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黄达学术自传

黄达学术自传

  • 字数: 13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 作者: 黄达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54683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3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是一套集合了40多位我国有名经济学家撰写的关于改革开放40年辉煌历史进程的大型自传丛书。由我国有名的经济学家张卓元、高培勇主编。该书是其中一册。
该书分为六个部分,一是进入学术领域之前,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对作者的影响,作者身上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一些兴趣爱好从小就已经形成。二是进入了陌生又一辈子奋力打拼的领域——金融学科领域,而反复研读《资本论》为作者研究金融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独立思考,立足实际,在金融学深入研究之后,在很多方面有着困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作者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国情,独立分析,颇有建树。四是为改革献策,为引进助力。作者对自己的建言献策、著书立作的来胧去脉进行阐述。五是回归学科建设,探索学科源流。作者对《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学科教育的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六是放不下的心愿——在货币金融学科的建设中,东方文化精髓怎么能够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目录
壹进入学术领域之前/1
一好好读书的观念根深蒂固/2
二父亲教我三项基础本领,终身受益/3
三解“四则”文字题,也许是小学阶段打下自己一生多少有些分析能力的根底/6
四高中三年,在良好的教学传统中受到熏陶/9
五在数学和语文方面打下的底子是使自己能够在学术领域终其一生的更为直接的本钱/12
六读闲书,体察大千世界/22
七观察社会,为后来的学术研究铺垫了一些感性知识/26
贰进入终身从事的金融教学领域,拼力打基础/29
一迈进了陌生的金融学科领域/30
二“赶鸭子上架”/32
三啃《资本论》/38
四最初形成的基本理论观念/42
五流通中货币量理论与总供需平衡/49
六第一本教材——第一阶段的总结/53
叁独立思考,立足实际,开拓宏观分析之路/57
一独立思考,埋头理论探索/58
二两门课,要不要并成一门/61
三理论困惑之一:“外壳”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是否都是真实的货币/66
四理论困惑之二:人民币与黄金/69
五理论困惑之三:非现金转账结算是不是货币流通/73
六理论困惑之四:存款、贷款,哪个在先/74
七理论困惑之五:什么是“信贷差额”/77
八怎样看待价格和工农产品比价剪刀差/79
九《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第二阶段的总结/83
肆为改革献策,为引进助力,致力学术建树/87
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88
二“徐徐上涨”/90
三对通货膨胀的后续研究/92
四信用膨胀/95
五需要不断运用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分析框架剖析经济形势/100
六《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105
七《货币银行学》/109
八20世纪最后十年的学术探索和建言献策/114
九《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128
伍回归学科建设,探索学科源流/135
一“货币银行学”前途未卜/136
二关键是搞清“金融”概念,解决和平共处的问题/138
三全力编著《货币银行学》的第三版——《金融学》/144
四说明一个更深刻的理论背景:银行是否已经没有前途/150
五货币银行学百年史/151
陆放不下的心愿/161
附录改革开放中走向市场机制的中国金融事业(节选)/169
摘要
     我是1950年走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教学工作岗位的。如果讲述自己的“学术生涯”,这是一个自然的起点。 不过,这是组织安排的结果。教书,我从小就没有这个志愿;学经济,在我开始懂得选择人生道路时更是全然不感兴趣。至于终身徜徉于学术领域,应该说从来没有想过。未承想,从那时以来,六十八年,一直没有走出组织给自己划定的这个圈圈! 虽然如此硬生生地开篇,但就结果看,自己觉得并未接近虚度。之所以能够如此,或许有必要从自己孩童时期的成长环境开始回想。 一 好好读书的观念根深蒂固 我出生在天津,我家是天津几百年的老住户。 我的一世祖,是随朱元璋在安徽起义的一名士兵,后来被划归明成祖麾下并随明成祖夺下了他侄子的皇位。虽然战功累累,但可能是文化水平不高、组织能力不强之类的原因,到头来只得个“总旗”(大概相当于排长级别,至高也高不过连长级别)的待遇。他的儿子、孙子,也就是我的二世祖、三世祖,倒是当了大将军名衔的官,得到世袭的待遇,并驻守天津卫,于是定居天津。由于朝代更迭,繁衍在天津的黄氏一族当不成明朝的世袭官爵了,作为大清的子民,大多是“世业儒”。我就是出身于“世业儒”的士人家庭,也就是知识分子家庭。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我从小所受到的熏陶有两点:好好读书;安身立命之道应是本本分分地做人。所谓“本本分分地做人”,我小时候的理解就是:不要妄想攀龙附凤,做大官,当富商大贾;能做到衣食不愁,与人不争,就是本分。而要想能够守本分,靠的就是读书。把书读好,是一辈子属于自己而旁人想夺也夺不去的本钱。 我小的时候,父亲、叔父常年在外地工作,祖母、母亲不识字,婶母识字不多,家里并没有人天天说教。而且小门小户的家,没有几本藏书,没有书香门第的气派,更没有成文的家训。只是好好读书的观念在这样的家庭里根深蒂固,极其自然。也就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我早早就养成了能够安心读书的习惯。 能够安心读书,使自己易于融入学术环境而找到安身立命之路。 二 父亲教我三项基础本领,终身受益 在我四岁到七岁(1929—1932年)时,跟随母亲到父亲工作的河北磁县一个煤矿(即后来的峰峰煤矿)的所在地生活。矿区,前不靠村,后不着店,是父亲教我小学的启蒙课程。 父亲是天津北洋工学院的毕业生。家里人和亲戚都说他有学问,为人正派。但他平时很严肃,我很怕他。 我开始能够记事的时候,他已经常年不在天津。只是在矿区的这三年,我与他在一起生活。这三年,他也只是每天在上班前用一小时教我。他下班回家,有时我都睡下了。他中午有时回家吃饭,但不经常。1932年我和母亲回到天津,又常年见不到他了。 不过,这短短三年,父亲除了教我识字,学加减乘除和背九九歌之外,还有三项“基本功”使我终身受益。回想自己能在学术领域生存,不能不庆幸是因为打好了最基础的根底。 一是中国方块字的“笔顺”。认生字,父亲都要讲这个字的笔顺;写生字,他都严格监督我按笔顺书写。慢慢地,我也就掌握了规律。这使自己写出来的字比较规范,不仅自己容易记牢,旁人也容易识别。后来慢慢体会到,中国的方块字是要“写”出来,而不是“画”出来的。当然,从甲骨文到钟鼎,再到小篆,好像画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不过后来就都是“写”的了。写,自己体会,能写出华夏文字的韵味和灵性,更能在书写过程中孕育、激发自己的情感。近二十多年,写作基本都用计算机输入,极少提笔书写了。但有几十年的写字底子,我好像对方块字的亲切感依然如故。弄不清楚,现在的小孩子写字的工夫越来越少了,通过经年累月的“写”来感悟方块字魅力的锻炼过程越来越短了,这样的缺憾,是否会由其他的途径得到弥补呢?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