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

  • 字数: 29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作者: 李长春
  • 出版日期: 2018-05-01
  • 商品条码: 97875044999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中,李长春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辨武器,特别注重对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阶级分析等研究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研究和分析方法,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形成与发展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具体方法论层面,主要运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运用“结构”的方法,抓住不同时代、不同历史人物或学派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理论范畴,再现其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理论内涵,力求客观、准确、系统和完整地勾勒出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演进脉络;二是运用“分析”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范畴和话语系统作为基础,并借鉴现代经济学范畴来解读、评述不同时代、不同历史人物或学派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提炼出不同时代、不同历史人物或学派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中的“经济学”要素,及其“科学成分”,并将其表述为一个“形式化的理论系统”;三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挖掘不同时代、不同历史人物或学派之间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比较他们之间的异同,以期实现“综合创新”。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若干基本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溯源
第一节 引言:古典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概述
第二节 经济表与重农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第三节 亚当·斯密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第四节 斯密以后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第五节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批判与继承
第六节结论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议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形成过程
第三节 结论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方法、内容及特征
第一节 引言:研究缘起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视角
第四节 资源配置视角下的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一节 引言:研究的缘起与概况
第二节 民粹主义者的实现论及评价
第三节 杜冈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第四节 列宁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第五节 列宁与布哈林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适用性的最初探讨
第六节 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七节 菲尔德曼的经济增长思想
第八节 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完善
第九节 结论
第六章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一节 引言:最初的传播和学习
第二节 实践中的反思
第三节 毛泽东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
第四节 陈云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
第五节 我国学者的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
第六节 结论
第七章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发展与创新
第一节 引言:研究缘起与概况
第二节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
第三节 陈云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学者对社会再生问题的研究
第五节 党的十四大以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我国的运用与发展
第六节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学者对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第七节 结论: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看中国经济学的转型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演进的逻辑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演进的动力机制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未来研究的重点展望
第四节 “中国经济学”的构建: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为例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