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故事里的中国 第1季(全2册)

故事里的中国 第1季(全2册)

  • 字数: 3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3-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468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0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触摸传承密码,原创和诠释当代故事和经典,在家国情怀宏大叙事中,立精神之柱。 ◎赋予理想价值的当代认同,聆听青春澎湃声音,构建多元视角观照、平衡艺术与真实。
内容简介
本套书内容取材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同名大型文化节目,全书共十二章,分为上、下两册,选取《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凤凰琴》等十二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作品,围绕典型人物和历史故事,邀请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动情讲述,深入挖掘经典作品背后的真实过往,以及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记录风雨征程里那些值得铭记的中国故事,展现岁月长河里的每一处闪光。
作者简介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了爱与信仰,他倒在黎明前
故事·访谈
袁霞:好剧本来源于真实生活
故事·幕后
力排众议,以细节刻画时代精神
故事·典型
李白:我一生不做害人的事情
故事·续篇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没讲的故事
第二章 《平凡的世界》: 人生路遥,用奋斗触摸梦想
故事·访谈
厚夫:路遥是被知识重新塑造的人
故事·幕后
以影视广播语言,还原路遥文学精神
故事·典型
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故事·续篇
曹谷溪:路遥的文学之路,从《山花》开始
熊成帅:我们都是被一些平凡的人感动
第三章 《林海雪原》:有一种奇迹,是中国红
故事·访谈
曲毳毳:父亲以作品重叙战友生死情
故事·幕后
曲波与他的《林海雪原》
故事·典型
“孤胆英雄”谱写热血传奇
故事·续篇
杨克武:我们家三代当兵人
童祥苓:银幕英雄诞生的台前幕后
第四章 《白毛女》:民族歌剧开山之作
故事·访谈
孟于:喜儿精神鼓舞人心
故事·幕后
白毛女,从传说到经典
故事·典型
中国的故事,也是世界的故事
故事·续篇
郭兰英:演了一辈子,最爱《白毛女》
贺敬之:延安是我艺术人生的开始
第五章 《红岩》: 红岩精神,热血铸就
故事·访谈
让经典传递理想信念之花
故事·幕后
《红岩》:一部作品,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故事·典型
彭壮壮:我的奶奶江竹筠烈士
故事·续篇
胡波:《红岩》是革命先烈用生命谱写的
马识途:革命志士“相信胜利,准备牺牲”
第六章 《焦裕禄》:真情为民的时代楷模
故事·访谈
焦守云、余音:人们在歌颂他,我们在传承他
故事·幕后
穆晓方:“榜样人物” 焦裕禄发现始末
王冀邢:用电影视角诠释真实生活
故事·典型
“好看奋斗者”焦裕禄
故事·续篇
雷中疆:逃荒时遇到焦裕禄书记
魏善民:与焦书记一起植树的日子
下册
第七章 《横空出世》:为了爱与信仰,他倒在黎明前
故事·访谈
陈国星:电影高度还原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故事·幕后
外国人能搞出原子弹,中国也能
故事·典型
中国没有原子弹之父,只有两弹元勋
故事·续篇
胡仁宇:怀念革命激情燃烧的时代
张旅天:大漠深处盛开着马兰花
游泽华:我和邓稼先有一个约定
第八章 《凤凰琴》:致敬每一份无私而伟大的坚守
故事·访谈
刘醒龙:民办教师将我引上文学路
