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青山青史:连雅堂传

青山青史:连雅堂传

  • 字数: 18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作者: 林文月 著
  • 出版日期: 2019-06-01
  • 商品条码: 978756993012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林文月在台湾地区艺文界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标志性的人物。她的求学及学术历程代表了台湾地区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可以说,如果她不是刻意保持低调,她在大陆的热度应该可以和叶嘉莹相提并论。大陆读者很熟悉林文月的身份也许是《源氏物语》的译者,其实她还承载着更多传奇。为外祖父连雅堂写作传记,她兼具家族血缘和文史学者的双重身份,无疑是很合适的人选。2.连横,字雅堂,有着“台湾地区太史公”“台湾地区文化人”的美誉,他的代表著作《台湾地区通史》,是台湾地区历目前部按通史体例撰修的史书。除此之外,连雅堂一生都在践行一个知识分子的操守,用尽心力保护台湾地区文化。3.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成为两岸关系的破冰之旅。在连战的随行赠礼中就有《台湾地区通史》这套书。2008年12月18日,连横纪念馆在杭州西湖建成开放,逐渐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4.台湾地区当代文坛才女林文月,以外孙女的角度,还原一代耆儒连雅堂很素朴本然的文人史家面貌。读者可通过连家百年历史,了解台湾地区百年发展历史。
内容简介
一春旧梦散如烟,三月桃花扑酒船。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 ——连雅堂连雅堂在35岁游历西湖时写下这首诗,那年是1912年,正值民国初建,但台湾地区已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他在18岁时亲身经历异族统治之痛,遂发愿撰著《台湾地区通史》,以司马迁作《史记》的格局记录台湾地区,以保存历史的真相。连雅堂一生以笔为剑,办报、创作诗文,致力维护台湾地区语文与古迹,是一代史家、文学家,更是一代人物典范。身为连雅堂的外孙女,林文月重写这本《青山青史:连雅堂传》,既述先人行谊而成传记,复又展现她散文书写上通陶谢诗情味而自铸新意之古、淡、雅、奇;本书可作为认识台湾地区和文学印心之路径,殊途,而同归,而指向创作之人跨越时空的精神上之惺惺相惜。连雅堂简介:连横(1878~1936)字雅堂,幼名允斌,谱名重送,表字天纵、,号武公、剑花,别署慕陶、慕真。台湾地区省台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今漳州龙海。台湾地区有名爱国诗人和史学家,被誉为“台湾地区文化人”。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根台湾地区,心怀大陆”的连横努力发扬中华文化,著有《台湾地区语典》和《大陆诗草》等,并撰写了《台湾地区通史》一书,声名远播。
作者简介
林文月,台湾地区彰化人。1933年生于上海,1945年返归台湾地区。1959年,台湾地区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同年,留母校执教。历讲师、副教授、教授,于1993年退休,翌年,获赠台湾地区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曾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及捷克查理大学客座教授。林文月的写作方向分为三方面:论文类有《谢灵运及其诗》《中古文学论业》等五种;翻译类有《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六种;散文类有《蒙娜丽莎微笑的嘴角》《京都一年》《人物速写》等十二种。散文作品曾获得中兴文艺奖章,“中国时报”散文类推荐奖等。1987年被香港翻译学会授予荣誉会员。
