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 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 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

  • 字数: 31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作者: (英)约翰·基根
  • 出版日期: 2019-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725546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0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盟军对诺曼底海滩的进攻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胜利,但还是经历了三个月的苦战才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打垮,并解放了巴黎。本书对这场战役进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极为独特的描述,面对这些战斗,读者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会邂逅一个不同民族的观点。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的东西,就像亲身参与美军伞兵的空降,跟随加拿大士兵冒着弹雨向前推进,陪伴苏格兰步兵步行穿过田野,搭乘一辆英军坦克对敌发起进攻,投身于德国人在莫尔坦发动的反击,在波兰人的指挥下封闭法莱斯包围圈,作为一名“自由法国”的战士解放巴黎。本书在超越传统军事史的同时,也为这场经典战役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内容简介
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使得二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转折。参与登陆作战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法国等多国部队,他们与严阵以待的德军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殊死搏斗。《诺曼底的六支军队: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从英美两国艰难确立作战计划讲起,剖析了上述六国所面临的不同处境和桌面下的博弈,除了紧张的战斗场面,本书还将诺曼底登陆的幕后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简介
〔英〕约翰•基根(John Keegan),当代军事史学家,英国军事历史学家,伦敦《每日电讯报》防务主编。作品有《战争史》《一战史》《二战史》等,其代表作《战争史》曾荣获达夫•库珀奖。 小小冰人,专业军事历史译者。从事二战史的研究与翻译十几年,翻译战史类作品近五十部。如:《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亡命排:阿富汗战争中的英雄、叛徒、异见者和手足情》《东进:1941—1943年的苏德战争》《焦土:1943—1944年的苏德战争》《空中英豪:美国第八航空队对纳粹德国的空中之战》《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普鲁士战场:苏德战争1944—1945》等。
目录
第一章 第二战线的由来
第二章 “全美国人”与“啸鹰”
第三章 赶往南岸的加拿大军队
第四章 苏格兰人走廊
第五章 英格兰义勇骑兵团
第六章 德国军队的荣誉
第七章 波兰人的战场
第八章 自由法国
尾声 从大西洋壁垒到铁幕
摘要
    马歇尔在他的地盘上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立场。当年4月和5月,他对海军上将金和麦克阿瑟将军不断努力、试图动摇“德国第一”的战略深感不安。3月29日,海军上将金发来一封电报警告马歇尔,尽管他承认太平洋的需求“可能小于欧洲”,但他认为“在时间上更为紧迫”。5月4日,他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写了封信,正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要求他们做出决定。他在信中写道:“‘波莱罗’行动(美国屯兵于英国)也许很重要,太平洋的问题同样如此,而且肯定更加紧迫,现在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绝不能允许将我们的力量分散至任何一个战区的任何一个行动计划中,进而导致无法履行我们在太平洋的义务……”
     他们之间的问题无法解决(参谋长委员会当年2月刚刚设立,马歇尔和金代表着委员会中三分之二的投票力量),于是,马歇尔将这个问题提交给罗斯福总统。但与此同时,他还承受着来自麦克阿瑟的压力,后者巧妙地利用了罗斯福希望苏联能继续作战的心理,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他于5月8日呼吁道,“第二战线应该在太平洋战区发起。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会大获成功,也无法为苏联人提供太大的帮助。”对于这个问题,在早些时候写给麦克阿瑟的一封信中,罗斯福曾坦率地表明,他本人的策略是让所有盟友“深感满意”,并避免发生“一切争执”。另外,尽管罗斯福显然正忙于实施“波莱罗”、“大锤”和“围捕”行动,但他对太平洋战区司令的抚慰令马歇尔在整个5月提心吊胆。5月6日,马歇尔从总统那里得到了“不想让‘波莱罗’行动放缓”的保证。但5月24日,他又接到海军上将金增派陆航队战机的要求――“尽快,其优先权甚至要高于‘波莱罗’。”
     罗斯福总统在飞机的问题上态度偏软,实际上,早在5月6日他就大致答应了金的要求。挽救“德国第一”战略的是6月4日美军在中途岛获得的伟大胜利。中途岛战役后,没有哪个海军上将,没有哪个太平洋战区的将领,甚至包括巧舌如簧的麦克阿瑟,还能够振振有词地说日本海军(他们在一夜之间沦为与美国太平洋舰队实力相当的地步)仍掌握着主动权。这场战役向罗斯福政府和日本天皇清楚地表明了太平洋战争的最远线到此为止,接下来的战斗将在6月4日的战线处,或是更靠近日本本岛的地方展开。
     从内部争执中得以脱身,这令马歇尔深感高兴,因为整个春季,他的大部分精力耗费在改组战争部的陈旧结构和行事方式时所发生的内部冲突上。1941年12月,61名军官能直接见到马歇尔,到1942年3月份,这个数字减少为6人。被裁撤者对改组百般阻挠。他们被击败接近是因为马歇尔这位参谋长已在机构内竖立起绝对的个人权威。马歇尔很少发脾气,也不会提高自己的嗓门,但他令人望而生畏。马歇尔身材高大、瘦削,英俊的面孔毫无表情,除了对这个世界未能匹配他的思想和行为中极具尊严的品质的失望,升至军队优选层后,他故意与老朋友们保持着距离,现在,他已经到达了优选峰,即便没有友谊,他似乎也能生存下去。
     但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官僚。迪安?艾奇逊写道,“每个人回忆起马歇尔将军,最为突出的是……他高尚、无瑕的品格。”马歇尔显然不是个政治家,但他拥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愿景,战后担任国务卿期间,他将为此付出与20世纪内致力于此的任何人同样多的努力。而在1942年,他说服自己,实现这一愿景最快的办法是开辟第二战线。因此,他支持艾森豪威尔,而他自己则致力于改组战争部,因此,他于当年春季亲任特使,带着“马歇尔备忘录”赶赴伦敦,因此,听闻中途岛的捷报后,他长长地松了口气。也正因为如此,听说英国不打算在1942年遵守他们的承诺时,他产生了一种遭到背叛的感觉,这令他做出了激烈的反应。
     这个消息以一种迂回的方式传入他的耳中。蒙巴顿即将到来,罗斯福曾以此来说服莫洛托夫,西方盟国正在筹措“大锤”行动,但实际上,蒙巴顿被派至华盛顿是为了提醒美国,英国方面认为这个行动不可行。正如丘吉尔在给莫洛托夫的公报中对此提出的警告那样(当然,这部分内容不会公布),“如果为了采取行动而不惜任何代价,我们的某种行动就会遭受灾难性后果……不仅对俄国的事业,而且,对盟国的整个事业都没有好处。因此,我们无法对此做出任何承诺。”蒙巴顿以实力悬殊和缺乏运输船只为借口,他的解释明显口是心非,却很有说服力。他指出,到9月份时,美国充其量只能在英国派驻3个师,而英国的本土部队,适合作战的只有13个师,目前所拥有的登陆艇一次只能将4000名士兵(约为三分之一个师)送上滩头。而德国人,190个师身处俄国,15个师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5个师在巴尔干地区,3个师在西部沙漠,在法国派驻了27个师。他们随时可以抽调1500架战机迎战由1200架英国飞机和不到100架美国战机组成的盟国空军。
     P37-3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