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季风吹拂 杨远婴自选集

季风吹拂 杨远婴自选集

  • 字数: 2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作者: 杨远婴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785119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学者文库”系列的一种,本系列图书汇集了北京电影学院具有影响力的一批知名学者的优秀科研成果和从业经验总结。不仅是对北京电影学院自身教学、研究等经验的梳理,也从一个侧面为中国特色的电影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做出独特、全面而重要的贡献。 * 杨远婴教授在电影理论领域,堪称国内电影学界的领路人与开拓者。本书从她电影研究30多年的经典文章集结。从历史叙事、地域景观、理论迷思、女性映画四个方向对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人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新梳理。 * 这是一本视野宽广、内容全面、史料扎实、例证丰富的电影研究文集。 * 本书不仅适合专业学生研习参考,也可作电影爱好者或想要进入电影行业者的入门之选。"
内容简介
全书内容涉及中外电影、理论解读、电影流派、影人影事等诸多方面,从历史叙事、地域景观、理论迷思、女性映画四个方向对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人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新梳理,全面呈现出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一门语言的特性。  文字温婉透彻,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电影的影迷来说,是极为珍贵的学习资料,从中也可以看出一位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研究者令人钦佩的学术涵养与治学风范。
作者简介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曾任电影学系主任,电影研究所所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主要成果有:《外国电影理论文选》(1995)、《她们的声音:中国女电影导演自述》(1996)、《华语电影十导演》(2000)、《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研寻》(2005)、《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2006)、《电影学笔记》(2009)、《女性的电影:对话中日女导演》(2009)、《北影纪事》(2011)、《电影理论读本》(2012)、《外国电影批评文选》(2014)、《家之寓言:中美日家庭情节剧研究》(2015)、《电影概论》(2017)、《逆光跳切:杨远婴电影文选》(2018)等。
目录
第一辑 历史叙事
003   导演的谱系
037   电影的自觉
048   乡土寓言
061   新旧之交
074   大时代小时代
085   民国故事
100   家之嬗变

  第二辑 女性映画
113   世纪女生相:阮玲玉、于蓝、巩俐
128   她们的声音
148   女导演们

     第三辑 地域景观
165   北京电影(1949—1966)
187   香港电影的变迁
208   沉重的苏维埃银幕
225   中苏电影的历史交集

     第四辑 理论笔记
241   电影学说剪影
257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
267   认识符号学
282   新话语迷思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理论
298   无边的家庭情节剧

310  后 记
摘要
     导演的谱系 20世纪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造成了电影创作和导演队伍非个人而群体的发展规则,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都以文化格局的总体变动和创作人员的批量出现为首要前提。研究者循之评说,继而约定俗成了颇具本土色彩和行业特点的代际学说。 中国电影的独特过程表明,20世纪中国导演的代际谱系既是生理年龄所组合的文化群体,也是社会时空所建构的精神集团,每一个代际的导演都遭遇了自己的历史困境,而一份共同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拥有了相近的情感方式和表达方式。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第五代电影的鉴定,到目前关于第六代导演的提法在电影的研究语汇中已经固定。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大抵如此:建立了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蔡楚生、孙瑜等为第二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话语表达的水华、谢晋等为第三代;1979年后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谢飞、吴贻弓等为第四代;1985年后塑造了老中国寓言的陈凯歌、张艺谋等为第五代;90年代后开始刻画新城市青年的路学长、王小帅等为第六代。在纷繁的世纪变化之中,他们将个人的历史抱负和文化想象投射在自己塑造的电影形象之上,而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结构,使他们对电影创造又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路径。可以说,在电影形象的建构中清晰地记录着几代人的思想印迹。 纵观20世纪中国六代导演的精神历程和生存环境,我们会发现不同话语背景中的他们面临不同的历史要求,追寻不同的艺术理想,塑造不同的电影形象:第一代导演初创电影形态,以言情与武打“挣扎”在早期资本上海的票房商海;第二代导演受命于国家危机,沉沉的影像深切地寄托着人民的苦难;第三代导演置身历史旋涡,其影片每每映照社会政治的跌宕起伏;第四代导演劫后重振,于现实与艺术间摸索电影的本体皈依之路;第五代导演寄情启蒙大潮,双重地探索着电影主题的文化化和语言的现代化;第六代导演生逢商业时代,电影转型的印记在他们的创作中飘然浮现。在这个漫长而又短暂的时间脉络中,中国形象摇曳不定,时而晦暗,时而明朗,时而欢愉,时而阴郁。 对中国导演的研析无疑要置于中国电影的问题框架中。纵观一百年的历史流程,电影的沿革始终不能脱离社会政治的影响。如果以类型来论,中国电影最富于历史价值、拥有有代表性的就是社会情节剧。不同断代的杰出导演,不论是早期电影、左翼电影参与者、工农兵电影工作者抑或是新电影运动追求者,都以对自己时代的社会政治命题的光影表达而昭彰于世。中国近百年来那些产生轰动效应的电影都关乎问题,涉及民生。不管在当时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压力,具有进步意识的导演们都关注社会风云,参与文化变革,对中国的过去与当下给出激情饱满的影像表达。在这些导演的作品中,有浅尝辄止的探索,有犹豫未决的难题,有热情的盲目,有怯懦的缄默,然而在业已形成的电影历史上,他们毕竟创造了宏大嘹亮的交响主部,我们不能也不可能避而不述。在描述这些创造了物质产品(胶片)和精神享用(形象)的艺术家们时,我们将无可例外地涉及他们于特定时期的历史机缘,以及作为个人所作出的文化抉择和电影贡献。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