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制度自信: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形塑/中国自信理论思考丛书

制度自信: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形塑/中国自信理论思考丛书

  • 字数: 17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周骏 黄晓波 著
  • 出版日期: 2018-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1614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中国自信理论思考丛书”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脉搏,应时应势而生。2.首部全面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前世今生与前因后果,梳理其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并总结其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的理论专著。3.集中回应了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种种疑问,提升国人对中国制度优越性的认同。4.本书着重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系列有关制度建设讲话的精神,尤为适宜各级领导干部、基层公务员以及青年一代学习体会。
内容简介
当前理论界尚无以“制度自信”为专题的有分量的专门著述。但鉴于很多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国制度的认识存在不足和误区,对其表现出不理解或不认同,甚至指责、歪曲,我们需要站出来为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优选制度”正名,使国人认识到它对于中国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提升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本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成的”“我们未来为什么要坚持这套制度”以及“如何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等问题,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内涵、历史演变、经验启示,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其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中挖掘自信之源。学理严密而深入浅出,对当前国人的制度自信建设和中国制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周骏,法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现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先后参与编写并出版专著3 部,在《党史文苑》《军事政治学研究》等杂志发表理论文章20 余篇。黄晓波,法学博士,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从军22 年,长期在军事院校工作,2018 年转业到中共桂林市委政研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先后《社会科学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广西社会科学》《中国统计》《党史文苑》等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40 余篇。
目录
引论 1第一章  本质规定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涵 7第二章  理论阐释——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透视制度自信 24第三章  遗传与变异——中华文明制度与制度自信的历史演变 80第四章  历史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建构的经验启示 139第五章  机遇与挑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培育 165
摘要
    第一章 本质规定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一旦确立便具有一定的本质规定性,这种本质规定性不但决定了它必须遵循一般上层建筑的普遍规律,同时也规定了它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区别。因此,要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必须掌握制度与制度自信的内涵特征。一、制度自信根据《辞海》,“制度”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二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显而易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制度”取用第二种解释。同样,“自信”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己相信自己”。从字面意义分析,自信通常是指个人对于自身能力、特长以及优势的信任感。从一般意义上来解释,自信是对于个体层面来说的;但如果从社会层面来分析,一种特定制度的“构建主体”与“约束主体”,通常并不指向或涵盖同一群体,因此从更加严谨和科学的意义来解释,制度自信应该包含两个维度,即制度认同与制度信任。制度认同,是指社会公众基于对社会制度的承认与肯定,进而产生的一种在情感上的归属感。关于制度认同的影响因子有很多,但一般认为,这种认同主要源于制度的权威性、正当性与合法性。从古到今,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其权威性、正当性与合法性的来源并不相同。例如,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分类,只要是人类社会,其制度必然要从三种不同的源泉中抽取认同要素:(1)以“理性”为认同基础的法制性支配;(2)以“传统”为认同基础的传统型支配;(3)以“超凡领袖魅力”为认同基础的卡理斯玛型支配。因此,一种社会制度要想取得较为稳定与广泛的认同,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源头同时汲取权威性、正当性与合法性,从而建立广阔并且深厚的认同基础。制度信任相对于制度认同而言,在认识论上属于更高层次的范畴,一般是指社会公众在制度认同的情感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者与维护者的宣传教育和理论灌输,在思考后对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产生自觉、充分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因此,制度信任建立在制度认同的基础之上,是社会公众对执政集团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积极认同与自觉支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最早是由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具体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从上述阐述中,我们能够把握两个基本方面: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一系列制度构成的体系;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层次性,更具体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可以分为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经济制度ꎬ以及其他具体制度三个层次。(一)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保证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最根本的政体实现形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优选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和地方广大人民投票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利益、表达人民意愿、接受人民监督。(二)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民主形式,是由这个国家的国体决定的,同时也受到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深刻影响与制约。因此,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传承决定。“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仅适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且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创新。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是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ꎬ不少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因此,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的地方自治相统一,不仅符合历史传统,同时也符合中国当前的国情,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处理民族关系的伟大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坚持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可以设立自治机关,由本民族的人民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自主行使权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当前,我国已建立了5个自治区(省一级)、30个自治州(市一级)、120个自治县(旗)。2001年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近期新修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从法律上确保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关系,促进了民族团结、地区稳定。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是我们党基层政治建设的方向。因此ꎬ从制度上建立并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可以说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国家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必然要求。从内容上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市民自治制度,具体是指人民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管理。4.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反映了制度中社会主义这一本质规定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反映了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特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