故事·幕后
《凤凰琴》:现实主义创作的力量
故事·典型
杨海波、何群:讲好故事,才能收获感动
故事·续篇
王定华:中国现有300多万乡村教师
徐永光:守望教育,播种希望30年
第九章 《渴望》:悲欢离合,平常如歌
故事·访谈
鲁晓威:拍《渴望》的那段悠悠岁月
故事·幕后
《渴望》一出,万人空巷
张凯丽:姥姥是我心中慧芳的原型
故事·续篇
孙玉晴:心怀渴望,带养母去上学
第十章 《人到中年》:知识分子的诗与远方
故事·访谈
杨幸媛:电影里有我和孙羽的真实生活
潘虹、达式常:我们演的不是悲喜剧,是生活剧
故事·幕后
忠于原著,忠于生活
故事·典型
谌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故事·续篇
《人到中年》触动知识分子心弦
第十一章 《青春万岁》:永不褪色的芳华记忆
故事·访谈
王蒙:书写50年代的诗意青春
故事·幕后
一段历史,一代人的火红青春
故事·典型
蔡国庆:永远为如火青春呐喊
故事·续篇
徐枫:黄蜀芹是用全身心的真诚去拥抱生活
朱雪清:特殊年代里的别样芳华
曹璐:保尔班烙下的青春印记
第十二章 《红高粱》:血色的狂野与浪漫
故事·访谈
莫言:《红高粱》的民族血性和乡土情深
故事·幕后
一支生命的赞歌,一座如烈酒般的里程碑
故事·典型
讲故事的人
故事·续篇
郑晓龙:电视剧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人物
摘要
     抗战全面爆发后,党中央亟须派一个有无线电技术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到南京、上海等地建立秘密电台,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抗战的形势,加强对敌占区的秘密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危险的工作,需要一个历经考验并经过长征艰难磨炼的老战士承担,周恩来同志考虑再三,决定派李白去。 李白离开延安后,先到西安,然后和博古(秦邦宪)一起乘火车到南京,在周恩来同志身边工作,化名李霞。原计划在南京设立公开的通信电台,在敌人阻挠下,未能实现。 1937年10月, “七七事变”后,李白被派到上海成立秘密电台,恢复了从1935年起便中断的、上海党组织与党中央的联系。 曾三同志回忆起李白当时在上海的情况: 1938年春,秘密电台筹建完成。当时李白的处境相当困难,为了保护电台的安全,组织上让他用的电台功率很小。多小呢?三瓦半功率。由于功率小,声音微弱,加上空间各种电波的干扰,在几百公里内通话没有问题.但与几千公里以外通话就非常困难了。当时负责与上海台联系的中央台的同志说:“上海台发出的声音非常小,像蚊子叫,很难收听到,我们一千就四五个小时,每分钟要通报100多个字,每个字用4个阿拉伯字母组成。”这就是说,在收发电报时丝毫不能分散注意力,连深呼吸都不行。蚊子叮他,顾不上打,汗都流到眼晴里,也顾不上擦。有个叫徐明德的同志干着干着就晕倒了。 上海与延安相隔2000多公里,这么微弱的电波,传到延安时已接近消失。李白选择在夜深人静的0点至4点之间发报。为防止灯光透出窗外,李白把25瓦的灯泡换成5瓦,并在灯泡外面蒙上一块黑布。为防止电报声外扬,李白用一小纸片贴在电键接触点上,起到消音效果。 刚从事地下工作时,李白非常不适应,他的战友申毅后来回忆说:“李白长期在部队战斗生活,突然要他转变成一名地下工作者,他感到一时无法接近掩饰——见到有钱有势的人便报以不屑的态度,遇到乞讨者,便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很多次都是身无分文地回来。” 党组织一时不敢给李白安排工作,让他先熟悉社会环境,学会过吃饭、喝茶、有人侍候的生活,李白因此抱怨说:“我们的战友都在前方流血、打仗,我竞在这个花新同事裘慧英接头时,裘慧英的第一感觉是“大失所望”,因为“李白头发梳得溜光, 因“能吃苦”,得到李白认可 1939年时,上海地下党共建立了三个电台,即李白台、郑执忠台和杨建生台。其中李白台担负着八路军上海办事处、中共江苏省委同延安之间的电讯联络任务。此外李白台还及时向中央反映了侵华日军的兵力和作战动向、上海各界对中共的态度、国际信息等重要情报。 P22-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