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千年之问谁作答

千年之问谁作答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李志林 著
  • 出版日期: 2018-12-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552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3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1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冯契的传记,详细记录了冯契求学于清华、西南联大,受教于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等三位哲学大师的前后经历,细致阐释了冯契很为有名的“智慧说”三篇的酝酿过程,成功塑造了冯契的一代学人形象。
作者简介
李志林,1948年生,曾为《解放日报》记者、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1978年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冯契教授的首批硕士研究生,1981年毕业留校于哲学系任教,并兼任冯契先生的学术助手14年。1986年获不错职称,1989年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哲学著作主要有:《气论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博士论文)、《孔孟老庄名言精粹(中英对照)。译著有《价值与评价》(俄译中)、《孔子思想发微》(英译中)。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三次获上海和全国科研成果奖。1998年起,任华东师大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代表学校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合作,举办“经济热点每月论坛”,培训企业家4000余名。金融著作有:《股市中的哲学智慧》《股市中的悟性与天机》《解读中国股市》《资本超限战》等。现为靠前有名的投资评论家,其自媒体被胡润评为“2017年中国很具影响力财经媒体50强”。
目录
序(邓伟志)
作者弁言
第一章 出身农家,恩师相助
一、出身诸暨贫困农家
二、遇恩师唐校长施以援手
第二章 高考榜眼,选择清华
一、上清华哲学系,是为学理论救国
二、人清华后首拜冯友兰
第三章 热血青年,救亡勇士
一、参加“一二?九”运动
二、南下宣传抗战,与于光远结为好友
三、成为“左联”文学青年
第四章 才华初露,名师青睐
一、课堂上受到冯友兰抬爱
二、初识文学家朱自清
第五章 有志之士,前线抗日
一、参加“战地服务团”去山西前线
二、奔赴延安,进入鲁艺
三、去晋西北部队前线实习
第六章 意外事件,人生受挫
一、遇“不平”事件
二、违纪者未作处理,自己反遭处罚
三、上诉不成,离开鲁艺
第七章 回归联大,读完本科
一、辗转两月,回到西南联大
二、首要之事――寻找党组织
三、发现了清华实在论派的积极因素
四、受兼容并包学风的熏陶
第八章 保送读研,受教三师
一、为何师从金岳霖攻读西方哲学?
二、金岳霖为冯契一个学生开课
三、《知识论》的第一个读者和讨论者
四、在“智慧”问题上与导师产生分歧
五、向导师外的名教授请教
第九章 撰写论文,首研“智慧”
一、近代哲学的难题“非解决不可
二、写《智慧》论文的灵感从何而来?
三、《智慧》论文颇具开创性
四、《智慧》一文给人的优选启示
第十章 面对现实,干预人生
一、在清华九年就是个“苏格拉底”式人物
二、走向社会,“到民众中间去”
三、交上两位有坚定信仰的地下党朋友
第十一章 50年代,两受批判
一、到上海开创新的哲学生涯
二、太过真诚,首尝挨批的味道
三、因一篇短文挨整了20年
第十二章 《认识世界》,受到好评
一、与金岳霖先生彻夜讨论《认识世界》
二、通读全书,详作眉批
三、为何推荐冯契这本书?
四、批示为何没有向下传达?
第十三章 述而不作,卧薪尝胆
一、“运动”不断,只能“述而不作”
二、主编上海版教材,未获采纳
三、与孙叔平合作,也只能作“部分改造”
四、卧薪尝胆,默默创作
第十四章 “”遭难,绝不气馁
一、“我不会自杀”
二、常溪萍没能挺住
三、靠信仰和信念坚持下来
第十五章 获“半解放”,拒绝“收买”
一、在“五七干校”自我调节到“愉悦”
二、借调总工会,接受“再教育”
三、接手的是一份“棘手活”
四、从遭排斥到受尊敬
五、拒绝写“评法批儒”大批判文章
第十六章 知青读物。中途救场
一、知青读物“难产”,请来“救兵”
二、向出版社的“工宣队”鞠了一躬
三、老将出马,知青读物起死回生
四、被问到丢失的手稿,格外伤感
第十七章 老当益壮,开七新课
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二、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
