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财富的逻辑1: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财富的逻辑1: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 字数: 23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陈志武
  • 出版日期: 2017-09-01
  • 商品条码: 978756043643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19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以今昔对比和中外对比,雄辩地证明了勤劳只能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而创造财富有三个维度“深度”“广度”“长度”。这三种维度分别对应“勤劳和技术创新引发的单位时间生产率的上升”“市场开放导致单位物品价值量上升”以及“良好的证券市场将未来收入现期化”。而三大条件的实现,则有赖于明晰的产权保护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三大条件一起实现,才能使财富的创造优选化。
作者简介
陈志武,有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现担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及量化历史研究所所长。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拥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纪录片系列《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最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以及其他新兴资本市场问题。其著作常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波士顿环球报》《巴伦周刊》所引用,也常发表于许多香港和大陆的报纸和杂志上。此外,他还是Zebra Capital Management三位合伙人之一。
目录
自序 中国的“奇迹”从何处来
第一部分 历史与财富
第1章 中国的“奇迹”从何处来
第2章 施正荣为什么比乾隆皇帝更富有
第3章 “数”说“改革开放”165年
第4章 从世界变迁谈中国的崛起
第5章 财富、资本与价值观念
第二部分 制度与财富
第6章 财富是怎样产生的
第7章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第8章 我们为什么需要民主和法治
第9章 过时的“地大物博”财富观
第10章 什么妨碍我们创业
第11章 农民致富不能再靠农业
第12章 太平洋贸易能否带来长久繁荣
第13章 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
第14章 贸易保护主义会把中国带回哪里
第三部分 产权与财富
第15章 以杨小凯的思路理解产权保护
第16章 国营,还是“还产于民”
第17章 国有制和政府管制真的能促进平衡发展吗
第18章 农村土地所有权明晰后结果不会比现在糟
第19章 私人产权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基础
第20章 为什么产权明晰可减少环境污染
第21章 不能以房产调控名义摄取私人产权
第22章 跨国产权秩序的历史变迁
第23章 全球化下的中国选择:“单极”还是“多极”秩序
第24章 中国跨国企业如何“跨国”
第25章 审视中国的海外利益
致谢
摘要
    第1章 中国的“奇迹”从何处来
     中国的“奇迹”从何处来?当然,这跟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关,但仅有这一政策还远远不够,“奇迹”还源自西方在过去500年。特别是近200年建立的全球化世界秩序,没有这趟便车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奇迹”。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奇迹”二字时常跟中国经济的各种指标联系在一起,比如在短短二十几年里GDP增长15倍,连续二十几年GDP以年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等,堪称少有。以2006年为例,继6月初中国银行在香港联交所创下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112亿美元这一世界纪录后,10月底,中国工商银行刷新这一纪录,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合计融资219亿美元,创下全球资本市场IPO融资的世界新纪录。
     中行、工行等大型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使香港联交所成为融资量全球排名第二的股市,2006年实现IPO融资近400亿美元,仅次于伦敦证交所的490亿美元,超过纽约证交所的336亿美元融资额。香港人口才700万,这么小的地方,从哪里来这么多钱去买股票?是什么给香港以处理超大型招股活动的能力?这当然又是“奇迹”!
     饮水思源,中国的“奇迹”从何处来?当然,这跟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关。但仅有这一政策还远远不够,“奇迹”还源自西方在过去500年,特别是近200年建立的全球化世界秩序,没有这趟便车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奇迹”。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中国在不同时期所面对的机会。在1750年左右,中国有无可能创造今天这样的奇迹呢?那是乾隆盛世中期,中国还很强盛,正沉浸在闭关自守中。抛开那时候的闭关自守政策不管,即使乾隆也想“改革开放”,他面对的创造“奇迹”的机会如何呢?答案很简单:不可能。一方面,工业革命还是三四十年以后的事,机械化生产技术没问世,更没有今天全球化所依赖的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全球化无从谈起,实际上,在1720年英国议会通过《反泡沫法案》之后,股票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停止发展,西欧不再有活跃的股票市场,美国还没有独立,香港只是个人烟稀少的渔村。所以,不管乾隆还是任何皇帝的本事有多大,不管中国的劳动力有多少、有多便宜,也不管有多少中国企业要到海外上市,都不可能实现经济总量5年翻倍、企业大规模融资等“奇迹”。
     往后推100年,到1850年。这时,中国的国门在鸦片战争后名义上已开放近10年,上海等5个通商口岸已对外商开放,香港已租给英国,但基本还是渔村,象征着金融洋务在中国开始的汇丰银行15年后才成立。世界上,虽然以机械纺织为核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和美国已进行近70年,但工业技术还远未成熟,电气、电话及相关的工业技术也没有问世,铁路和蒸汽轮船技术虽已发明且正在成熟,但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交通运输速度和规模极为有限,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在1854年坐了5个多月船才从纽约回到香港。那时,跨国贸易和交往的确在进行,只是规模与速度极慢,各国经济间的依赖度极低,中国人再勤劳能干也无法靠出口制造创造经济“奇迹”。在资本全球化方面,伦敦金融市场已很发达,但以银行、保险及政府公债为主,伦敦证交所交易的证券90%以上为非股票类证券;纽约的证券交易中债券占80%以上,股票比重仍然很低,并以银行股、保险股为主,只有少数几只工业公司股票,到19世纪60年代的铁路股热潮时,美国股市才真正起飞。因此,在经济腾飞速度和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上,任何国家还不可能制造出中国今天这样的“奇迹”。
     再往后推100年,到1950年时,工业技术、交通运输与通信技术都已非常成熟,也很容易从西方国家移植到发展中国家,轮船、铁路、公路与航空运输网开始把世界变得很小。二战结束后成立的联合国、世界银行(WG)、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及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为跨国贸易与金融投资奠定了核心架构。不仅在西方,许多后进国家也有了股市,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已基本联通在一起。这些要素加起来,为当时还落后的国家提供了千载难逢、“少有”的机会,当时的日本及之后的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基本都抓住了这一良机。然而,这种发展机遇,1950年后的中国却错失了,直到1978年才由拨乱反正,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P11-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