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

  • 字数: 167.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川本芳昭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951147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41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历时五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倾情推出“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
十位作者均为日本品质学者: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东京大学教授平势隆郎、学习院大学教授鹤间和幸、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学教授气贺泽保规、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毅、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学教授上田信、靠前基督教大学教授菊池秀明
十位靠前品质学者作序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武汉大学教授罗运环、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虎、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伯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步平共同推荐
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深入浅出,观点新颖
每卷书含地图、照片上百幅,彩图若干
内容简介
川本芳昭编著的《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精)》讲述了:【魏晋】:西汉、东汉四百年的大统一,在东汉末年的混乱中崩溃,过渡到魏晋时期。这个时期洋溢着从统一国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自由阔达的精神。接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胡族,先后在中国北方建立政权,目前迎来了所谓的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

【南北朝】:由胡族割据而陷入混乱的华北,逐渐走向统一,不久由鲜卑建立的北魏完成统一(439)。大致与此同时,江南汉民族王朝宋兴起(420)。胡汉势力相互之间此消彼长,南北文化亦交相辉映,云冈和龙门石窟相继开凿,并涌现出陶渊明、顾恺之等文学、美术大师。
《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精)》是一本中国历史类书籍。
作者简介
  川本芳昭,生于1950年。毕业于九州大学文学部。现为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专业为东亚古代、中世纪的民族问题、靠前交流、政治史。以汉唐之间的时期作为研究的主要领域。致力于解释以下问题:世界很大的民族——汉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文明的本质等。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民族问题》、《北朝国家论》、《中国史中的诸民族》。
余晓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本科、艺术学院硕士。曾赴日本工作两年,回国后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以文字游走于中外文化之间。译有《茶事遍路》、《美味方丈记》、《敦煌之旅》、《催眠的秘诀》等。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自序
前言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
奔向新时代的滚滚浪潮
司马氏时期
司马炎使中国再度统一
第二章 胡汉的抗争
五胡十六国时期
胡汉双方的情结
汉族和胡族所产生的变化
第三章 跨越胡汉之壁垒
苻坚的时代
北魏的登场与时代状况
汉族的变化与崔浩
太武帝与皇太子
第四章 江南贵族制社会
东晋的贵族制社会
北府、西府的斗争与通向南朝政权成立之路
向贵族制的转变与宋齐军事政权
第五章 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梁武帝的时代
元帝与江陵的陷落
陈朝的兴亡
第六章 江南的开发与民族间的斗争
孙吴与山越
中国南方的非汉民族
非汉民族中国化的契机
何为蛮?
第七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前期的各种制度
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的个性
孝文帝所追求的世界
第八章 北朝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北魏后期的政治与社会
北魏末的动乱
西魏和北周统治下的新动向
北周武帝与华北再统一
第九章 古代东亚与日本的形成
倭国与邪马台国
谜一般的四世纪
倭五王时期
倭国与天下
第十章 中华世界的扩大与“新”世界秩序
古代东亚与日本的关系
古代日本、朝鲜的中华意识形成的先驱
中国政治思想的传播
魏晋南朝的世界秩序与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
附录
译注
主要人物略传
历史关键词解说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摘要
    靠前章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序幕
     奔向新时代的滚滚浪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夹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统一时期的一段“乱世”。长达四百多年的秦汉帝国时代,自东汉中期以后便开始衰退,紧接着陷人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混乱时代以及比起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五胡十六国分崩离析的时代。因此,如何消除混乱、构筑新的和平时代,可以说是这个时期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从大格局来看,秦汉帝国长期的和平局面,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受惠极大,中国作为东亚古典文明发祥地,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成果惠及社会各个角落,平民阶层也广泛受益。其结果,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以靠前的规模,从国家层面向平民阶层逐渐推进。随着这种状况的发展,在原本经济水平上几乎没有差别的平民阶层中,也出现了广泛的贫富差距,从而产生了阶层分化的新局面。
     这种阶层分化在地方社会中普遍催生了形态各异的豪族阶层,其中上层的人士跃升到地方和中央的政界而成为官宦,地位进一步得以巩固。然而,这种由各阶层所构成的国家和社会的“分层化”,对于一君万民、主权在君的秦汉帝国类型的国家而言,可谓是对政权存立本身都有影响的结构性变化。本原则是,在专享保证的皇帝统治下,存在着数量庞大、基本上是均质的民众,凭借他们缴纳的赋税和所服兵役,国家财政和军政得以维持,而财政和军政的执行,则托付给皇帝的仆人,即作为“王之耳目”、勤勉于国事的官僚群体。
     这种一致性逐渐瓦解并形成分层,其上层则逐步向地方和中央晋级并巩固其地位,朝着否定“一君万民”结构的方向突破.社会和闺家可以说一步步滑人极为不稳定的结构当中。
     更直白地说,这时出现的豪族阶层将普通平民拢人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中,将本来应当集中到国家层级的税收纳为己有,这种局面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纵深发展,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这种局面固然引发了公权力的弱化,然而正如我们可以从外戚、宦官或异族对朝政的专断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混乱中所看到的那样,公权力本身也经历着权力私有化的冲击。
     另一方面,在汉代推行儒教国教化之后,涌现了具有儒教素养的官僚群体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全国各地规模庞大的官僚预备军。割据一方的各地豪族中,也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以儒教素养为根基、誉满天下的名人高士,他们对垄断、兼并平民土地等对公权力的破坏行为表示抗拒,在乡里社会的支持下,成为集结点。这种行动很后对朝政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而东汉末年党人的集结大概可说是其中很早的事件。
     公权力私有化的潮流,以及立足于乡里与之对抗并由此力图对“公”实施再建构的行动,可说是汉代社会瓦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时代的不同两面,这也成为这个时期群雄割据、动荡不安的一大根源。
     因此,对于魏晋南北朝的国家而言,为了消除这种不稳定性从而重新统一中国,如何突破这种结构可谓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这个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有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一个。前面讲到,汉代长期的和平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受惠极大,中国作为东亚古典文明发祥地,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种文明之光亦普照到中国以外的东亚、北亚等地区。这表现为作为文明中心的中国对中国以外地区的各民族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东汉末年中国愈演愈烈的混乱局面又推动了这种状况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非汉民族向中靠前地迁移或入侵。
     换言之,当时非汉民族与汉民族这些不可调和的集团混杂分布于中国的大地上,这种现象成了日常状态,必然导致各集团之间激烈的冲突。于是如前所述由马赛克般分层所组成的国家,在这种混乱和冲突面前便显得不堪一击。因此,如何解决汉民族与非汉民族之间的对立局面,可谓这个时期所面临的另一问题。
     人们处在这个混乱、动荡不安的社会、国家中,深切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同时执著地追求精神和灵魂的救赎。当时人们潜心于诗文绘画等艺术中,倾心笃信佛教和道教,这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这个时代的必然。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刚才所述的这一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之间,存在着联动的关系。那么,这个时代的人们当时是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开始一段旅程,进人这个波澜壮阔的画卷般的世界吧。让我们从“三国”的时代开始,先概述―下本系列第四卷《三国志的世界》中所讲述的经过。P17-2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