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海峡两岸潮州影系研究

海峡两岸潮州影系研究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 作者: 邓琪瑛 编著;康保成 丛书主编
  • 出版日期: 201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347590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1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中国戏曲史漫漫的长河里,影戏始终是最缺乏文字记载与舞台掌声的。但只要一提起它,很容易就让人想起那影窗里的“皮影幢幢”。它那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透光显影的皮具人形,总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远距朦胧美;而当身后传来阵阵古朴悠扬的乐音时,现场便立刻掀起一片激越泫然,所谓“影戏借灯取影,哀怨异常,老妪听之多能下泪”,说的正是影戏演唱艺术的穿透性与感染力。一旦它褪去了舞台上那摇曳款摆的曼妙身姿,安安静静地躺卧在那陈旧斑驳的戏箱里,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这正是收藏家所追逐的焦点与心中的挚爱,也是皮影戏的另一种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邓琪瑛,福建省沙县人,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市。2008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法学博士。现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化理论;具体研究领域为校园儿童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及教学,戏曲民俗。
目录
绪论/001
第一章 潮州影的历史演变/005
第一节 潮州影与关中影的渊源关系/007
第二节 潮州影直接来自南宋说补正/015
第三节 明清时期潮州影的流传情况/016
第四节 近代以来海峡两岸潮州影的分途演进/021
本章小结/025

第二章 潮州影的生存环境与艺术氛围/027
第一节 潮州影的地理人文环境/028
第二节 潮州影与剪纸、灯影、纸影、铁枝本偶戏/030
第三节 潮州影与潮州歌册/041
第四节 潮州影与佛曲、白字戏、潮调/045
第五节 潮州影与官音戏/050
本章小结/055

第三章 潮州影与民俗/057
第一节 潮州影与驱邪/060
第二节 潮州影与巫术/062
第三节 潮州影与佛教/067
第四节 潮州影与禁规/073
第五节 潮州影的戏神崇拜/078
本章小结/082

第四章 潮州影的艺术形态/085
第一节 陆丰影戏的演出形态/087
第二节 陆丰影偶、制皮技术与技艺传承/091
第三节 陆丰影戏的剧本/096
第四节 潮州铁枝木偶戏的源头与雏形/101
第五节 潮州铁枝木偶戏的戏班组织/105
第六节 潮州铁枝木偶戏的艺术形态/111
本章小结/119

第五章 潮州影在大陆的专享遗存——陆丰影戏/121
第一节 陆丰皮影剧团的发展与现况/122
第二节 民间业余戏班的发展概况/129
本章小结/130

第六章 台湾影戏史略/133
第一节 潮州影向台湾的传播/135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140
第三节 日据时期的历史发展/144
第四节 光复后外台戏的发展与没落/151
第五节 光复后内台戏的发展与没落/160
第六节 1982年后的发展与现况/172
本章小结/180

第七章 台湾影戏的艺术形态/183
第一节 传统影戏的演出形态/185
第二节 传统影戏的演出程序/190
第三节 传统影戏的戏场变革/193
第四节 传统影戏的影具制作/195
第五节 传统影戏的影偶造型/197
第六节 传统影戏的操纵技术/199
第七节 传统影戏的音乐唱腔/202
第八节 校园纸影戏的开拓/205
第九节 校园纸影戏的推广/212
本章小结/216

第八章 台湾影戏的剧目剧本/219
第一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来源途径/220
第二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保存与传统剧目/222
第三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渊源与分类/231
第四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体式结构/236
第五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情节结构/242
第六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语言使用特色/245
第七节 台湾影戏剧本的内容取材/251
第八节 台湾影戏剧本所反映出来的俗民信仰(上)/259
第九节 台湾影戏剧本所反映出来的俗民信仰(下)/262
本章小结/273

第九章 台湾影戏的戏班/277
第一节 东华皮影戏团/278
第二节 复兴阁皮影戏团/284
第三节 永兴乐皮影戏团/288
第四节 福德皮影戏团/292
第五节 合兴皮影戏团/297
第六节 华洲园皮影戏团/301
第七节 宏兴阁皮影戏团/306
本章小结/309

第十章 余论:潮州影发展方向之思考/311
结论/323
附录/325
后记/328
摘要
    江玉祥大体上因袭了顺颉刚的说法,提出“七大影系”说,即:秦晋影系、滦州影系、山东影系、杭州影系、湘赣影系、川鄂滇影系、潮州影系。廉振华则以地域风格为基础,把我国影戏分为三个板块,即陕西(关中)影系、滦州影系、潮州影系。秦振安依从这…说法,进一步坐实“三大影系”说。
     我们认为,与其使用这样的标准进行过细的划分,不如以历史渊源、地域传播(地缘)及风格为标准,把我国影戏大体分为三大流派更容易操作,其中历史渊源是基础。
     中国影戏形成于中唐,形成地在陕西,这不仅是关中影系的主要来源,也是全国影系共同的来源。北宋影戏在此基础上发展得更为成熟,随着宋金交战、宋亡金兴而北迁,成为滦州影的主要来源。宋室南迁,把中原影系带到浙江,再进一步扩展到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形成了南方的“潮州影”。
     潮州影的本源为陕西影戏,直接来源是南宋影戏。广义的潮州影分布于浙江(含上海)、福建、广东、台湾及湖南等省市;狭义的潮州影指的是以闽南语(或称福佬话)为方言的粤东、闽南和台湾地区影戏。本书以狭义的潮州影为研究对象。粤东包括潮州府和惠州府等地。此区包含了韩江中下游的大半地区。计有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丰顺等九县。惠州府则有海陆丰及汕尾等地。雍正九年(1731)又析海丰的石帆、嵇康、坊廓三都置陆丰县。从海丰的先民时代起,至海丰县行政区域的确定,虽几经变化,而一贯均属于惠州府,尔后,外地人称海陆丰两县,为“海陆丰”。海陆丰之东邻,惠来以上一片,人们统称潮州。闽南主要指的足漳州,以临近粤东的漳浦、龙溪、诏安、云霄、平和、长泰等县为界限,另外再加上台湾岛。
     就目前的生存状况看,粤东陆丰和台湾影戏尚存活于世。潮州影既有与其他影系相同的生存环境、艺术特征及发展路径,也有不同于其他影系而相对独立的特征。由于历史原因,台湾经历过日据时期和两岸分治,所以与陆丰影戏同源而异流,具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遗憾的是,历来对于这块领域,学界却少有关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