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赤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实

赤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实

  • 字数: 3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春雷,史克己??著
  • 出版日期: 2010-04-01
  • 商品条码: 978781097630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赤光,是自由之光、理想之光、希望之光,这缕上世纪初叶来自大洋彼岸的熹微之光,被一群热血青年用心灵点燃,烛照、辉映着古老华夏民族的灿烂明天。
内容简介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目前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建立和发展目前的重要一页。一大批志存高远、奋发图强的热血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走向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重温这段历史,总能令人心潮澎湃,读着耳熟能详的一代伟人的名字:、周恩来、、朱德、、蔡和森、赵世炎、向警予、李富春、陈毅、聂荣臻、王若飞、李维汉、蔡畅、何长工、徐特立……每每令人肃然起敬。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有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提供了探寻真理、解放思想的途径。它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以及优选科学文化技术的输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
李春雷,国家一级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8年2月生,河北省成安县人,毕业于邯郸学院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和《木棉花开》等。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两届)、冰心儿童文学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蝉联三届)、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蝉联三届)等。
目录
赤光·赤子——作者手记
引子
第一章  乡村里的“法国学堂”
  1  延续百年的祭礼
    穿越时空的牵挂
    草根志愿者王章  书
    互联网上的思念
  2  为什么是布里
    “法国学堂”
    无心插柳柳成荫
  3  历史绕不开的小地方
    孙中山与“豆腐公司”
    :高阳出了个李石曾
    :巴黎情动“马老五”
  4  串起璎珞的麻绳
    苘麻:从高阳田野到法兰西
    麻绳牵起巨人
第二章  大潮涌起
  1  做着豆腐去巴黎
    软豆腐的硬道理
    华工登上政治舞台
  2  一颗漂泊的大豆
    慈禧太后的“干儿子”
    花花世界的“千面人”
    “拜孙不拜李”
  3  “吴疯子”的“茅厕说”
    “吴疯子”一点也不疯
    “吴疯子”之“厕”
  4  始信人间有大儒
    “小休”后的远行
    勤工俭学的“通天教主”
  5  令人扼腕的“华丽转身”
    “穷大方”
    吃饭问题
    北大图书管理员
    莲花池畔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6  敢吃蛇胆的蔡和森
    朗吟飞过洞庭湖
    三月不知肉味
    啖蛇胆,明大志
    向警予来了
  7  绅士,还是犬儒
    从此萧郎是路人
    能干的“湖南骡子”
    大海与一粟
  8  铁树,或者昙花
    廉颇不老
    锉铁锯木
    “毽子王”李富春
  9  “神行太保”罗圣人
    三年走了四千多里
    五件单衣与“被中大仙”
  10  “老憨”们的故事
    动物园卖票的教育家
……
第三章  奔向花都
第四章  塞纳河畔的中国少年
第五章  浴火青春
第六章  炼狱
第七章  永不消逝的赤光
第八章  浪漫之都的血色浪漫
第九章  长歌当哭
摘要
    第一章  乡村里的“法国学堂”
         1  延续百年的祭礼
         说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不能不提到一个地方:有名的“华工之乡”——河北省高阳县,不能不提到我们最近在采访时看到的一场祭奠活动。
         我们出席过许多形式的祭奠礼仪——祭奠亲人或长辈的乡礼村俗,领导人的追悼会,还有各式各样的人文大典,或号地抢天,或铺排豪华,或庄重肃穆,但我们相信,只有这场延续百年的祭礼能让人感觉到一种久违的情绪弥漫心间。是的,神圣,无可置疑的神圣。因为,这种情感来自祭奠者的心底,一个个生命个体的心灵宣泄、情感牵挂与一场气势磅礴的历史运动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当年参与其中的人们在后代的心中得到永生,这是比任何大典和会议都珍贵的纪念。
         穿越时空的牵挂
         天渐渐地冷了,村里人们的身上已然是厚厚的棉衣,而那些远远消失在历史时空里的人们,早已经没有了冷暖的感觉。
         但是,现世的人们还在牵挂着他们。这是一份穿越历史、穿越时空的牵挂,牵挂得令人鼻酸眼热,令人魂绕梦萦。
         这一天是农历的十月初一——民间传统的“鬼节”,在冀中农村的风俗中,是给逝去的亲人们送“寒衣”的日子。不管是远嫁他乡的女儿,还是无法回家的异客,都会把心中的一份惦念和思恋,通过火,通过亲手印制的“寒衣”和冥币,送到远逝的亲人身边,表达心中的温暖和骨肉亲情。于是,一个个步履匆匆的身影,从四面八方向布里村走去,向这个冀中平原上鲜为人知的小村走去。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