三、大师开新课,轰动学术界
四、严谨的授课,思辨的熏陶
第十八章 《逻辑发展》,率先“复活”
一、对讲课稿的再创作
二、1985年“复活”了第一部著作
三、在比较中看《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特色
第十九章 庐山盛会,享誉学界
一、庐山学术讨论会的缘起
二、亲自主持筹备会议
三、一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会
四、学术影响从上海走向全国
第二十章 《革命进程》,总结反思
一、义不容辞的哲人担当
二、揭示“一条主线”“四个论争”
三、阐述“后来居上”这一哲学革命的规律性
四、反思近代哲学革命的成果、缺点和教训
第二十一章 《两个认识》,体系主干
一、“完整版”的认识论专著
二、提出了“广义认识论”
三、对人的认识运动进行动态考察
四、用具体真理反对“独断论
五、认识的优选境界――“转识成智
第二十二章 《思维辩证》,彰显方法
一、为辩证逻辑正名,作开创性探究
二、科学地区分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三、辩证逻辑的主题――具体概念
四、中国特色的辩证逻辑范畴和方法
五、试图填补“马哲”在辩证逻辑的空缺
第二十三章 《人的自由》,弘扬人格
一、哲学也是人学
二、冲破对“人的自由”问题的研究禁区
三、中西方哲学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偏向
四、从理论上透析“人的异化”问题
五、“人的自由”目标――追求真善美理想
六、提倡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理想人格)
七、勾画人类通向自由之路的愿景
第二十四章 中西比较,首创团体
一、重启中西比较的背景
二、“文化热”从北向南兴起
三、10位老专家力促冯契“出山”
四、不辱使命,亲历主导筹备
五、以人格魅力,吸引群贤毕至
第二十五章 顺应潮流。融入社会
一、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第一桶金:出版《当代企业家丛书》
三、第二桶金:主办“青少年写作竞赛
四、赛事成功,获意外馈赠
五、经济意识早已有之
第二十六章 “汪辜会谈”,穿针引线
一、缘起于两岸密谈的“中间人”南怀瑾
二、南怀瑾早有请汪道涵当“密使”意向
三、冯契助张尚德面见汪道涵
四、哲人、禅师与儒宦的对话
五、促成了“两岸密谈”和“汪辜会谈”
第二十七章 学问之道,四个要素
一、读书:重在从书中吸取智慧
二、写文章:力求有研究、有新意、有深度
三、搞研究:提倡自由讨论,参验比较,独立思考
四、做学问:要为学术理想锲而不舍
第二十八章 做人之道,人格自由
一、牢记被人遗忘的两句清华校训
二、坚持独立之人格
三、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
四、践行平民化的自由(理想)人格
第二十九章 待人之道,贵在真诚
一、真诚地对待老师和前辈
二、真诚地对待同仁和好友
三、真诚地对待后辈学者
四、真诚地反思自己的失误
五、真诚地对待普通劳动者
第三十章 能入能出,走近“大师”
一、“哲学大师”的称呼早已有之
二、对学界前辈理论,“能人”而又“能出”
三、对中西方哲学目前各种体系,也“能人”而又“能出”
四、对国外近期新研究成果,同样要“能人又能出
第三十一章 融“中西马”,成就“大师”
一、在救国救民实践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二、在中西文化论战中将“中西马”作了比较
三、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路子前进
四、对马克思主义也要创造性地对待它
第三十二章 时代巨变,成全“大师”
一、粉碎“四人帮”,迎来“真正解放”
二、抓住“双百”十年,焕发学术生机
三、“以述促作”,加快成果“复活”
四、声名鹊起,形成了“冯契学派”
第三十三章 哲学史家,又哲学家
一、著完整版中国哲学通史的“哲学史家”
二、他更是一个“哲学家”
第三十四章 构“智慧学”,原创体系
一、艰苦探索60年,终创“智慧学
二、“广义认识论”:开辟认识论新境界
三、“逻辑思维辩证论”:融合中西思维两大路径
四、“平民化自由人格论”:实现自我价值
五、“智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创造
六、“智慧学”:中西哲学会通的新成果
第三十五章 结语:“述往事,思来者”
一、人生的最后阶段堪称精彩完美
二、“思来者”,期望学生能超过老师
附录一 学者、学生、家人谈冯契
冯契与冯契学派――方克立教授忆冯契
人格与学术共美――郭齐勇教授忆冯契
自由之思,一脉相承――杨国荣教授忆冯契
典范的力量――郁振华教授忆冯契
家父冯契
附录二 冯契年表――冯契夫人赵芳瑛教授编
后记
摘要
    第八章 保送读研,受教三师
     冯契本科毕业后,因各项成绩优异,经汤用彤、冯友兰两位教授的推荐,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哲学部读研究生。
     一、为何师从金岳霖攻读西方哲学?
