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崇州文史资料 第34辑

崇州文史资料 第34辑

  • 字数: 18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904064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崇州文史资料》是由崇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文史资料汇编。编委会从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的各类稿件中,坚持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原则,以审慎的态度筛选稿件,经充分征求各方意见、慎重审校和认真讨论研究,决定收录23篇,约20万字,配图75幅,汇编成本书,并根据稿件内容,分为“扶贫攻坚”“疫情防控”“岁月留痕”“城市记忆”“乡村往事”“人物春秋”“追本溯源”共七个部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史料性和可读性,彰显了崇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地理特征,是保护与传承崇州悠久的史志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崇州市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目录
【脱贫攻坚】
我参加扶贫工作的往事
【疫情防控】
奔赴武汉战“疫”记
崇州市人民医院防疫纪实
崇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防控工作纪实
愿作星火,点亮希望之光
我想带走中药处方
最难忘的援鄂抗“疫”记
【岁月留痕】
知青生涯之农田基本建设记忆
崇州市游泳协会纪事
【城市记忆】
崇州老城印象记
新时期的崇州纯文学期刊
怀念“崇州市荣誉市民”李振盛先生
【乡村往事】
崇德乡情的记忆
三江口旧事(六则)
怀远古镇上的茶铺子
……
【人物春秋】
【追本溯源】
摘要
     我参加扶贫工作的往事 雷仕忠 近年来,关于扶贫攻坚的报道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勾起了我对自己32年前参加扶贫工作的一段回忆。 1988年,我在中共崇庆县(今崇州市)县委宣传部工作,任副部长。当时,县委对全县370余个村进行摸底调查后,确定了全县经济发展较差,上一年人均年收入只有410~550元的燎原乡梓乐村、紫竹村,街子乡石梁村(今古寺村),道明乡升平村、红旗村、兴隆村,西山乡石子村、正西村,东关乡花园村、花红村、莲花村,何家乡天泉村等12个村为贫困村。按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由各部门落实相关人员负责帮扶这12个贫困村脱贫。我被委派到街子乡石梁村负责帮扶工作。 石梁村地处山区,1987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410元,在12个贫困村中位列倒数第一。之前,我因到古寺考察旅游业,曾多次路过石梁村,对这里的地理位置、气候、生态环境比较了解。所以,接到任务后,我很快就形成了初步的工作计划。 尽管我出身农民家庭,又经常跑农村,对农村工作还算比较熟悉,但为了能顺利完成扶贫工作,收到实效,仍然决定临时拉佚,请在山区乡镇当过多年乡党委书记、时任县科委主任牟松懋进行技术指导,希望他能在如何做好山区工作和科学扶贫上多多指点我,他欣然应允。 四月中旬的一天,我和牟主任来到石梁村党支部书记蒋子林家。我向蒋子林和村主任樊瑞良道明来意,请他俩简单介绍一下村里的基本情况。我们一边听他们介绍,一边询问,大家一起探讨发展全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办法。由于早有准备,指向明确,我很快就理清了头绪,心里有了谱。 大家交换意见,达成了三点共识:首先,村干部要振作精神,扎扎实实为村民办实事,取得村民的信任,树立起威信,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其次,针对本村无资金和条件兴办村办企业的现状,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着力抓好种植业和养殖业,待条件成熟,还可发展旅游业。最后,针对本村与平坝地区比较,气温偏低,水田少、旱地多的特点,扩大反季蔬菜种植,尽量在玉米地里多套种山黄瓜,在房前屋后和零星空地上大量栽种土耳瓜。等到成熟上市时,恰好是平坝地区秋收大忙和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需求量大,根本不愁销售,是一个吹糠见米的增收项目,能快速有效提振全体村民依靠自身力量脱贫的信心。 蒋书记和樊主任说,集中力量动员家家户户扩大山黄瓜、土耳瓜的种植,符合本地实际,容易办到。但根据他们的经验,没有进口复合肥,产量肯定上不去。我说,国产的也可以嘛!他俩摇头,强调说进口的质量更好且价格较低,一棵山黄瓜秧的脚下塞七八颗复合肥,就稳找大吃。优选的难题是进口复合肥的货源特别紧缺,他们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法买到。我当即表示一定把这事放在心上,尽优选努力争取帮上忙。 主要的事情确定下来了,两位村干部随即邀请我们去看看他们村的专业户。我当即婉拒说:“这事还是留待以后再说吧。今天其他的什么东西都不看了,你们就带我们看看你们村最贫困的农户吧!” 十来分钟后,他俩带我们来到了村民吴某某(已去世,此处隐去实名以示尊重)父子俩的家。 天哪,这哪里称得上是“家”!哪里像是人住的地方!原来,吴家没有房子,他和十岁左右的儿子只能寄住在村里的公共储粪坑房内。这粪坑房连门都没有一扇,四周是一人多高的泥砖墙,泥砖墙上方没有一点点遮拦,风从四方直往里灌。进门的一端是一个大粪坑,另一端有一眼单锅灶。粪坑和灶之间的泥地上铺了一层谷草,谷草上有一床大窟窿小眼、又黑又脏的烂棉絮,连枕头也没有一个,这就是吴氏父子天天睡的“床”!灶上胡乱摆放着几个碗,有两个很扯眼球的新碗,也是春节时邻居送给他们父子俩的。仅有的一口锅,半腰上还有个大洞。父子俩最值钱的东西要数那个为防老鼠高高悬挂起的小布口袋,里面装有三五斤玉米面,这就是他们果腹的口粮了。我们按当时的市价估算了一下,父子俩所有的家产总值不到十块钱!看着这惨状,真的好令人楸心啊!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