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鸿章在晚清

李鸿章在晚清

  • 字数: 30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冯杰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7011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时期,李鸿章在激烈的中西交锋中逐渐深化对“西学”的认知,在与保守势力的对抗中推进洋务实践。本书以动态的角度考察李鸿章在“大变局”时期的个人转变以及转变时代的努力与限度。从求强、求富到启智,李鸿章领导的自强实践是中国近代理性认识世界、融入现代文明的起点,从中可窥见近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成败得失。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考察李鸿章“经世济变”实践的推进过程,旨在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李鸿章在中西交锋中的个人转变以及转变时代的努力与限度。作者认为,从传统的经世致用到购买洋枪洋炮的“拿来主义”、开创机器时代“自力更生”,再到改革经济、谋求国家富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制以制夷”,李鸿章的洋务新政是一个渐变与不断调整的过程,体现了他本人的西学摄取对于洋务实践的引导与推动,以及洋务实践促使他对西学的探究与选用。
作者简介
冯杰,安徽宣城人,1974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曾为媒体记者,现于深圳从事企业管理工作。
目录
前言 李鸿章及其时代的困与变

第一章开局:上海起步初涉西学

第一节 抵沪前心路历程

第二节 赴沪之使命

第三节 西学之最初感知

第二章 识局:“自强”思想的萌生及初步实践

第一节 “自强”方针:“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第二节 李氏“自强”之最初实践

第三章 变局:总督直隶任内“自强”思想之深化

第一节 “西学”认知之深化

第二节 李氏之“变局”观

第三节 “自强”纲领: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第四章 掌局:“自强”实践之渐次深入

第一节 军事实践

第二节 经济实践——转“贫”为“富”,方可求强

第三节 教育实践——派“幼童留美”

第五章 败局:日清两国同途殊归

第一节 同一命题下的差异选择:国家向何处去?

第二节 互相认知之差异

第三节 中日“自强”实践之比较

第六章 收局:游历欧美反思半生洋务

第一节 迟来的出访:百闻不如一见

第二节 老骥伏枥砥砺“自强”:“以一人之所知,补一国之所缺”

结语
摘要
     第一章 开局:上海起步初涉西学 李鸿章首次接触西学,始于同治元年(1862年)奉命率领淮军进入上海围剿太平天国,当时他虚龄四十。当他与“洋枪队”联合作战,亲眼看到“洋兵数千,枪炮并发,所当辄靡”,感叹“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时,大概不会预料到对西洋武器“一见钟情”式的折服,会令他从此与“洋”字纠缠不清,并逐渐成为此后三十余年大清命运的历史主角之一。 无疑,那些“天将降大任”的历史人物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与其思想与个性密不可分。为此,不妨简略回顾一下李鸿章抵沪前的人生经历及心路历程。 第一节抵沪前心路历程 一、性格与事功:担当大任者,必布大格局 李鸿章首次接触“西学”时,已年届不惑。其时,自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以来,已历时约二十年,无论在朝还是在野,接触洋人和“西学”者不乏其人。曾国藩更已于1861年创建安庆军械所,首开“洋务运动”之端。面对同样的大势,为何却独独是李鸿章凭借一次偶然的机缘,挑起未来几十年“洋务运动”的大梁,成为梁启超口中“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的风云人物? 美国学者费正清、刘广京等曾有如下论述: 他身材高大(六英尺以上),是一个绝顶聪慧的现实主义者。他热心负责,善于掌握权力。他致力于可能办到的事并在那个限度以内工作,因而成为当时首要的现代化人物。李鸿章本人虽然到1896年他的晚年才到外国转了一圈,但他从他的部队得到洋枪一开始,就懂得了洋玩意儿是中国国防和生存的关键。 李鸿章明显地倾向于经世传统——一种脱离纯学术的追求、探究实际问题的传统。正如后来所表明,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具有像李鸿章这种倾向的人,特别适宜。他在帝国面临靠前的变化之时臻于成熟。早年科举成功,为他打开了仕途之门,但太平军起义改变了他稳步缓慢攀登官吏阶梯的前程。 在时人及后世研究者看来,李鸿章某些个性特点使他能够脱颖而出,比如极强的调适能力、宽阔的视野,以及勇于担当的达观性格。梁启超说他“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德富苏峰当年在日本报纸上著文品评李鸿章:“彼在支那文武百僚中,确有超卓之眼孔、敏捷之手腕,而非他人所能及也。彼知西来之大势,识外国之文明,思利用之以自强,此种眼光,虽先辈曾国藩,恐亦让彼一步。”英国作家布兰德在《李鸿章传》一书中评价道:“作为一名政治家,李鸿章天赋中最出色的特征包括,他在同时代人中几乎是孤独的,他当即便意识到了这些新力量的能量,意识到了必须通过迅速改革古老的教育与行政体制来迎合这些力量。(如同日本取得了成功的做法。)”《纽约时报》从旁观者角度评价道:“李鸿章和他同时代其他清国高官的不同之处,只是在于他有一个比其他人更为宽阔的视野。”“李总督的面庞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他双眼明亮,闪烁着睿智的光彩,目光里包含了幽默和机智……他是那种从不向他人提出什么要求,但又总能获得满足的人士。他能很轻松地与人交谈,而不使与他交谈的人感到紧张。”可见,李鸿章能够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强敌”,乐于且有能力与之“对话”,在同侪中无疑超乎寻常。 某些细节上,李鸿章的个人特质或者说人格魅力与他早期家教,特别是母亲言传身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