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用老子的智慧来生活

用老子的智慧来生活

  • 字数: 3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 作者: 罗鲜 著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485708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2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道德经》是中国典籍文化中的瑰宝。通过探究其中的奥秘,认真思考的时候,才发现自身的幼稚,看待问题的肤浅,处理问题的荒唐。罗鲜编著的《用老子的智慧来生活》系统解读了老子的思想,并与现实相联系。为读者带去新知和帮助,探得老子的人生智慧,使人生置于有道之中,建立具有哲理的思想。
目录
前言
上篇
第一章明道曰名
第二章事物相对
第三章无为而治
第四章识道不易
第五章学会守中
第六章生生不息
第七章天长地久
第八章贵在为水
第九章摆正自我
第十章形神合一
第十一章有无相用
第十二章不要盲目
第十三章识得宠辱
第十四章识道有益
第十五章做事行道
第十六章追求虚静
第十七章治理有方
第十八章相反相成
第十九章返璞归真
第二十章是非难辨
第二十一章与道同行
第二十二章为人宜道
第二十三章好在持道
第二十四章得道是真
第二十五章自然行道
第二十六章重轻孰根
第二十七章行善之道
第二十八章守住寂寞
第二十九章泰然相处
第三十章兵伐不道
第三十一章识得兵器
第三十二章道名有别
第三十三章智者自强
第三十四章道小为大
第三十五章道虚既有
第三十六章即弱即强
第三十七章无为而为
下篇
第三十八章识德为仁
第三十九章合而为一
第四十章识得有无
第四十一章识道有别
第四十二章识道有成
第四十三章至柔之尊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大巧若拙
第四十六章知足为道
第四十七章明白生活
第四十八章知识与道
第四十九章善中有德
第五十章宝贵生命
第五十一章道德之间
第五十二章生存于道
第五十三章识道有益
第五十四章修德观身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得失为贵
第五十七章治国之道
第五十八章福祸相依
第五十九章节省安邦
第六十章大国小鲜
第六十一章大国谦下
第六十二章道之可贵
第六十三章小事大事
第六十四章知小为大
第六十五章以道持国
第六十六章善下为王
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
第六十八章以善为先
第六十九章用兵之道
第七十章知行易难
第七十一章知与不知
第七十二章取以民生
第七十三章善争不争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民饥何因
第七十六章弱上强下
第七十七章天道人道
第七十八章弱能胜强
第七十九章道与善行
第八十章平淡人生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
后记
摘要
    道,是大自然的规律与法则,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总想把这一规律说清楚,但是,人类的认识在历史长河中受到局限,从而总是有限,世间万物很多东西难以说得清楚,始终处于探索中。物质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它因循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变化,人们对它的每一个认识都只是对它那一时刻的认识,而且带有不完整性,这一问题永远值得探讨。道,是可以说的,却是很难说清楚的,事物的复杂性构成规律的复杂性。我们为物质起名,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把它标名出来、表述出来,但不能表述得那样全面,有时还是不准确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存有盲区,存有不科学性。事物的名称是人所赋予的,但是名称下的内容与内涵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知识,一系列的名又会从这里产生,一个个谜团紧随其后。“名,可名,非常名”物质是可以起名的,但是不会较为地把握住它,占据它,在认识中还会产生新的认识。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得愈深刻,对事物的称谓表达愈丰富,随着认识的深入观念会不断更新,认识永无止境。
     我们对万物的探索,在于探索事物的源头,源头是万物的初始阶段,认识万物的源头,就认识了万物的母体。未知的事物层出不穷,对物质的认识没有穷尽。凭对新事物的认识给它标以名称,这一名称就成为这一事物的载体,这一概念就成为母体,也就成为我们以后讨论问题的基础,衍生出的概念由此而生,新的问题还会生成。举例来说,为什么我们感到古汉语难以理解,是因为古字的含意与其现在的含意出现了差异,以前这样用,现在不这样用了。历史的变迁永远伴随着知识的更新,社会愈发展分工愈细,探求愈专一。
     人有情感,情感是一个很怪的东西,有时人容易跟着情感走,跟着情感走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当然也有为此产生睿智的现象)。在这条路上行走应当谨慎小心,任何偏离都会出现问题。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与情感一定有关系。在无欲状态下,处于放松的、自然的状态下,可以观察、体会到事物的奥妙,体现出与物相融洽的关系,是感受生活的结果。如果是一种追求,目的性很强的话,也许只可能观察到事物边缘特征的一些现象。
     欲望(或者叫动力)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东西,它可以平淡也可以冲动,它可以温柔也可以火热,它可以创造也可以毁灭,总之它是行为的原动力。怎样理解欲望与动力呢?打一个比方,动力好像汽车的发动机,油门小的时候汽车行进得比较平稳,你有机会观赏车外的美景;当油门加大后汽车速度加快,你已经没有机会观景了,注视前方是你的很好选择。欲望越平和与之相关系的事越可以和谐,可以感悟的东西越多;欲望越冲动指向性越强,感受越专一,往往出现其他的问题。这就像是老子说的,出现“有欲”“无欲”与“以观其妙”“以观其徼”的关系。
     名是什么?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标名认识(当然还有其广义)。有名与无名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础。无名是物质,有名也是物质,无名是还没有被认识的物质,有名是人类开始认识它了。物质来源于同一个宗源,由于变化的不同名也就随之不同了。一个事物向更多事物演变,这叫同出而异名;演变后还在演变,又叫做各有各的玄妙。
     事物的统一体是辩证的,而辩证的一定是变化着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缺失哪一方面它都不会完整。不论哪一方面都有它变化的玄妙之处,我们总是处在变化的、玄妙的环境之中,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问题。
     事物之中存有许多的奥妙,当不经意地打开一扇玄妙之门,你会发现无穷的秘密,这里有诱人的奇妙现象,也有形式各异的陷阱。老子将其称为“众妙之门”,为探究此门值得前行“推敲”。
     老子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讲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这个深奥的道理就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或者说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自然、社会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一件看似对你无意义的事,不相关的事,其中却含着对你有意义的因素,同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你永远离不开这个变化的社会,你无法逃避这个社会。怎么办?这是社会向你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应当是你自己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我是谁?我该怎样办?如何才能生存下去?每个人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这些并不算什么问题,只不过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罢了!
     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