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花间物事

花间物事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晓失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2622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晚唐《花间集》为背景,就其中古人提及的89种物事,串联诸多相关知识,作成千字文,内容丰富而颇具趣味。作者深入“花间”物事,寻找其背后故事,以日常生活审美的观念,拨开千年历史烟云,探见古人雅致日常。如果说本书是一间“古物陈列室”,那么作者就是一个从美的眼光出发的风趣讲解员。
作者简介
张晓失,真名张小石,旧笔名张小失。安徽肥西70后。著有《闲烹袁枚的鱼》、《诗经动物笔记》(1、2)等作品,小说《第一个被录取的人》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师范学校教材。热爱自驾游、蔬菜、鱼。
目录
第一格 女人妆
003 懒起画蛾眉
006 玉钗头上风
009 蕊黄无限当山额
012 绣衫遮笑靥
015 镜中蝉鬓轻
018 越罗春水渌
021 越罗巴锦不胜春
024 霞裙月帔一群群
028 垂玉佩
031 步摇云鬓佩鸣珰
034 双双蝶翅涂铅粉
037 罗裙风惹轻尘
040 终是有心投汉佩
第二格 建 筑
045 玉楼明月长相忆
048 垆边人似月
051 月照古桐金井
054 难到青楼上
057 花满驿亭香露细
061 当时丹灶,一粒化黄金
065 名姓彻丹墀
068 人语静,香闺冷
第三格 节日民俗
073 社前双燕回
076 玉钗风动春幡急
079 棹歌声
第四格 天文地理
085 家住越溪曲
088 宫树暗,鹊桥横
091 一渠春水赤阑桥
094 九衢尘欲暮
097 襟袖五更风
100 章台柳
103 银蟾影挂潇湘
107 游南浦
110 鲜飙暖,牵游伴
第五格 动植物
115 宝函钿雀金鸂鶒
118 南园满地堆轻絮
122 深处麝烟长
125 画屏金鹧鸪
128 屏上暗红蕉
131 绣鞍骢马一声嘶
134 谢家庭树锦鸡鸣
137 争看鹤冲天
140 愁见丁香结
144 鵁鶄飞起郡城东
147 垂杨低拂曲尘波
150 海棠未坼
153 每恨蟪蛄怜婺女
156 越王台殿蓼花红
159 桃李精神鹦鹉舌
162 黄鹂娇啭䛏芳妍
165 啼猿切
168 暗淡梨花雨
172 滴滴梧桐雨
第六格 某个人
177 小楼高阁谢娘家
180 尽日相望王孙
183 移凤枕,枕潘郎
186 绰约司花妓
190 唯有多情宋玉知
第七格 器与具
195 城上角声呜咽
198 玉炉香,红蜡泪
202 小凤战篦金飐艳
205 垂翠箔,度春宵
208 金鸭小屏山碧
211 羌笛一声愁绝
214 欹枕覆鸳衾
217 双髻坐吹笙
220 欲上秋千四体慵
224 香灯半卷流苏帐
227 樽前莫话明朝事
230 春漏促
233 玉鞭金勒寻胜
236 梦觉云屏依旧空
239 钿匣菱花锦带垂
242 不堪离恨咽湘弦
245 鸳鸯排宝帐
248 莫信彩笺书里
251 钿筝罗幕玉搔头
254 斗钿花筐金匣恰
257 一路流苏羽葆
260 征棹动晨钟
263 含情不语自吹箫
266 斜倚瑶枕髻鬟偏
269 佯弄红丝蝇拂子
272 吹入谁家横笛
275 一只木兰船
279 簟凉枕冷不胜情
第八格 心音情
285 何事行人最断肠
288 从此隔音尘
291 玉箫无复理霓裳
294 挑锦字,记情事
摘要
     懒起画蛾眉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 唐朝女人以画蛾眉为美,但若画在当代女人脸上,那就惊悚了。审美标准的不断流变,令人怀疑“美”的虚无性。不过,作为一个关于女性美的代名词,“蛾眉”依然常常出现在今天的文章或口语中。 唐代画家周防所作《簪花仕女图》中有蛾眉美女。坦率地说,她们令我想起日本歌伎。日本人学习并保留的中国大唐味道很多,除了衣饰妆容,还有建筑、茶道等。但这个接近不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物事,终究难以再次流行。 早先《诗经·卫风·硕人》就提及:“螓首蛾眉,巧笑倩兮。”这与唐朝相去甚远,可能不是同一种蛾眉。有人解释那时的蛾眉像蛾子的触角,而非翅膀。按照当代审美,还是可以接受的。唐朝女人的蛾眉短阔,像蛾翅,从它的另一个名字“桂叶眉”也可以想象,加上古代图画的印证,怎么着也不能激起现代男性的审美冲动。因为这样的女人面部,更有动画片的趣味,而非性感。 与《诗经》时代相对接近的《楚辞·离骚》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是来自南方楚国的蛾眉,不知与北方蛾眉是否有点形式上的区别?但用其代指美女是一样的。李白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的诗文中时有蛾眉出现,如《怨情》说——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此中有位害相思病的美女,正是画了蛾眉妆的。也许在唐朝,蛾眉已经有了相对统一的标准。稍后的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蛾眉代指杨玉环,说“宛转蛾眉马前死”,讽刺唐玄宗执政后期的荒淫,又哀叹他连心爱的女人都救不了。也许正是唐朝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将“蛾眉”一词牢固地钉在关于女性美的范畴里了。 其实唐代画眉术有很多种,有心人将其流变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几个阶段。初唐时偏细长,有柳叶眉、却月眉等;盛唐时流行粗阔浓重的蛾眉,则是受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性格影响,因此这种画眉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开放、活泼的社会风气,倒也很积极;中唐时的女人画眉,则偏向另类,如八字眉、血晕眉等;到了晚唐又有回归倾向,喜欢细长,比如卓文君的远山眉。 宋代无数大小文人沿用了蛾眉的美好意象。苏东坡说“蛾眉新作十分妍”,辛弃疾道“已遣蛾眉等候”。前者指女人的妆容,后者则泛指美女,均微微透露了香艳的味道。但那时的图画中,美女之蛾眉并不流行,似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淡忘了吧?当一件事物成为意象或符号之后,其应用范围不但更深广,也更恒久。元、明、清文人们使用“蛾眉”,已属惯常。不过,也有很多“蛾眉”并非指女性美,而是指月亮、远山,或指蛾子。 相对而言,唐宋诗词中香美暧昧的环境里,“蛾眉”出现频率很高。而这种画眉术要求先拔掉眉毛,然后用颜料画出蛾眉。其实岌岌可危——我很怕它在风雨中掉色。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