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声音与中国早期电影研究 1896-1949

声音与中国早期电影研究 1896-1949

  • 字数: 23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 作者: 徐建华
  • 出版日期: 2017-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902888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0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讨论了本书的选题依据、研究对象、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第一章从声音角度将早期电影分为四个时期,概括出各个时期的电影声音特征,指出电影声音发展的非线性;第二章研究了全配乐时期的电影音乐,讨论了电影革命歌曲的社会政治意义,解析歌星与文化、歌唱片与商业之间的关联,研究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以及早期电影中的声画蒙太奇运用,试图以全面的视角探究电影音乐的复杂属性。第三章从早期电影音响的写实与表意,录音技术的发展,音响与城市文化,戏剧风格的音响,战后电影中的纪实音响几个方面探讨了早期音响的发展历程,结合不同时间的时代特征,解析电影音响反映、表现、想象的时代空间。第四章探究了有声电影到来对演员表演与编剧创作的影响,讨论了早期电影语言的戏剧化,人物类型与语言特色,国语电影与方言电影在政治、经济环境下的博弈,以及战后艺术电影中的画外音应用。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选题依据
第二节文献综述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从无声到有声:中国早期电影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节静默的美感与对声音的向往(1896-1931)
第二节博弈语境中的共存:无声还是有声(1931-1937)
第三节电影声音畸形发展期:抗战时期的电影声音发展(1937-1945)
第四节从摸索到成熟:战后电影声音发展(1945-1949)
第二章音乐与中国早期电影
第一节语境重置:西洋配乐之于早期电影
第二节电影音乐的社会属性与政治属性
第三节票房奇迹与文化想象:歌星与有声电影
第四节歌舞片中的音乐:商业与艺术统一
第五节早期电影音乐的民族化
第六节电影中的声画蒙太奇
第三章音响与中国早期电影
第一节写实与表意:声音探索期的电影音响
第二节录音技术的发展与音响
第三节音响:城市文化和听觉现代性
第四节特殊音响
第五节战后电影中的纪实音响
第四章语言与中国早期电影
第一节有声电影到来:语言表演与语言创作
第二节语言应用与电影戏剧化
第三节典型人物的语言特征
第四节国语电影与方言电影
第五节战后电影中的画外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早期有名电影歌曲
科研成果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