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毒枪手 慕尼黑的秘密间谍

毒枪手 慕尼黑的秘密间谍

  • 字数: 279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美)沙希利·浦洛基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5278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61年8月,在柏林墙即将开建的几个小时前,一位名叫斯塔申斯基的克格勃间谍叛逃至西方。冷战期间轰动一时的间谍案由此引爆。历史学家沙希利·浦洛基利用斯塔申斯基受审时的证词、中央情报局的近期新解密文件、德国和波兰的相关档案、克格勃官员的访谈和回忆录,以及自己走访所搜集的资料,用学术的眼光抽丝剥茧地寻找间谍案的真相,生动再现冷战时期间谍活动的秘密世界,亦揭示了东西方阵营间的复杂博弈关系。
目录
前言
序幕
第一部克格勃特工
1斯大林的召唤
2品牌杀手
3秘密特工
4空降伞兵
5慕尼黑街头
6神奇武器
7莫斯科的问候
第二部完美谋杀
8红场
9波佩尔先生
10送医不治
11葬礼
12中情局电报
13攀升
14头号嫌疑人
15积极措施
第三部莫斯科的夜晚
16寄予厚望
17高层人物
18个人问题
19授奖
20求婚
21介绍新娘
22间谍月
23原地打转
第四部逃离天堂
24窃.听器
25家人
26计划改变
27新年
28重返学校
29意外来电
30柏林
31最后时刻
第五部重磅炸弹
32冲击波
33叛逃者
34深入调查
35新闻发布会
36高层政治
37国会议员
第六部审判
38卡尔斯鲁厄
39忠诚与背叛
40第一桩谋杀
41重要日子
42质疑
43检方发言
44魔鬼代言人
45判决
第七部分离
46信函未复
47华盛顿来客
48审判者
49消失
50克里姆林宫的幽灵
51亡命天涯
52重归故里
尾声:冷战重来
致谢
注释
索引
摘要
     1 斯大林的召唤 赫鲁晓夫这位苏联领导人,谢顶壮硕,却出人意料的精力充沛。那天他正在台上演讲,突然从台下递过来一张字条,让他尽快给莫斯科回电。 这时是1949年12月1日,赫鲁晓夫担任乌克兰第一党委书记,正在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Lviv)向当地的教授和学生发表演讲。利沃夫市郊在二战前属于波兰,1939年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并入苏联。 苏德短暂的联盟瓦解后,1941年6月德军入侵,苏联失去了这块土地。1944年7月,苏联收复失地。自此之后,苏联一直想说服当地乌克兰民众接受苏联统治下的生活,但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乌克兰人想独立建国。就在赫鲁晓夫发表演讲的前几周,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获得了重大胜利,他们暗杀了共产主义作家雅罗斯拉夫·哈兰(Yaroslav Halan)。此人是新政权的主要宣传者之一。赫鲁晓夫亲临利沃夫监督调查,追捕凶手。经调查杀手中有一名学生,所以赫鲁晓夫正在向当地大学的管理人员和党的积极分子发表讲话,提醒他们严防民族主义的危险。 给莫斯科致电的要求让赫鲁晓夫心头一紧。他呼吁学生们在各自岗位上与民族主义做斗争并对游击队保持警惕,然后便匆匆结束演讲离开会场,赶紧给克里姆林宫拨电话。电话那头是斯大林的得力助手马林科夫(Georgii Malenkov),负责苏联官员的人事任免。他要求赫鲁晓夫立即赶回克里姆林宫。“有多紧急?”赫鲁晓夫问。答复是:“非常紧急。搭明天一早的飞机回来。”赫鲁晓夫后来回忆道:“我揣测着发生各种不愉快的可能,已经做好了最坏打算。” 三年前,也就是1946年时,斯大林免去了赫鲁晓夫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职务,给他任命了一个不那么重要的职务——乌克兰内阁首脑。此事事出有因。1946~1947年乌克兰发生饥荒,起因是斯大林要求上缴的粮食配额过高,赫鲁晓夫坚持要求莫斯科帮助缓解困境,而斯大林既不想听取汇报,也不愿施以援手。他对赫鲁晓夫的要求十分恼火,这次调任就是惩戒。他让卡冈诺维奇(Lazar Kaganovich)接替赫鲁晓夫。此人是直接造成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的责任人之一,那次大饥荒造成大量乌克兰人丧生。受了教训的赫鲁晓夫学乖听话了,也毫不留情地从已经精疲力竭的乌克兰农民手中榨取粮食。这次饥荒又吞噬了许多乌克兰人的生命。1947年秋,斯大林让赫鲁晓夫官复原职。 但这次斯大林在想什么?莫斯科的传召或是因为哈兰被刺杀而眼见赫鲁晓夫也无力终结乌克兰人的抵抗?游击队的战士普遍被称为班德拉派(Banderites)——这个名字源于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Organization of Ukrainian Nationalists,OUN)最激进的“革命”分支领导人斯捷潘·班德拉(Stepan Bandera)。据赫鲁晓夫的回忆录记载,他第一次知道班德拉这个人是在1939年。那年赫鲁晓夫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正在敦促西乌克兰加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Ukrai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班德拉因1934年刺杀波兰内务部部长被判处终身监禁,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时出狱,自此从苏联的指缝中溜走了。赫鲁晓夫后来回忆道:“班德拉的档案表明他是波兰政府的敌对分子,这一点我们过目难忘,但我们当时应该考虑到像他这样的人也会是苏联的敌人。” 斯大林在与希特勒分享《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战利品的过程中,首先吞并了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Belarus),然后控制了波罗的海国家和罗马尼亚的摩尔达维亚(Moldavia)及布科维纳(Bukovyna)。与此同时,班德拉领导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中的一部分人反抗该组织的原领导层,并率他的部队投向德国。苏德同盟很快瓦解。1941年6月22日,德国军队越过苏联边界开始向东推进,将节节败退的红军赶出了西乌克兰。1941年6月30日,在德国向苏联这个前盟友发动袭击一周后,班德拉及其人民宣布成立独立的乌克兰国。 但独立的乌克兰在德国的规划中并无立足之地:德国想要的生存空间,是清除当地居民,为德国人定居准备的土地。盖世太保逮捕了班德拉及其同伴,要求他们撤销声明,但遭到班德拉拒绝。于是战争中大部分时间里,他都被关押在萨克森豪森(Sachsenhausen)集中营。他的两个兄弟则死在奥斯威辛(Auschwitz)集中营。“的确,当班德拉意识到希特勒党徒不打算信守承诺,支持一个独立的乌克兰时,他所率领的部队起而反抗,”赫鲁晓夫回忆说,“但即使到了如此地步,他对苏联的仇恨也没有改变。在战争后期,他实际上是同时在与苏德两国作战。” 到1944年时,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已经组织起了人数多达10万的游击队。正式人员组建了乌克兰反抗军(Ukrainian Insurgent Army)。非正式的就被称为班德拉派。“随着我们把德国人往西驱赶,我们又遇上了老对手——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赫鲁晓夫后来写道,“班德拉派正在建立自己的游击队。”班德拉从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获释后,逃往奥地利。起义已经由他人率领,这些起义首领与那位远走他乡的领导人鲜有接触,但班德拉的名字依然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