女生们
航空母舰和美人鱼
击鼓传花
传来传去,七嘴八舌
课堂之外
率先去毛主席纪念堂工地劳动
后传:走出校园这些年
没读够,舍不得,不甘心
心路,新路
起飞与降落
老马也奔腾
他们眼中的我们
校园里还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同样的血液,不一样的选择
摘要
趁我们还没有忘记 敬一丹 微信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大学同学的微信群一直很温暖,但从没有像2016 年秋天这样热闹,因为大家正在准备参加同学相识40 年的贵阳大聚会。期待中,呼唤、寻找、回忆、感慨,群里的热度逐日上升,聚会越发让人向往。 突然,我收到小郑同学的短信:“王征走了,今晨。” 赶往他们家的路上,我又看王征前几天的微信:“特别想去聚会。” 小郑泪眼望着丈夫的遗像,低声告诉我,王征一直有心脏病,9 月13 日这天发病,没有征兆,没有留下什么话。 接下来的几天,同学微信群里一片哀声,那样深的同学情意,那样由衷的表达!告别那天,白花挽联覆盖了殡仪馆,也覆盖了微信群。 日子一天天过去,聚会的日子到了。 贵阳的小渝迎来四面八方的同学。同学就是同学,一见面就没有了时空的距离,我们瞬间回到40 年前。 当年的情景,当年的故事,当年的话题,说啊说,说了好几天,也说不完。 然而,我们听不到王征讲故事了。 王征曾经在同学微信群里发过一些回忆录,写大学和知青的生活。他讲述的方式很特别,引来一片热烈的呼应,同学们也期待着下文。我也由此唤起自己的校园回忆,曾想写下来,但念头一闪而过,以后再说吧。 以后…… 王征没有以后了。我们还有多少以后? 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故事,不仅是我们的。如果我们忘记了,如果我们不留下痕迹,以后的人们怎么知道那些事情曾发生过?连我们的孩子都会模模糊糊将信将疑。 我问一个“80 后”:“你知道什么是工农兵学员吗?” 他满眼迷惑。 看他拿起手机,我猜他要去百度了。 他会查到:1966 年“文革”开始,高考废止,高校荒芜,从1970 年起,基层青年通过推荐上大学,称为“工农兵学员”。 那么末代工农兵学员呢? 还是我来告诉这个“80 后”吧,我们就是末代工农兵学员。作为特殊年代的特殊现象,工农兵学员存在了七届, 共有94 万学员。1976 年入学的我们是最后一届。1977 年恢复高考后,我才意识到,76 级与77 级的区别,不是届的区别,而是代的区别。 就是这样巧,我们入学、毕业都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向后看,末代工农兵学员与往届工农兵学员不同;向前看,与77 级、78 级更不同。“末代”,这个词,有着多层次的味道,它带着特殊年代的旧痕迹,也有新时代的些微征兆;“末代”,意味着一种终结,也留下了绵长的回味。 不管怎样,这是一段历史。 一个个“我”的记忆,或零碎或模糊或鲜活或生动,如同一片片小拼图,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拼图,构成共同的记忆。 于是,我和同学们说,40 年过去了,趁着我们还没有忘记,记录下来吧,给我们的孩子。 于是,有了这些文字,这些画,这些故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