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匠吴良镛

国匠吴良镛

  • 字数: 17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作者: 单霁翔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02115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谋万人居的家国情怀在战火连连的少年时代,目睹战争带来的不幸和惨烈场景,立志谋万人居。后投身建筑事业,致力于让中国人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积极投身建筑、规划研究与实践,为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百科人生学贯古今,在建筑领域、教育领域和文化领域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堪称大师。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真正践行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第一个获得“世界人居奖”的中国人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开创了在北京城中心进行城市更新的一种新的途径,探索了历史城市中居民参与住宅规划建设的新途径,被授予“世界人居奖”。吴良镛院士成为第一个获得“世界人居奖”的中国人。★创建人居环境科学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吴良镛院士建立了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为实现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的目标提供理论框架,并因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优选奖,是建筑领域获得该奖的第一人。★《北京宪章》主持撰写《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是世界现代建筑目前重要的宪章之一,是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志在千里,豪情未已作为活跃在建筑领域名副其实的最年长者,吴良镛院士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从未停歇,对理论的探索从未中断,始终在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的大千世界中追求大文化。
内容简介
21世纪是中国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建筑学科与建筑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本书通过介绍吴良镛院士的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其参与设计曲阜孔子研究院、南通博物苑新展馆等经历,其提出的广义建筑学和有机更新理论,其创立的人居环境科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吴良镛院士70多年来在教书育人、建筑设计、科学研究、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经历和杰出成就,展现了其国匠精神和在科研方面“寻求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上始终不渝”的学术信仰。
作者简介
单霁翔,研究馆员、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师从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历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房山区委书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是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目录

序章
立志“谋万人居”
负笈海外
回国任教
“向科学进军的三十年”
国之巨匠

“融贯的综合研究”——投身建筑教育事业
问道建筑学
主张建筑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国外讲学考察
在大课题中培养学生
教学空间不设限
从广义建筑观探索建筑教育新方
“志存高远身体力行”

“人居艺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
建筑要与艺术并行
曲阜孔子研究院
南通博物苑新展馆
中央美术学院及其附属中学新校园
泰山博物馆方案
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

“广义建筑学”——从单一学科走向综合学科的探索
聚居论
广义建筑学的构想
建筑师推荐阅读书——《广义建筑学》
《北京宪章》

“人居环境科学”——运用复杂性科学思想指导实践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创建人居环境科学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人居之道
山水城市
人居环境科学迈向新阶段
《中国人居史》
特色智库——人居科学院

“有机更新”——“循序渐进”走向新的“有机秩序”
有机更新理论
菊儿胡同
从个体保护到整体保护
从文化遗产保护走向文化创造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积极保护、整体创造”——寻找中国特色城市规划之路
立足现实谋规划
追求意境与艺境的统一
哲学思想布局城市规划
提出“中国近代第一城”
规划研究与实践

“匠人营国”——保护和建设壮美的古都北京
投身与建言城市规划
探索北京旧城保护模式
保护从局部走向整体
“多中心并联式”布局
“两轴两带多中心”格局
从大北京到京津冀
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后记:恩师吴良镛
百科人生
不说空话,只做实事
志在千里,豪情未已
学术灯塔
附录
吴良镛先生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毛其智)
毕生只为人居谋(吴唯佳)
向往大师(武廷海)
吴良镛年表
摘要
     进入大学四年级时,吴良镛的学习生活有了一个重大的转变,因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需要,当时政府组建了远征军,拟从内外两个方向打通滇缅公路,许多内地高校应届毕业生因此被征调为译员。吴良镛最初在重庆中央训练团接受短期训练,然后被征调至滇西抗日远征军第二军第九师,任美军联络组译员。他随部队从昆明沿着滇缅公路,经过大理、南邑、下关、弥渡、镇康等地,不断调动,骑马打仗,真正参加了抗日战争。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举行。吴良镛教授作为抗战老兵代表,应邀出席了天安门广场阅兵。他感到十分欣喜,“”中所受种种诬陷的悲痛,也一扫而光。 1944年,吴良镛从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获工学学士,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吴良镛少时既得恩师指导,入大学后又得杨廷宝、童寓、刘敦桢、鲍鼎等名师的引领,接受了学术思想的启蒙。随着学习成长,他对建筑学知识体系的研究也不断加深。他见证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坎坷历程,百姓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民族血泪,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的理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启迪了吴良镛的“人居”之梦,成为他逐梦人生的开始。 其间,吴良镛在中央大学学生刊物《建筑》上发表的论文《释“阙”》,被从未谋面的有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看到。1945年6月,梁思成先生托人带信约见吴良镛,请他到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协助自己工作,包括协助完善《图像中国建筑史》,协助编制《全国文物保护目录》等。“在梁先生身边工作,有机会看到他从国外带来的建筑领域的近期新资料,这让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不少建筑学知识。”日后,吴良镛教授回想那段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的工作,时间虽不长,收获却很丰富。古人云:“学莫便乎近其人。”他在梁思成先生身边工作所得到的各种启示,使他领会到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于是吴良镛回到此前他找到的工作单位中央卫生实验院,任技术员,编制《医院建筑手册》,设计医院等建筑。不久,梁思成先生告知吴良镛,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已批准其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并询问吴良镛愿不愿意去清华大学当助教。吴良镛喜出望外,不假思索,立即答应了。“就是这样一句口头的任命,开始了我在清华70年的教学生涯。“跟随梁思成先生到清华大学,是我一生的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有了教职,也让我很快从漂泊中安定下来,找到了一条道路,潜心地做学术、教学和实践,而且开始就有一个伟大的导师、我仰慕的学者引领着我,真感觉自己.何其幸运、自豪。” 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