目录
雨墨版序 001序 006一、马兵营 001二、宜秋山馆 005三、劫灰零乱 015四、此事古难全 025五、吾党吾国 039六、心声新声 053七、遍地史迹无人识 065八、匹马斜阳 081九、书剑飘零 103十、名山绝业 129十一、著述愈勤 163十二、青山青史各千年 187
摘要
    一、马兵营
     台湾地区有一句古老的说法:“一府、二鹿、三艋?。”府,指今日的台南;鹿,指鹿港;艋?,则是指台北的万华。这三个地方,是昔日台湾地区的三大重镇。尤其是台南,古称“府城”,是台湾地区的文化古城,居全台首屈一指的地位。
     今日台南市的中心地带,府前路南侧,介于南门路以西到新生路以东的区域,有一幢红砖白柱,屋顶中间有塔隆起,两翼伸展均衡的建筑物――台南地方法院。那是日据时代遗留下的古老建筑物。建构于一九一二年,虽然已经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了,但由于小心维护,至今仍保持大部分原貌,十分珍重。而这一带地区,法院的东边,自南至北有碑林,原南门小学、忠义小学、孔子庙、武德殿,稍远处则有台湾地区文学馆。法院西边,自南至北,有南美商工学校,及规模颇大的商场和旅馆,更远处有创建于明代的古庙总赶宫,等等。商机与古今文化兼容并存着,间亦有老树枝叶扶疏。
     其实,在日本占领台湾地区,建地方法院之前,这一带地区,曾经是明末延平郡王郑成功的骑兵部属所驻军之处。故而一世纪之前,当地人是称其为“马兵营”。
     而百余年前,马兵营也曾经是《台湾地区通史》的作者,一代耆儒连雅堂的故里。
     如今,徘徊于府前路这一带,只见新旧建筑参差,拓宽过的柏油马路上,行人匆匆,车辆奔驰;昔日连家那种植竹为篱,花木扶疏,泉石幽邃的景象已不可得见;更遑论士兵与马匹的雄姿英挺,飞沙扬尘的情况难觅了。
     连氏本来是福建漳州府龙溪县人。
     连雅堂的七世祖兴位公,生于明桂王永历三十五年(清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两年后,明朝亡。兴位公少时遭此变难,胸中长怀隐遁之志。后离开龙溪,渡海来台,卜居于台南宁南坊马兵营。马兵营是明郑驻师的故址,兴位公选择以此故垒作为移居之处所,正表现了他与古人心同志合的验证。他一生不仕清朝,死后入殓,全家人取明服,以表示生降死不降之志。并且垂为家规:“若入殓之时,男女皆用明服。”这个规矩为马兵营连氏所遵奉,直到雅堂的父亲得政公都如此。
     远在明郑时代,台南便是产蔗糖的地方。连氏一族既然不仕清,遂以制糖为业。当然,那个时候,制糖的方法比较简单,没有今日的科学方法。连家的“糖”(制作场),是两个石制大辘轳。用牛力运转,把甘蔗切断后放进入,榨成蔗水。再将蔗汁舀起,利用甘蔗的渣废物当作燃料,熬成黑糖。然后,把黑糖放入大桶,铺上一层层的石灰,便制成白糖。不过,当时所谓“白糖”,并不像现在我们所食用的那么洁白和精致。
     在马兵营的故址,移居于此地的连氏便是如此经营着殷实的制糖事业,代代过着宁静而与世无争的生活。那糖厂的店号,叫作“芳兰”。
     二、宜秋山馆
     光绪四年(一八七八)正月十六日――阳历二月十七日午后十时,宁南坊马兵营的连氏宅内,有一个男婴诞生。南台湾地区的正月,在入夜之后还相当的寒冷;不过,这个婴儿的来临,却给他的父母一连得政和刘妙娘,带来无限的欣慰与温暖。这一年,连得政四十五岁,刘妙娘三十一岁。他们为这个新生儿取名为重送。重送是妙娘的第三个儿子,但重送的上面却有三个哥哥:重承、重裕和重国。长兄重承是领养的,过继给得政未迎娶不幸而亡的未婚妻沈氏为子。三子重国早天。刘氏怀孕之初,一夜梦见有人送一只龟给她。所谓“龟鹤长寿”,是祥瑞的征兆,而连氏这一辈分的排行字属“重”,所以取名为“重送”。家里有时候也昵称“神送”。重送生得眉清目秀,很得父母宠爱。他们这一房虽有四男一女,但在古老的大家庭制度下,往往兄弟依年纪的大小排行,所以生为四男的重送,便排在他三叔所生的两位堂兄之后,家族习惯唤他作“七仔”――是兵马营连氏小天地中很小的一个男孩子。
     连氏的家园中,古木郁郁,有一株老莲雾树已历百年,犹依然屹立。扶疏的花木,淙淙的流水,虽然称不上豪华名庭,供堂兄弟们流连嬉戏,倒也绰有余裕。
     P1-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