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人的辉煌往事

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人的辉煌往事

  • 字数: 3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作者: 黄维民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784995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和衰落向来是人们对世界历史关注的重要焦点。本书对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与人物、制度和文化抽丝剥茧,重现历史风云中鲜为人知的恢弘过往,在奥斯曼帝国壮阔历史中披沙拣金,钩沉发微,探索导致它兴起与衰落的种种秘辛。 * 本书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科普性与故事性并重。 * 本书将以细腻动人的叙述为您重现奥斯曼帝国的辉煌历史与极具特色的文化风采。
内容简介
奥斯曼帝国,一个发轫于小亚细亚的征服者,它依靠好勇的草原传统和坚定的圣战信仰迅速崛起;它处于东西文明的交汇之处,掌握东西陆上交通达6个世纪之久;它将游牧部落的传统、波斯的艺术修养、拜占庭的政治文明和阿拉伯的科学文化融于一身,成为近东文化一道新的风景线;它曾经是能挑战欧洲国家的伊斯兰势力,然而终究不能抵挡其近代化的冲击,沦为了欧洲列强角逐中东的牺牲品。本书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奥斯曼帝国这个独具特色的帝国的荣辱兴衰。
作者简介
黄维民,江西南昌人。现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大学国际公共事务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公共政策、社会保障的教学与研究,并对法学、经济、管理等其他学科方向也有广泛的涉猎。独立出版了《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土耳其人》(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伊斯坦布尔》(三秦出版社2006年出版)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数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摘转,大部分论文被国家权威机构列入重点篇目索引。
目录
第一章寻根:小亚细亚的突厥民族
一、突厥人的起源与大迁徙002
1.何为突厥人002
2.落户小亚细亚005
二、伊斯兰教对突厥人的影响008
1.皈依伊斯兰教008
2.统治小亚细亚012
三、突厥塞尔柱人与拜占庭帝国的争夺013
1.“信仰武士”袭击拜占庭013
2.曼齐克特之战017
3.为何能摧毁拜占庭帝国020
4.十字军东征的打击022
5.迈里奥法克垅之战024
四、蒙古铁骑对小亚细亚的入侵027
1.蒙古西征027
2.进一步突厥化的小亚细亚030
第二章崛起:百年雄霸欧亚非
一、开国君主奥斯曼034
二、奥斯曼人的对外征服039
1.“”奥尔汗039
2.利器——近卫军团042
3.“奠基者”穆拉德一世045
三、“雷霆”巴耶塞特一世049
1.整理巴尔干049
2.尼科堡之战053
3.晚节不保的“雷霆”056
四、奥斯曼人与帖木儿王朝的冲突058
1.东征帖木儿058
2.安卡拉之战064
第三章黄金时代:贤能苏丹的持续治世
一、重整旗鼓069
1.王位大战中的“胜利者”069
2.穆拉德二世的双重性格074
3.民族英雄斯坎德培079
二、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083
1.尚武好战的苏丹083
2.攻入君士坦丁堡088
3.决战前夜092
4.扩张与征服096
三、帝国之都——伊斯坦布尔100
1.增加人口100
2.陵墓建筑艺术103
3.供水建筑104
4.喷泉建筑106
5.浴池建筑109
四、巴耶塞特二世与儿子塞利姆一世110
1.继位之争110
2.内政优先114
3.“冷酷者”塞利姆一世118
4.三次东征120
五、伟大的苏莱曼大帝125
1.伟大者诞生125
2.远征匈牙利129
3.打败哈布斯堡王朝132
4.伟大的立法者134
第四章国本:奥斯曼帝国的社会与制度
一、帝国的政治体制143
1.优选政府与官僚机构143
2.宗法制度149
3.宫廷制度150
4.伊斯兰教机构153
二、帝国的军事建制158
1.近卫军团制度158
2.征兵制——古兰制度162
3.采邑封地制170
三、帝国的米勒特制度175
四、奥斯曼人独特的民族特性182
五、帝国灿烂的社会文化187
1.建筑艺术187
2.文学艺术190
第五章衰败与复兴:帝国生存的严峻考验
一、腐败与懦弱的皇权199
1.王位之战与后宫干政199
2.奢靡堕落引发起义205
二、社会制度的崩溃208
1.皇权与军权的腐败208
2.采邑制度遭破坏212
3.帝国经济膨胀无度215
4.文化与道德的崩溃218
三、科普鲁卢家族执政时期的复兴221
1.拯救帝国的大维齐221
2.中兴计划的成效227
3.执掌大维齐的家族230
四、对外战争的失败及其影响239
1.两面夹击中的困境239
2.被俄罗斯牵制240
第六章滞止与变革:帝国命运转机的专享出路
一、社会改革的兴起249
1.反思产生与改革伊始249
2.学习西方途中再遭叛乱254
3.世纪兴邦强兵的改革256
二、帝国的社会政治思潮258
1.奥斯曼主义258
2.泛伊斯兰主义260
3.突厥主义262
三、年轻有为的塞利姆三世275
1.提倡“欧化”改革275
2.难于战胜的阻力280
3.巴拉克达尔的改革282
四、马赫默德二世的改革286
1.劫难继位286
2.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288
3.开明教育,造就人才292
4.倡现代文明生活295
5.改革面临的挑战298
五、坦齐马特时代301
1.《花厅御诏》的颁布301
2.法制改革305
3.社会改革308
4.“第二代改革人物”316
5.奥斯曼青年党人崛起321
第七章最终解体:从专制君主帝国到现代民主共和
一、青年土耳其党人与宪政运动327
1.面对西方的态度329
2.纳米克的政治理论333
3.帝国内专制与自由的斗争338
4.独裁味浓的新宪法343
二、专制君主阿卜杜尔•哈米德348
1.个人独裁者348
2.教育与法律改革的推进353
