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波斯帝国 伊朗高原的文明之巅

波斯帝国 伊朗高原的文明之巅

  • 字数: 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作者: 于卫青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78499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勾勒出波斯帝国的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力图通过波斯帝国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轨迹,客观反映波斯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全貌。
内容简介
波斯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国,是世界帝国的领头雁。它在时空上纵横数百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惊心动魄,历史事件人物繁多,各具其貌,历经沧桑。本书稿介绍了波斯帝国的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力图通过波斯帝国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轨迹,客观反映波斯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全貌。本书稿分为波斯帝国的兴起、波斯帝国的强盛、希波战争和波斯帝国的衰亡四部分,用20多万字对整个波斯帝国的兴衰史做了简明系统的全面叙述。
作者简介
波斯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大帝国,是世界帝国的领头雁。它在时空上纵横数百年,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惊心动魄,历史事件人物繁多,各具其貌,历经沧桑。本书稿介绍了波斯帝国的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力图通过波斯帝国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轨迹,客观反映波斯帝国由兴到衰的历史全貌。本书稿分为波斯帝国的兴起、波斯帝国的强盛、希波战争和波斯帝国的衰亡等四部分,用20多万字对整个波斯帝国的兴衰史做了简明系统的全面叙述。
目录
第一章追根溯源:波斯帝国的兴起
一、发端:波斯文明的源头
二、初兴:波斯文明的兴起
三、成长:波斯文明的发展
四、成熟:波斯帝国的建立
第二章蒸蒸日上:波斯帝国的强盛
一、东征西讨:居鲁士大帝的文韬武略
二、子承父业:冈比西斯一世的统治
三、后院起火:高墨塔政变
四、登峰造极:大流士一世的文治武功
五、欣欣向荣:空前繁盛的社会经济
六、宗教信仰:影响深远的祆教文化
第三章由盛而衰:延续半世纪的希波战争
一、希腊:垂涎已久的佳肴
二、米利都起义:希波战争的导火索
三、出兵希腊:必欲夺之而后陕
四、再度出征:波斯卷土重来
五、怎一个“惨”字了得:两大有名战役
六、一蹶不振:希波战争的延续与结局
第四章日暮途穷:波斯帝国的衰亡
一、祸起萧墙:帝国内部的混战
二、支离破碎:帝国的逐步解体
三、《长征记》:小居鲁士夺位之争
四、寿终正寝:帝国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
波斯帝国诸王列表
摘要
     第一章 追根溯源:波斯帝国的兴起 一、发端:波斯文明的源头 (一)伊朗高原:并不优越的地理环境 地球演化到具备一定的条件时,才产生了人类。自然环境绝不仅是充当人类舞台上无动于衷的背景。从一开始,地理环境的位置、地质构造、土壤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就以明确可辨的形式塑造着人类活动的进程。尽管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影响似乎削弱或消除了,但实际上其影响仍在以更微妙、更间接的方式起作用。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它决定性地影响着某一环境中人群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群体性格。而环境和谋生手段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族群之间内部和外部不同的交往模式。正如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哺育了华夏文明一样,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特定的文明种类。所以,我们需要先把视野转向孕育了波斯文明的伊朗高原。 从自然地理上讲,伊朗高原自小亚细亚东部和高加索一直延伸到南亚次大陆的旁遮普平原西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包括今天阿富汗的绝大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很大部分。伊朗高原的大致范围是东起兴都库什山脉,西至扎格罗斯山脉,北抵阿拉斯河、里海、科佩特山链、阿姆河以南的帕罗帕米苏斯山,南到印度洋和波斯湾。伊朗高原的形状像一只碗,有高耸的周边,围绕着比较低但绝对高度并不低的不整齐的内部。周边由许多山链组成,其中西部和北部的山链地势高耸,面积广大。南部和东部的山链较窄,平均高度也低,多被低盆地切断。 按其自然特征,伊朗高原可划分为五个地区:第一,扎格罗斯地区。它由自西北地带向东南、沿两河流域河谷延伸平行的山岭地区组成。西北地带降雨量较多,形成了众多发育良好的河流与河谷地区。这些河流大多发源于扎格罗斯山,汇入底格里斯河。在南部,卡伦河冲积形成了伊朗优选的冲积平原——胡泽斯坦平原。在地理上,它既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一部分,又是伊朗高原的延续部分。伊朗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国家埃兰就在这里。埃兰的东面是向东倾斜的山岭地区,包括今天的法尔斯等地。扎格罗斯地区物产丰富,森林、矿产资源富足,自古就是两河流域统治者垂涎的对象,屡遭侵略。第二,内陆荒漠盆地。它位于扎格罗斯山以东、厄尔布尔士山以南和大盐滩之间。该地区境内的哈马丹地区古称米底,米底王国即产生于此。该地区现在干旱少雨,境内遍布盐滩、沙丘,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第三,里海沿岸地区。这是一条狭长地带,厄尔布尔士山将其与伊朗其他地区隔开。由于地近里海,且受地形影响,这里气候温和湿润,人口稠密,农产品丰富,蚕桑业发达。第四,古代的帕提亚地区,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呼罗珊地区。其北面为科佩特山麓,西为里海地区,东面是东伊朗地区,南濒大漠。这里大部分地区是干燥的草原和沙漠。北部的山麓北坡,雨水充沛,农牧业发达。南坡的阿特腊克河谷是当地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代的丝绸之路就通过这一地区。第五,东伊朗地区。该地区西接伊朗中部沙漠,东到印度河谷,北以阿姆河谷为界。该地区的帕罗帕米苏斯山脉自东向西,将伊朗和中亚分隔开来。其北部是古代的马尔吉亚那、巴克特里亚、索格狄亚那和花刺子模地区。古时,此处农牧业发达,城市繁荣,号为“千城之国”。帕罗帕米苏斯山脉东部是犍陀罗地区。其西部的赫里河,北流至中亚草原。帕罗帕米苏斯山脉的西部支脉附近是古代的阿利亚地区,其西部和南部还有其他山链。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中央沙漠边缘的沼泽和绿洲。这条河流的下游是德兰吉亚那和阿拉科西亚地区。与之毗邻的是印度河谷地区,其中喀布尔地区最为重要。在东伊朗的南部地区,加德罗西亚和卡曼尼亚与印度河谷相连,这里曾是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经过数千年的沧桑巨变,东伊朗地区现已分属于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但是,在古代,这一地区曾长期作为伊朗的一部分,并且对伊朗的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样一来,广阔平坦的荒漠、高大复杂的山系、封闭的盆地、沿海平原的湖泊、海洋,相互紧邻,一并构成伊朗高原的基本地貌。降雨量不足且在季节上高度集中,地形使水分集中在高原周边,核心部分是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然而,就是这算不上优越的环境孕育了较早的文明。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