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维特根斯坦传(精装)

维特根斯坦传(精装)

  • 字数: 2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江怡
  • 出版日期: 2018-12-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271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是当代分析哲学的首创者之一,英国有名哲学家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典范"。他的个人生活在人们心目中有着许多传奇色彩。本书图文并茂,通过文本研究和大量的实地研究和走访,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描述和评介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
作者简介
江怡,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分析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
引言 哲学王国的最后牛仔
一 庞大的家族之树:家族的相似性
家族的传承
父亲的冒险生涯
富裕而有教养的家庭
二 少年老成的孩提时代:孤独的思想者
良好的家庭教育
从小的性格培养
遨游在知识海洋
思想影响的来源
少年的孤独
三 最初的人生理想:做一名工程师
三年的柏林生活
曼彻斯特的研究生
四 初入剑桥:走进世界
人生的转折点
弗雷格的影响
与罗素的师生情
思想上的最初与性格弱点的初现
与罗素思想的最初分歧
与平森特的友谊
哲学在战火中诞生
五 第一件哲学作品:《逻辑哲学论》
《逻辑哲学论》的主题
逻辑原子主义的世界观
命题与世界关系的图像论
关于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理论
关于不可说的神秘之物
六 哲思后的平民生活:小学教师和园丁
《逻辑哲学论》的艰难出版
严格的小学教师
远离尘世的修道院园丁
考虑重返哲学舞台
七 重返剑桥:思想的转折
获得博士学位的前前后后
思想转变的端倪
对前期哲学的首次公开批判
转折时期的哲学观和证实思想
思想转折的完成
八 职业教授和怪异性格:唯我与忘我
教授生涯的开端
投入与忘我的思想者形象
生活的简朴与思想的厚重
孤独的思想者和思想者的孤独
九 《哲学研究》:追求另一种文化
渴望隐居生活
两种哲学的对照
独特的哲学著作
语言游戏说
关于遵守规则的悖论
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
感觉的分析
对理解的理解
思维方式的变化
十 盖棺定论:“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颠沛流离的晚年生活
最后的思想与临别遗言
靠前的影响
跋 关于“维特根斯坦现象”
附录一 维特根斯坦年表
附录二 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
后记
摘要
    在这个有着特殊氛围的家庭中,父亲的地位就显得格外重要。孩子们都特别地敬畏自己的父亲。据大女儿赫曼回忆,他们每次见到父亲都有一种紧张感。但对于路德维希和他最小的哥哥保罗来说,父亲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绝对的权威性,特别是在道德领域,他们像父亲一样,决不允许模棱两可,任何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同时,他们也像父亲一样,最憎恨欺骗行为,任何的欺骗都逃脱不了他们明察秋毫的感觉。父亲对他们两人似乎特别注意,或许正是由于父子之间的这些相似之处,父亲随时给予他们较多的关心,让他们学习数学和拉丁文。保罗对这些的兴趣似乎远没有路德维希大,父亲的希望是让他们像他一样把技术和经商结合起来。而音乐对他们来说则只是一种额外的奖赏,因为在这个音乐之家,能够学习和演奏音乐已经成为孩子们天生的能力。但在这8个孩子当中,惟有大儿子汉斯可以称为音乐天才,他9岁时就在教堂演奏小提琴,同时还会弹奏管风琴和钢琴。他有着父亲所期望的一切天赋,但他似乎并不满意父亲为他所选定的经商事业,而是更喜欢音乐。在他被送往德国和英国学习期间,他荒疏学业,自己组织了一个弦乐四重奏组。他26岁时在美国的切萨皮克湾投海自尽,而他的死被看作是由于家庭的压力。无论如何,他的自杀是这个家庭中3个儿子自杀的开始。这一现象被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作为典型案例。3个哥哥的自杀,对路德维希多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汉斯自杀时他已经13岁了,而2年之后他的三哥鲁迪(Rudi)在柏林也服毒自杀了。
     从小的性格培养
     或许是父亲严格的家教,这个家庭的孩子们都多少表现出一些忧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消极态度。路德维希的两个姐姐很晚才出嫁,而他的大姐却是终身未婚。他的二哥库尔特(Kurt)也因害怕战后被投进监狱而于1910年自杀身亡。所有这些“家族的相似性”,在路德维希的身上同样存在。据说他曾多次表达过自杀的念头。不过他似乎比他的兄长们更为理性,否则他也难逃自杀的命运。幸运的是,这个家庭的母亲特别仁慈、宽厚和无私,这种品格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路德维希从母亲身上所学到的东西远比从父亲身上学到的要多。他对他人的无私、对各种思想观点的包容,都充分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结果;但他的多疑和急躁性格,却是父亲性格在他那里的缩影。可以看出,即使是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家庭的影响也永远是抹不掉的痕迹。
     的确,父母亲对孩子们的严格要求,他们从父亲身上所学到的,事实上是对他们提出的强烈责任感:他们的生活目标就是要或多或少改变这个世界。沉重的使命感使得他们难以轻松享受生活的快乐,对他们来说,思想上的压力似乎远比物质上的追求更为紧迫。正是在这样一种生活环境中,路德维希渐渐地长大了。
     P14-1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