3.附属民族的反专制斗争358
4.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活动362
三、青年土耳其党人领导下的社会改革367
1.1908年宪政革命所带来的影响367
2.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内部危机372
3.政变后的军事独裁者375
4.改革成就377
四、凯末尔与民族解放战争385
1.反分裂斗争385
2.土耳其国父凯末尔387
3.凯末尔的领导策略394
4.正式更名“土耳其”401
5.民族解放战争三大步405
6.凯末尔的远见卓识411
7.废除哈里发制416
摘要
     打开世界地图,在东半球的中心,有一个横跨小亚细亚半岛和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它北临黑海,西濒爱琴海,南靠地中海。飞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索桥将欧、亚两大洲紧密地连在一起,这个国家就是土耳其。土耳其位于奥斯曼帝国解体前的中央地区,这块神奇的土地由于在历史上曾经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雄霸世界的奥斯曼帝国的中心而辉煌一时,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人类文明发祥的中心地区之一,保留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专享纽带,而且在商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国际大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使得许多人类文明都曾把它列为理想的家园,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奥斯曼帝国就是在这片古老、神奇、独特的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3世纪的时候,奥斯曼人仅是分散居住在属于拜占庭帝国的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许多突厥公国之一。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他们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不仅建立了一个包括以前拜占庭帝国的东南欧和安纳托利亚的大片地区,而且还包括匈牙利与整个阿拉伯世界,雄霸欧亚非三大洲的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封建军事帝国。正是由于这种地理和历史的因缘,奥斯曼帝国成了东西方商业贸易和社会文化的交汇之地。 奥斯曼人的祖先,是从中亚迁徙到小亚细亚的突厥民族中乌古思部落的一支。而随着小亚细亚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突厥游牧部落作为奥斯曼帝国在崛起过程中赖以补充的后备军,顺利地完成了由突厥人到奥斯曼帝国社会一分子的转变。 一、突厥人的起源与大迁徙 1.何为突厥人 一般来说,“突厥”一词在学术用语上是一个通用的专属名词,泛指很早以来就开始讲着突厥语的那些游牧民族。 突厥人的早期历史,有很大一部分相当含糊。有些含糊之处是靠神奇传说,或是通过加枝添叶地虚构事实而整理成章的。即使那些年代较近的理论学说与有关历史资料,也未必可信。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许多有名的历史学家著书立传,认为突厥人是乌拉尔一阿尔泰语族的一个分支。然而,今日一些国际上有名的语言学专家则认为,乌拉尔语族(包括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等)和阿尔泰语族(包括突厥语、蒙古语、满族通古斯语,可能还包括朝鲜语)之间的基因关系,一直未得到科学性的证明。虽然阿尔泰各语种之间的关系还不太清楚,但有一点似乎是明晰无误的,即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突厥人一度属于阿尔泰种族的一个部分。同属于阿尔泰人种的还有蒙古族、满族、保加利亚人,可能还有匈奴人等。历史上突厥人最早出现在贝加尔湖南面、戈壁沙滩以北的今日蒙古一带。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有关资料,提到过一个由这类草原游牧部落组成的军事联盟,中国人在历史上称这类游牧部落为匈奴。其中突厥部落所占的成分很可能优选。匈奴中西侧的一支,被鲜卑人不断驱赶向西,于公元5世纪出现在欧洲,被西方人称之为匈奴人。 这一地区地阔天长,但由于土地贫瘠,水源匮乏,气候恶劣,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异常缓慢,而且越来越不能保证不断增长的游牧民对生活用品的起码需求。所以自古以来,这一地区一直经受着周期性牧场危机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动摇着这一地区原始的经济基础,而且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引发出了一系列游牧民族连续不断地向居住在大草原边缘的农耕文明地区的大迁徙。这些不断向中亚、西亚以及东欧南部、西部迁徙的游牧民族,经过连年混战和不断地向外迁徙,并在许多地区转为定居。他们的社会结构十分复杂,氏族部落是其最基本的社会生产单位。在形式上,各民族部落执掌大权的首领,一般是由氏族部落的民众大会推选出来的,但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已成为世袭的统治者。这种处于封闭状态下的社会,血缘和宗法氏族制一直是维系氏族部落的牢固纽带。广大的游牧民也把氏族部落视作维持他们自身生存的专享依靠,而且以首领为首的少数显贵也凭借着这种血缘关系、宗法氏族制度以及各自部落的习惯法来巩固和延续他们的统治,并享有各种特权。由于这些游牧部落的社会生产力低下,战争与抢劫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血亲复仇、同族复仇盛行。血亲复仇既是被害人亲属的权利,也是义务,不能随意放弃。加害人的亲属则必须共同为加害人承担责任。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