     当时,西南联大读研选择什么专业,选哪一位教授当导师,研究生还是有自主权的。
     多数同学以为,冯契会选很早就特别器重他的冯友兰做导师,攻读中国哲学史。但他却意外地选择了金岳霖为导师,攻读西方哲学和逻辑学。
     也许,那时的冯契感到,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史方面的基础较好;也许,他对冯友兰先生“新理学”的六本小册子的观点不太认同,不想自己读研后也沿着这条路子发展;也许,他觉得自己更需要加强的是西方哲学和逻辑学方面的素养。
     显然,那时的冯契,已经有了学贯中西的抱负。
     同时,金岳霖是中国西方哲学的很好专家,学问很好深奥,故而更引起了冯契的兴趣。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祖籍也是浙江诸暨,与冯契是同乡。有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从北京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金先生历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195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
     金岳霖是靠前个把西方现代逻辑学介绍到中国的哲学家。他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的专门人才。在90年代前,中国各大学和科研院所从事逻辑教学和研究的,几乎都是金岳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可见他在中国逻辑学界的地位之高。金岳霖著有《论道》《形式逻辑》和《知识论》三本著作。尤其是《知识论》,在中国哲学目前抢先发售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说起金岳霖先生,冯契与他早有交集。
     1935年读大一的时候,他就遵照冯友兰先生的要求,听了金先生一年的逻辑课,对金先生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十分钦佩。
     1937年,三校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冯契与进步学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战地服务团,决定去山西前线参加抗战工作,当时的哲学系主任金岳霖先生连声说“好,好!”给予坚决的支持。
     1939年,冯契回到昆明西南联大复学,金先生一见到他,就约他到住处去交谈,详细询问冯契在前线的情况和所见所闻。还特别准备了咖啡和点心,这在当时的大后方是十分难得的款待。
     在听了冯契详细介绍山西前线、延安、随八路军到晋察冀和冀中等地的主要经历、敌后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后,金先生很高兴,不时插话:“八路军真能打仗!”“噢,游击队神出鬼没!”“照这样说,中国人就一定能打败日本鬼子了!”“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有瓜分恐惧的时代,一直担心中国要被瓜分,要亡国;能把日本鬼子打败,中国就有希望了。”(《冯契文集》第8卷,第616页)
     金先生作为教授、系主任,竟然能与学生拉家常,聊天下大事、是非凡之举。他热爱祖国,热爱真理的精神,使得冯契感情上与他更为接近。只是在大学本科期间,冯契因热衷于进步学生的各种活动,与金先生接触的时间并不多。
     直至从1941年冯契成为研究生之后,才和这个在旁人眼里性格有些古怪的金岳霖教授,在离昆明十七八里远的乡下司家营,建立起“特别亲密”(冯契语)的师生关系。
     二、金岳霖为冯契一个学生开课
     因为当时金岳霖只有冯契这一个学生,就为他单独开课。每个星期六,他都到金先生的住处去上读书课。
     难怪,在40年以后,冯契也接连不断地给学生开新课,开讨论班,是继承了金岳霖的传统。照此说,我们这些冯门弟子,应该都算是金岳霖的再传弟子了!
     在金先生看来:“凡属所谓的时代精神,掀起一个时代的人兴奋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持久。持久而可靠的思想,是经过自己长久努力思考出来的东西。比如,休谟、康德、罗素等人的思想。”(《论道?绪论》)
     师生二人的读书课,就是从读休谟(Hume)开始,再读后面的哲学家。甚至连比较冷门的布拉德雷(Bradley)的著作也读。其教学方式是边读书,边讨论。
     在读休谟的《人性论》时,因为两个人只有一本德文版原著,就只能由冯契捧着书朗读,金先生则半闭着眼睛倾听。读着读着,金先生便说:“打住!”随即向冯契提问,要他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那样一个诘难,使冯契感到仿佛掉落到了荆棘丛中,不知如何摆脱困境。
     于是,金先生就详详细细地分析和批判休谟的思想。先从这个方面解析,再从那个方面探讨,又从第三方面考虑,很后一起平等地讨论。虽然很终不一定得出结论,却把问题引向更深入的方向,启发冯契思考。
     金先生正是通过这样的读书课,将做学问的靠前基本功,言传身教给了冯契。他对休谟的书真是读得滚瓜烂熟,使用英语德语讲解时挥洒自如,简直有点神奇,实让冯契深深惊叹,钦佩不已,切身感受到老师学问的渊博精深,知识殿堂的浩瀚博大,哲学研究之路的崎岖艰辛。
     金先生还不止一次地提醒冯契:“要认真读几本书。不要浮光掠影把书糟蹋了!”(见《冯契文集》第8卷,第616―617页)
     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给了冯契极深刻的教育。应该说,在金先生的课堂上,冯契接受的是欧洲传统学养的熏陶和现代西方哲学严密的逻辑分析方法的训练。
     冯契一直铭记金先生的教诲,不仅举一反三,精读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著作,进行独立思考,自由讨论,而且也以此方法,在50年的哲学教学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P46-4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