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萧红与张爱玲

萧红与张爱玲

  • 字数: 2200000
  •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作者: 高路 著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7841695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写给文学爱好者的书,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逾越的重镇,要了解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就要读懂她们的命运与抗争。这是一本写给时代的书,通过萧红和张爱玲两个民国才女的人生际遇和创作风格的对比,展现那个时代人性的苍凉与悲苦。这是一本写给当下的书,无论是现实中女性的困惑还是创作中文字的风情,这里都有不一样的解读。
内容简介
萧红与张爱玲,同为中国现代文学重镇,有着接近不同的命运和各自的生活、创作轨迹,但是她们又有着诸多共同点。在这本书中,作者系统而细致地比较了她们的不同:萧红像云,动态、温热、荒凉而随性;张爱玲如月,静态、清冷、悲凉而理性。但是她们都是接受了新文化教 育的女性,都积极与父权制度、父权文化作斗争。这种抗争贯穿她们的一生。她们以文字为剑,都对族群劣根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作者简介
高路,学者,出版《改变人类心灵的十大哲学观念》《中国价值观》《成人之道》《自强之道》《为善之道》《自然之道》《低到尘埃里——张爱玲情事》《小东淖——放不下的亲情》等著述30余种。
目录
前言意象·作品·人生萧红的云与张爱玲的月萧红倾心云,张爱玲钟情月共同的天空流动的云与静好的月 萧红的云是动态的,张爱玲的月是静态的生活样式:漂女萧红,宅女张爱玲婚恋:本我的萧红,自我的张爱玲作品:萧红多变,张爱玲稳定温热的云与清冷的月萧红的云是暖的,张爱玲的月是冷的性格:温热的萧红,清冷的张爱玲文字:文若其人苦难·灰度·小人物生死与苦难生死:生死场中的大众和萧红苦难:“日日在愁苦之中”萧红的态度小人物与灰色人性普通人:不光是写作对象也是张爱玲自己人物类型:不干净和小奸小坏张爱玲的态度荒凉·苍凉·烙印荒凉的云家园的荒凉萧红,荒凉的一生祖父与鲁迅苍凉的月人生的苍凉张爱玲,一个苍凉的手势舅舅与佛朗士矛盾·困顿·人心萧红:矛盾的人性与愚昧的人心坚韧而苟且善良而多事节俭而吝啬宽厚而纵容敬畏而迷信病源是愚昧张爱玲:困顿的人性与自私的人心传统至上道德至上关系至上现实至上形式至上病源是自私男权·屈从·觉醒心理上的囚与觉萧红:心安理得的压迫张爱玲:理所当然的依赖情感上的醉与醒萧红偏重情张爱玲偏重意裹挟在男权社会中的云和月 夫:都找了一个花心丈夫父:都摊上了一个专制粗暴的父亲母:都跟母亲不和子:都是无奈的舍弃童真·精致·真实童真的云与精致的月本色的萧红华贵的张爱玲心忧的云与妩媚的月萧红:知我者谓我心忧张爱玲:我见青山多妩媚随性的云与理性的月萧红的随性张爱玲的理性绝对的云与相对的月萧红:红配绿张爱玲:绿配绿
摘要
    对于出生以及成长的呼兰县城的家,她是不亲的、疏离的。家里房舍看上去高大结实威风,但内里却空虚,“我家是荒凉的”,这话在《呼兰河传》中说了不止一遍。还有院子,“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话在《呼兰河传》中说了也不止一遍。与其说那是她的家还不如说是父亲的家。总之她是客,对生养她的家始终保持距离,打小就把自己放逐了,“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失眠之夜》)。
    亲人中,专享亲的是祖父。祖父其实不是亲生祖父,萧红的父亲是过继子,幼时送到堂伯父名下做儿子,这位老人便成了萧红念念不忘的祖父。萧红受了委屈,祖父苍老的手抚着孙女头顶说: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永远的憧憬和追求》)
    她用的是“逃”。所以家的观念于她并不深切,可有可无。
