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行走在如刃的边缘

行走在如刃的边缘

  •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皇甫江
  • 出版日期: 2009-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9932026
  • 版次: 1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男人之间,有一剑宽;江湖之路,有一刀远。 有的人,在传奇中演绎平凡生活;有的人,在平凡中演绎传奇人生,而皇甫江早年属于前者,现在则倾向回归于后者。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读到的是一个懵懂少年如何以个性独特的方式展开他烂漫的人生。他对他所处时代中那些众所周知的事件有深沉而痛切的感悟,他经历了多数人在进入成熟阶段之前所必经的困窘而激越的岁月,他以天成之激情与任侠之气,最终选择了一条行走在如刃边缘的人生道路,继而真正踏上了豪逸放情、品性拔越而又在览阅世间种种场景之中游刃自如的人生高台。
    这是一本男人们展开其豪迈人生历程之始的推荐阅读书,是一个行走世间畅越无碍、任诞放情的当代精纯男人的经典注脚。

作者简介

皇甫江,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刀剑收藏家,号拔刀斋,《中国刀剑》作者。收藏古兵器超过5000件,觅刀足迹遍及世界数十个国家。1998年开办拔刀斋刀剑天下论坛,现已成为世界优选专业的中国古兵器研究网站。国立博物馆的主要私人合作者和特聘顾问,并开立皇甫江刀剑收藏专馆。多次为世界知名博物馆和拍卖会鉴定古兵器,国内数家文物和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大型电视剧《三国》的兵器总顾问,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特约兵器史顾问。数十家电视台和数百家平面媒体均对其收藏进行过专访。连续多年向国内外慈善机构捐献收藏的古董宝剑,均创同类藏品拍卖优选记录。现任跨国公司执行董事、法律顾问以及授权洋酒鉴定师。
目录
代序  相忘于江湖——天下无刀
自序  电光影里斩春风
第一章  指点江山
  少年黯如铁
  书生意气书剑梦
  黄金屋中黄粱梦
  青葱岁月青涩梦
  最后的燕园
  我所认识的皇甫江
第二章  初人江湖
  青春冷如刀
  相忘于广州
  风中赶路人
第三章  纵情四海
  大洋彼岸的海
  凌晨4:50,田林六路的生煎包
  凌晨做爱的人
  迟到了十五年的聚会
  输
  十面埋伏
  原谅我这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
你怎么变成坏人了
路易斯维尔不眠人
最后的偶像
别样江湖
第四章  品味人生
琥珀色的自由
昂贵的嗜好
时间的重量
金石之盟
  追随彼得·梅尔的足迹
侠骨柔肠
第五章  刀锋无极
一旦拥有
  剑气凌人——“拔刀”十剑
与半亿宝刀擦肩而过
神龙一出,谁与争锋
深藏不露锋
中国“剑”与中国“士”
刹那Ksana
把往事留给未来
代跋  在孤寂的荣耀中彷徨的都市侠客
摘要
    
