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创新型组织 构建组织可持续的创新力

创新型组织 构建组织可持续的创新力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作者: 薛旭亮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58286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创新力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更是一个企业想要长足发展的重要话题。本书从创新的“大败局”入手,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形式,深度剖析了企业创新的现状,并给出了企业突围之道——两大思维+三个模型。此外,本书结合作者多年培训经验和企业辅导案例,让读者既能“读得懂”,又能“有所得”,还能“可实施”。
目录
PART 1 刻不容缓: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第一章 追根溯源:创新为何停不得
一、大败局:企业创新的8大窘境
二、案例解读:京东、苏宁、国美“三国杀”
第二章 慎思明辨:重新定义创新
一、创新型组织的两个创新种类
二、经济新环境,创新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三、案例解读:硬盘行业的跌宕起伏
PART 2 绝地求生:打造创新型组织的“两种思维和三种创新模式”
第三章 大数据思维:推动组织成员的思维变革,创造创新条件
一、什么是大数据思维
二、思维变革一:样本=总体,地毯式搜索创新点
三、思维变革二:接受数据的混杂性,提出更多的创新点
四、案例解读:海尔创新的“神话”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一石激起千层浪,变“创造”为“创新”
一、创造性思维VS创新性思维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3个思考方法
三、“创造”到“创新”,抓住无用之用
四、案例解读:柯达的兴败始末
第五章 TBSU模式:突破创新困境,让每一个成员都能进行创新
一、TBSU模式,基于“人才、空间、信念、用户”突破困境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六脉神剑”
三、打造创新型组织的“三大空间”
四、构建创新型组织的两大信念
五、采用用户任务达成理论,基于用户进行创新
六、案例解读:上岛与星巴克的角逐争锋
第六章 DRCS模式:激发团队创新力,让现有问题迎刃而解
一、构建创新思维力的DRCS模式
二、要事实,不要感觉,准确定义现有问题
三、用好三种方法,寻找问题根因
四、换位交叉思考,提升方案的创新性
五、集合集体智慧,共创可行方案
第七章 FCED模式:促进交叉创新,实现利益“双赢”
一、直线创新思维vs交叉创新思维
二、发现、矛盾、收益、设计,交叉创新的流程
三、发现交叉,让要素与系统随机组合
四、鼓励交叉思维,创造“美第奇效应”
五、利用平台战略,实现利益“双赢”
六、平台战略的发展,催生优步与滴滴的角逐
七、案例解读:曹操约车、首汽约车的转型服务商之路
PART 3 聚焦未来:用创新管理,实现创新变现
第八章 创新管理:教人先正己,做创新的“催化剂”
一、阻碍组织创新的3个坏习惯,你有吗?
二、聚焦创新管理的两大重点
三、案例解读:韩都衣舍的裂变管理
第九章 创新变现:用创新实现变现终极目标
一、一箭双雕,实现用户与企业需求的创新
二、案例分析:商业巨头掀狂澜,咖啡市场“三国杀”再次上演
三、案例解读:联想做大的创新之路
四、构建创新型组织三个步骤
后记:走在不断创新的路上
附录
参考文献
摘要
     一、大败局:企业创新的8大窘境 竞争!竞争!竞争!各个企业在市场之中摇旗呐喊,抢占市场份额。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便是抢占市场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各个行业之内的企业都纷纷将目光锁定在创新之上,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创新,但创新并非轻而易举,很多大企业在创新上败给了初生企业,就如曾经红极一时的诺基亚等。这些大企业的创新往往更为困难,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什么阻碍了企业的创新? 本章节只是借用了一些案例去证明一些窘境的存在,但不能代表接近是因为这个窘境导致企业出现了所有的问题,一家企业也有可能同时存在好几个窘境。 1.产业链的创新掣肘 1952年至1956年间世界上的第一个硬盘问世,由IBM公司圣何塞研究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团队研发而成。这个硬盘的大小与一个冰箱的大小差不多,50个24英寸的磁盘,储存信息量只有5MB。 随后,IBM公司在1961年推出了可移动磁盘,在1971年推出软盘驱动器,在1973年推出温切斯特磁盘。这对硬盘市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IBM公司通过生产硬盘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使一个独立的硬盘产业出现在大众眼前,且产业服务面向两个市场,即插接兼容机市场(PCM)和硬盘驱动器原始设备市场(OEM)。 PCM这一市场在20世纪60年代被部分企业开发出来,其主要的盈利模式是:仿制并加强IBM公司的硬盘,以折扣价卖给IBM公司的用户。此时IBM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宝来公司、数据控制公司等,它们都已将自主研发的硬盘驱动器与自身的生产流程相融合。 OEM市场在20世纪70年代被一些小规模的、非综合性的计算机制造商开发。参与开发的公司包括王安公司、利多富公司、prime公司等。 截止到1976年,硬盘市场生产的硬盘驱动器的价值可达10亿美元,硬盘市场可谓是欣欣向荣,发展前景一片光明。当年硬盘行业生产比例见图1-1所示。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硬盘驱动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各个企业用技术引领创新。到1995年,硬盘行业的生产价值高达180亿美元。这段期间,各个硬盘制造商、提供商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态,这也凸显出硬盘市场的竞争之激烈,市场之动荡。 直到80年代中期,硬盘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才发生质变,此时以IBM公司为首的PCM市场进入黄昏,OEM市场一家独大,其硬盘驱动生产量占据了全球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三。 硬盘驱动市场犹如一方戏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新旧接替不断,成功与失败也在不断上演。 在1976年,有17家硬盘企业主导着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依然呈现繁荣之势。到了1995年,有16家主导企业的硬盘业务已经瓦解,部分企业被收购,只余IBM公司孤军奋战。在1976年至1995年期间,有129家企业涉足硬盘市场,其中109家无疾而终,最终破产。硬盘市场在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大洗牌”之后,各个企业有了一丝喘息之机。 有些人认为硬盘市场跌宕起伏、暗潮涌动的根本在于瞬息万变的技术创新。的确,技术的创新是推动硬盘行业不断发展,提高企业淘汰率的关键。随着技术的创新,磁盘储存的信息量不断增长,每年的信息储存量可扩大35%,如图1-2所示。 随着硬盘信息储存量的不断增大,外观却在不断变小。更多的信息储存量与更小的体积,意味着技术在不断的创新,且创新速度如同“过山车”一般,这让许多企业都无法跟进技术,从而失去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淘汰,如图1-3所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