    这说的是后来她与父亲决裂的事情。萧红离家求学是在16岁,她1911年端午节出生,1927年秋季进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女子靠前中学(现萧红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哈尔滨,这座中国很北方的大城市是她出逃靠前站。
    3年后也就是1930年萧红初中毕业,家里逼婚,她拔脚便走,这回逃得远,到了北平(北京),进入女师附中(原师大女附中,现北京实验中学)读高中一年级。一年后回到呼兰城,不久再次出逃北平。这次逃跑颇有几分惊险,据传是做通了小婶和姑姑的工作,在她俩的掩护下躲在马车的白菜堆里才得的手。然而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又回到哈尔滨。萧红说的20岁那年逃出父亲的家庭应当指的是这一段。还有第三次去北平,那是成名后打算迁去居住,生生被爱人萧军拽了回来。
    后来的线索就清晰了。萧红第二次从北平返回哈尔滨,走投无路中结识了萧军,两人同居,一起在哈尔滨生活了将近两年,便前往青岛。离开的原因很简单,被日本人盯上了,又不甘心做亡国奴。然而青岛也不好待,不足一年,又被人盯上了,只好继续逃,目的地是上海。上海是东方大都市,创业机会多一些,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萧红和萧军跟鲁迅建立了通信联系,而这位青年作家们的伯乐就住在上海。
    果不其然,在鲁迅先生的扶持下,二萧一举成功,萧红尤为突出。然而好事无双,两人情感裂痕扩大,决定分开一段时间,萧红远走他国,去了日本东京。小住半年,返回上海。萧红是在1934年10月底从青岛到的上海,刨去出国时间,在这里逗留了两年半。
    之后便是战火中的逃亡。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全面爆发。时值1937年,萧红26岁。当年9月底,萧红与萧军以及一群文化人撤往武汉,继续文化救亡活动。1938年初,萧红一行应民族大学李公朴之邀,前往位于抗日前线的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一个月后,又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撤往后方西安。不久再赴武汉。日军逼近,同年9月,萧红退往大后方重庆。在这座山城住了一年多,日本飞机不断轰炸骚扰,搅得萧红无法安心创作,便于1940年1月底飞往香港,暂居九龙,那里无战事,安静许多。
    这种相对平静的日子维持了将近两年,日本人又追来了。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九龙,重病中的萧红转移香港。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危,辗转两家医院,很终离开人世,时间定格在1942年1月22日10时,时年不到31岁。
    这就是萧红离开家乡后的足迹,不断地走,不断地走。有停顿,短则一个月,长则两年多。
    即便在居留的日子里也不得安生,总是在出租房之间搬来搬去,如暂居上海时就曾搬过七八次。很狼狈的时候几乎流落街头,那是在哈尔滨读书期间,父亲中断了经济供给,她失去住所,一下子跌落到社会很底层。她的小说《过夜》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下一次寻找住处的经历。那是一个寒冷冬夜,冻得她像哭泣一样地流着眼泪。敲姨妈家的门,没有应答,敲熟人的门,也没有应答,只好沿街徘徊。她羡慕狗、妓女,因为他们有住处。终于一个形迹可疑的女人收留了她,在土炕上的碎毡片和烂棉花里捱了一夜。早晨发现套鞋丢了,女人还索要衣物抵扣房钱,她留下身上的单衫。感觉“好像和老鼠住在一起了”。
    还有一篇《初冬》,时间在这之前,天刚转冷。她在街上遇到弟弟。弟弟劝道:天冷了,再不能漂流下去,回家去吧!她答不。弟弟急了:漂流,漂流,就这么漂流着?嘴唇都抖动起来:“莹姐,我真担心你这个女浪人!”(萧红本名张遁莹)
    女浪人――流浪之女,多么贴切而又残酷的称呼。P12-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