第一章  指点江山
    少年黯如铁
    依稀
    你还是那个
    含笑于风中
    负手于窗前的少年
    薄薄的一件单衣
    年轻时候的皇甫江不叫无刀,那时的确也没有刀,有的只是刀锋般的叛逆。
    和皇甫是高中同窗,我们就读的桂林中学是广西的重点中学,不过那已是始1982年的往事了。在记忆开始时,他是个单薄而略显忧郁的男孩,和现在的这个稳重肥胖、一团和气的中年人几乎判若两人。永远蓬乱的头发,不大却很秀气的眼睛里时常透着桀骜不驯的神情,不,确切地说应该是野性的光芒——就像《多情剑客无情剑》里刚出道时的阿飞。只不过阿飞手里握的是剑,而他的手里捏的是笔。
    瘦小的身材除了是因为发育较晚,其他大约是遗传于他成都籍母亲的缘故。阿姨也是小个子,特别地有气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教会女中读书,会说英语、俄语和日语,还会唱三十年代的经典老歌,并炒得一手好川菜。特别是那道看似普通的麻婆豆腐做得味道绝美,这曾让享过口福的我不由自主发出“阿姨真能化腐朽为神奇”的赞叹。
    他父亲则是典型的东北知识分子,年轻时是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为人孤傲,自视甚高,却平实豁达,古道热肠。他特别喜欢和我们这些少年人聊天谈话,不拘内容,不拿架子。他最喜欢鼓励我们的话就是:“你们将是跨世纪的人才!”
    皇甫是家中的老幺,上面还有一姐一哥,年龄都比他大许多,他在家里受到最多的关爱,但期望和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一个人性格的形成除了天生的资质外,家庭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他的个性中有他父亲严谨仔细的一面但更有他母亲布尔乔亚式的倾向,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在他身上却融合并存得很好。这种特质,在以后的岁月里只不过是逐渐清晰和放大了而已。也注定了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多彩多姿。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皇甫手里那本揉得像咸菜似的《增广贤文》上。喜欢它的意境,可那时的我们却并不会喝酒。在高一新生做自我介绍时我们才初次见面,他报上的名字是皇甫江,因为和上海的黄浦江同音,这么有趣的名字让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当他红着脸解释道其实“甫”和“浦”的发音并不相同,“甫”应该念“腐”时,整班人更是笑得前仰后合。但不管怎样,这个名字就从此在大家的脑海里打下了清晰的烙印。
    那时的我们不像现在的孩子们如温室里花朵般娇弱,一个个都生猛得很。课间的娱乐不是玩斗鸡(单腿跳跃用膝盖互撞的游戏)就是带上一层薄薄的棉纱手套玩“拳击”。老师也较宽容,对这些对抗式的活动一般不加以干涉。回过头来看,这样的空气其实对孩子的茁壮成长是有利的。
    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皇甫上课时蔫蔫的,下课后却是搞这些活动的积极分子,哪里有对抗,哪里就有他小小的身影。对于入学过早而尚未接近发育的他来说,无论体型和力气根本不行,所以多是成为被同学们所不屑一顾或撩戏取笑的对象。正面对敌时,他很容易被对手撞翻。一番刻苦思量后,他决定用脑袋代替力气。由于体型轻巧,躲闪灵活,所以他采用的是“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战术,简单地说就是打不过就跑,在对方疲倦或得意的情况下,突然冒出来给那人狠狠地一拐子,然后又跑开,对方刚要追击,上课铃声就已响起,这些招数经常把一些个大笨拙的同学弄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如何。
    不过这并不是他参与对抗的全部策略,打拳击他更喜欢参加,事实上就是由他发起的。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他敢于和很强壮的同学叫板对磕,让人为他捏汗的同时又不禁佩服于他的勇气。屡战屡败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这并没有让他从此退却,反而是越败越战,越战越勇,仿佛他那小小的身体里蕴藏着无穷的力量。
    有一次他被一个大个的同学打倒,很沉闷地摔在地上,看他龇牙咧嘴的样子肯定是疼得厉害,估计要认输了。没曾想他摇摇晃晃站起来后更凶猛地向对手扑去,那个同学反而给他的气势吓住了,扭头就跑。那以后愿意接受他挑战的同学越来越少了,大家倒不是怕了他的拳头,而是服了他的意志,或者说不愿意跟他玩命。古龙说眼光是可以杀人的,这也许有点夸张,但是没有勇气却绝对不行。
    当时我们食宿都在学校。八十年代初期广西这个边疆省份的条件比较艰苦,学子们除了刚好够用的伙食费以外,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零花钱可言。每月能有个把块零用钱的同学就是大款了。分到文科班不到半年,学校图书馆里可怜的文史类藏书,无论是古今中外,已经被皇甫翻了个遍。为了买课外书,主要是古典文学读物,皇甫硬是从牙缝中省些可怜得碎铜板,像挤牙膏似的从餐费里扣点钱去旧书摊买书。
    不仅那本破旧的《增广贤文》,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石刻本的《唐诗三百首》,屈原的全套楚辞集到当时昂贵之极的《唐诗鉴赏辞典》都这样得来的,最后一本诗集厚重如《新华字典》,在当时定价接近十元人民币,装帧无比精美,这是从一百顿早餐中硬挤出的。他在高中毕业时,已经能背诵近2000篇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数是唐诗宋词,也包括冗长的《楚辞》、华丽的《汉赋》及晦涩的《老庄》等。
