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战

大战"疫"

  • 字数: 26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纪红建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61256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真实、真切、真感动。作者疫情期间深入现场,35天马不停蹄采访200多位抗疫者,真切体会抗疫者的心灵世界,真实书写抗疫的感人故事。 2.记录武汉从无序到有序、从紧张到从容、从“封城”到“解封”的抗疫历程,为艰苦卓绝的武汉抗疫留下一份历史底稿。 3.采访扎实、全面、细致,用贴近人民情感的笔触,记录波澜壮阔的人民战“疫”场景,如方舱医院的建设、火神山及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医护人员救治病人、志愿者来回奔波、普通老百姓参与社区抗疫等。 4.树立了新时代的人民英雄群像。向全世界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面貌、中国速度、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内容简介
2020年初,中国武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疫之战。为全面、真实记录这场武汉抗疫的人民战争,疫情期间,作者纪红建在中国作协的统一部署下,逆行武汉采访35天,深入方舱医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等医院,街道、社区、小区、企业、隔离点、派出所、警务室等场所,采访本地及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患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保洁员、超市工作人员等共200余人,挖掘真实的抗疫细节,收集武汉方方面面的抗疫故事。本书记录武汉从无序到有序、从紧张到从容、从“封城”到“解封”的抗疫历程,为艰苦卓绝的武汉抗疫了一份历史底稿。全书以人民的视角,以贴近人民心声的情感为叙述的基调,用感情充沛的人物形象,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呈现了人民战“疫”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克服一切困难,打赢大仗的决心、勇气和力量,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面貌、中国速度、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作品讴歌新时代,树立了新时代的人民英雄群像。
目录
序章
第一章我们没时间流泪
来不及戴防护面罩
我们没时间流泪
月光照耀下的心灵
病毒不相信眼泪
人性的本真
第二章寂静与火热
分秒必争
极限竞速
生命之舱
白衣战士的守护者
中西医“组合拳”
人民警察的肩膀
停下与运转
第三章心痛也不能倒下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生死感慨
心痛也不能倒下
原来谎言也可以如此美丽
希望把那份温暖传递下去
脆弱与坚强
第四章春天的使者
47街坊:一条街道的缩影
一条街道与一座城
春天的使者
含着眼泪往前冲
战“疫”地图
在心灵深处相遇
第五章我们一起战斗过
我很幸运,但又心有不甘
我们也是医院的一分子
24小时在岗
心灵导航
冰冷的剪刀,温暖的心灵
不曾停下的脚步
尾声
附录:作者采访的武汉抗疫一线人员名单
参考文献
摘要
     新冠病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蔓延,武汉三镇各大医院发热门诊、住院部发热病人迅速增多,医疗资源告急。 这是一场突然爆发的战争,是一场病毒向人类发起的战争,更是一场历史罕见的遭遇战。其特殊之处并不在于病毒的毒性强弱,而是它的未知性,未知情况下的极强传染性。 短暂的震惊和慌乱之后,武汉第一时间以简陋的武器就地构筑防线,和死神赛跑,与病毒抗争,为生命接力…… 来不及戴防护面罩 “这肯定是我职业生涯中,甚至是一生之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生存与死亡,亲情与友情,小家与国家,责任与担当,奉献与索取,医生与患者,过去与未来,我对它们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医生陈广感慨道。 陈广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主院区感染科医生。武汉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他主动申请来到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病房。2020年3月23日上午,我来到中法新城院区时,上完夜班的他刚走出ICU病房。看上去,他有些内敛,神色非常平静,就像此时的武汉。 他是“80后”,老家河南许昌。2003年,他考到同济医学院,七年制本硕连读毕业后留在同济医院,后又考上了博士,还在武汉成家立业。他硕士学的是临床医学,没有细分亚专业,博士学的则是传染病学。他知道,传染病是世界常见病、多发病,可迅速传播、流行。比如新中国成立前,霍乱、鼠疫、天花等传染病流行猖獗,一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伤寒、痢疾、疟疾、血吸虫病等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染病的防治,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得到了控制。因为传染病发病及收容减少,部分传染病医院改为综合性医院,部分传染病科则被取消或并人内科,或改为感染科。同济医院的传染病科也改成了感染科,并在中部地区起着引领作用。但作为一名传染病学博士,他很清楚,虽然现在大规模的传染病暴发较少,但一旦发生,就难以根除,并会造成危害。他还认为,把传染病学改成感染病学,并不是轻视传染病,而是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和应对传染病。 大概是2019年12月30日,陈广看到了武汉市卫健委向辖区医疗机构发布的《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说,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要求各个医疗机构要及时追踪统计救治情况,并按要求及时上报。第二天,他又听到消息,说国家卫健委派出的专家组已抵达武汉,展开相关检测核实工作。武汉市卫健委发布通报称,已发现27例病例。并提示公众尽量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合和人多集中地方,外出可佩戴口罩。他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现在发热门诊的人越来越多,各科室都派医生援助他们了,我看这个事不是那么简单,必须高度警惕,各自做好防护。”陈广说。他的一个同事接着说:“听说金银潭医院结核病科、艾滋病科都把病人往外转了,能出院的尽量出院,看来这个事挺严重的。”那几天,他们的话题总离不开不明原因肺炎。 采访中,我了解到,2019年12月底。武汉当地的医生便发现了端倪。张继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一位在抗击“非典”时立过三等功的大夫,在12月26日接诊了一对老人。在看患者的胸部CT片时,她发现有些不对劲。当时老太太发烧咳嗽还有点肌痛,做了肺部CT,发现是双肺多发磨玻璃阴影,以肺炎收治住院。进来以后她丈夫也住到张继先他们科室里来了,两个老人CT表现有些类似。有着多年呼吸科临床经验的张继先察觉到,这不是普通的肺炎。同一天,医院又收治了一位有同样症状的患者。张继先把这几位患者的情况向医院做了报告,医院立即上报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之后两天内,门诊又收治了3位病情相似的患者。12月29日,湖北省卫健委、武汉市卫健委接到报告后,紧急指示市、区疾控中心派人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此时,张继先发现,呼吸科的门诊量连日增长。 对悄悄潜伏前进的“敌人”,陈广他们几乎一无所知,更不要说拿“武器”对抗了。“当时从综合医疗科到呼吸科,很多医生都是暴露的,连口罩都没戴,更不要说其他的防护设备了。”陈广说,“原因很简单,就是对病毒认知的欠缺。没有谁有意欺骗我们,也没有谁会拿生命当儿戏,而是我们的认知对于大自然来说,太渺小了。”P18-2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