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国,男,1961年出生,陕西三原人,英语语言文学学士、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中医学博士、翻译学博士后。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农工民主党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上海市政协委员,国家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IcD一11传统医学部分(WHO/ICTM)术语工作组专家,世界标准化组织中医药靠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49)术语工作组专家,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Integrativ Medicine杂志常务编委及专栏撰稿人。先后撰写出版《中医翻译导论》等学术著作26部及《月落闲阁》等杂文集5部,先后翻译出版《黄帝内经》《难经》等译著25部,在靠前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所主讲的“国学典籍英译”为上海市精品课程,获上海市很好教学成果一等奖。
与形体的认识和命名一样,中医对人体官窍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描述,从而形成了中医独具特色的官窍概念。这些概念既反映了中医对人体某些特定器官的认识,也反映了中国人赋予自身的一些文化象征。如中医关于眼睛结构的“五轮学说”,既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眼睛解剖学研究的重要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人以五行为本解释自然万物的思维特点。 另外,中医对人体一些孔窍组织的称谓,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相关孔窍组织认识的局限性。如中医将眼睛里的瞳孔称为“瞳神”,将眼睛中的津液称为“神水”,将眼睛中的玻璃体称为“神膏”,实际上就反映了对这些部位神秘化的一种观念。人们之所以神化某些事物和现象,就是因为对该事物或现象的认识不足,无法解释其存在或表现的客观机制,因此便将其神秘化。神秘化的突出表现,就是用一些隐晦的词语进行描述或命名。 虽然今天的中医与秦汉或汉唐时期的中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科技的影响和渗透下,中医现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对人体的认识自然也早已更上了几层楼,但其语言却相对地继续保持了其古典的传统,即仍然使用着千年不变的概念和用语。随着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这些概念和用语的实际内涵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了。尽管有时这种“清晰”颇有人为的成分渗入,但这似乎也是中医与时俱进的一种发展,当然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当我们今天将这些古色古香的中医概念和用语翻译成英语时,我们便常常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保持其古色古香的传统色彩,则语义难以明了;按照实际内涵从实而译,则传统色彩荡然无存。如将“神膏”译作magic paste,则其实际所指便显含混;若译作corus vitreum,意思明了,但其原有喻示则无从得晓。但从“译者,意也”(translation is to translate the meaning)的翻译要求出发,似乎只能将其译作corpusvitreum,以便准确传递信息。这也成为目前翻译中医形体官窍概念的一个基本原则,毕竟传递信息是翻译的靠前要务。下面根据这一原则,试对中医官窍相关概念的翻译,作以简要的分析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