    我始终觉得皇甫骨子里是一名慷慨悲歌之士,因为他的气质中有那么明显的遗世独立,又有那么一点英雄情结。他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血脉里流的是蓝色的血液,加之皇甫这个姓氏本身就有上古帝王的渊源。成功后,他曾一度在衬衣袖口绣上他的家族徽章。
    闲聊的时候,有次他问我如果可以回到过去,希望生活在哪个朝代。我选择了南宋,因为喜欢宋词里风雨飘摇、缠绵悱恻的意境。他的答案是汉代,必须是武帝时期。“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真带劲儿啊,我如果能做霍去病那是不枉此生了!”
    聪明有时和学习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高一开始时,我们就面对六个科目大大小小的测试,而他的成绩始终在下游徘徊。一班50个人,他的名次就在第40名以后。我也好不了多少,但还在他之前。他是近视眼可上课时很少戴眼镜,总是垂着头不知在干什么,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历史课看小说,英语课抄唐诗是常有的事。被老师提问的时候,就仿佛从梦中惊醒一般,扭动着一脸错愕地站起来,挠挠头腼腆地让老师把问题重复一遍。但奇怪的是听清楚问题后,他会很快地给出答案,简短而正确,这经常让老师叹气、同学叹服。专享一次例外是他聚精会神地抄闲书时被红鼻尖的英语老师从后面把那个小本子一把缴掉,然后课堂上响起了念宋词的声音“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喔,皇甫江同学啊,请问这是剑桥呢还是蓝桥?”皇甫期期艾艾地呆站在座位上,哪里回答得出来。也不知是哪个捉狭鬼冒出一句:“是解放桥(桂林的一座大桥)!”原先那些捂着嘴偷乐的同学们就再也忍不住了……
    考试的鼓声越来越临近了,班上其他差生都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纷纷请老师“开小灶”或者在夜晚和星期天回学校补课。皇甫却和没事人一样,继续优哉游哉地对付功课,废寝忘食地啃读诗词歌赋。虽然也起早贪黑,但却不是忙于功课,而是风雨无阻地去市体育馆参加武术班。为了要去练“少林护身拳”,他居然胆敢每周三次地缺席当时必不可少的晚自习。晚自习号称是自愿的,但早被学校纳入实际上的课程表,不仅标明每晚的复习科目,而且还要求任课老师必须当值。皇甫这种过分行为自然招致了不少老师的愤怒同时很快地得到惨痛的报应,高一上下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公布后,他的名字赫然列在全班第45名,倒数第一。
    接下去的情形可以想象了,老师们自然报以各种公开或暗示的批评,而部分好同学们也对他投以鄙夷或可怜的目光。皇甫的表情仍然是昏昏沉沉,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但作为他的同座和优选的朋友,他向我表达了内心的焦虑,感到难以愧对父母,因为他们将在家长会坐在最后一排用阿拉伯数字表明45的座位上。“要是让我坐那个位子,倒无所谓。”这个时候,他还嘴硬。事后,他还在自己的日记本的扉页上贴了张逆水行舟的照片,旁边还题了首七绝,不知是勉励自己还是发泄心中的失落:
    忆得少年多乐事,中流击楫扶风志;
    几番秋月圆又残,化作寒跫哦诗泣。
    这个尴尬的家长会自然是由皇甫的父亲去参加的,他的旁边不远处是我的父亲。不幸沦为倒数第六的我被暴怒的老爸用一切可以操到手的家什残酷地修理了一番,对于即将来临的第二次暴风骤雨自然也更为担心。不过奇迹发生了,我父亲回来后虽然脸上还是阴郁的,但却多出几分平和,并未太为难我。晚饭时,他与母亲谈到皇甫的父亲,言语难以掩饰出几分敬佩。他说皇甫父亲坐在最后的位置上,始终面带微笑而从容不迫,好像他儿子是考第一名似的。按照排名最后发言时,他非常简短地感谢学校和老师对学生付出的关心和教诲,并表示已经把会议的精神认真机理下来了,回家后会认真学习。
    我的幸运来源于他同我老爸的谈话,说我是皇甫优选的同学和朋友,并夸奖我聪明、理解力强、读书广泛,而且“是块好苗子,只要努力,一定会取得进步,考上好大学并成为跨世纪的人才”。最后他告诉老爸,相信孩子,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这真让我非常感动,与皇甫关系更加亲密了。
    高一结束后,开始分科,我们一起到文科班。当时重理轻文,文科被普遍认为是学不好“数理化”的差生的选择,是颇有些被瞧不起的。虽然是以倒数第一的排名进入文科班的,但和大多数被或劝说来的同学不一样,皇甫是主动申请来的。原因大致有二,首先是他特别喜欢文史,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其次是他并不赞同理工科毕业的父亲“枯燥”的生活方式,虽然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他父亲身为高级科技人员,既为社会所普遍尊重,又拿着相对不菲的工资。皇甫在八十年代的初期就对家庭提出了要追求浪漫和绚丽的人生宣言,否则就要去少林寺当和尚,据我所知让他的父母颇为忧虑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很快寒假过去了,高二文科班的生涯开始。开学的第一天,班上搞动员会,气氛紧张而热烈。轮到皇甫表态了,他仍然是木那地站起来,咳了咳然后大声说一年之内要进入前三名。话没落音,同学们都笑翻了,真是痴人说梦啊!短短的一个学期谁要提高一个名次都不太容易,更何况从倒数第一来个几十名的大飞跃?在讥讽眼光的包围中,他的脸涨得通红但眼神却很坚定。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