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葱茏十年

葱茏十年

  • 字数: 26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 作者: 吴然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904351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90年代军事题材戏剧创作与演出为背景,讲述作为亲历者,以个人独特视角,通过纪实描述、史论结合等多种方式与手段,展现了当时创作与演出的情景,同时描写了活跃在当时剧坛的军队戏剧艺术家,包括郑振环、姚远、孟冰、蒋晓勤、唐栋、王树增、王俭、庞泽云、王海鸰、宫晓东等人的形象。文章以作者多年的日记和工作笔记为依托,记述翔实,真切可信,全书具有可读性、文献性、学术性等多重价值。全文运用非虚构文学的写法,内容很真实,情感很温暖。
作者简介
吴然,祖籍安徽庐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军事院校教授文艺理论及写作近十年。曾长期在军内外文化机关从事文艺政策制定、行业管理工作,并在军内外数个文艺机构担负管理职务。出版学术专著、文艺论集、长篇译著、长篇小说十多部,多次获军内外奖项。出品、策划电视剧和舞台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旧京绝唱》等多部。
目录
摘要
     简单的寒暄中,陆文虎介绍了开会的目的,以及如何知道我在西安政治学院的过程,又说到文艺局现在空编三四人,局长和副局长缺位,他作为分管文学工作的干事,暂时负责全面工作,然后他突然提出,想调我到文艺局工作,并马上让我表态。 “是吗?”我有些发懵。 陆文虎确定地点点头。 意外的到来常常令人措手不及。无论惊喜、诧异、不解,或者兴奋、烦恼、困惑,统统源自毫无准备。此刻,窗外的阳光斑斑驳驳地洒在客房茶几上,看得见,摸不着,确有似无一般,令我在瞬间的恍惚中想到上一年发生的事情。 八一电影制片厂试图加强电影艺术理论研究力量,打算调我去厂研究室担任研究员。这对我来说不啻一件天大好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看着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长大的——在空旷的操场上,随便捡一块砖头,提前放到操场空地的某个地方,算是占了座位,然后就等着激昂的军乐响起,看着闪耀的八一军徽,便热血沸腾。有了这样的经历,自然对那里也就充满仰慕之感。再说,做研究员可以专心写作,不必像教员那样把教学与科研的精力分成两部分,更何况北京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我的“专业”发展,谁能说不愿意呢? 但是,接到八一厂商调函后,我很快遭到了学院的拒绝。 清瘦干练、头发花白的少将院长亲自与我谈话,亲切与和蔼的口吻中带着决绝与果断:“小吴哇,我们这里需要你。你更适合这里的工作。” 院长反复说,我们和八一厂同为总政直属单位,在哪里干都是一样的。我当然知道是不一样的,视角不同,视物必有区别,院长显然与我的视角不同。他想的是如何留住“人才”,我想的是如何发展自身。“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的戏词说了几百年,从来如此。对一个企望以专业立身的青年学子来说,业务方向、发展空间与个人志趣、周边环境密不可分。只是我更懂得服从的意味。 十四年后,在总政宣布我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命令的仪式上,我感慨万分。莘莘学子的人生规划与浪涛中的命运漂泊常常有很大差距。当年的我,不过就是想做一名研究员,竟未能遂愿,如今毫无准备,却做了厂领导。此为后话。 “你有什么想法?” 陆文虎的问话把我从恍惚的闪回记忆中“拽”了同来。 我能胜任吗?我知道,一位与我同期而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分配到总政文艺局担任干事,由于适应不了机关工作而调往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我若从学院调到机关,必将从“专业”改为“行政”,而所有的工作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但这里毕竟是“文艺局”——我第一次听说总政机关设有文艺局时,甚至觉得惊奇,怎么会如此专业?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北京。 在得到我确切答复后,陆文虎告诉我,总政机关调人,作为总政直属单位的西安政治学院不会有异议,直接调动即可,不过报批需要流程,但时间不会很久。 既然达成默契,陆文虎就希望我很快进入状态,转换角色,便如若布置任务一般,让我近日去中国剧院观看由总政歌舞团创作的纪念八一建军节文艺晚会,并写点评论文字。 我那时见识少,鲜有机会观看舞台演出。没有比较哪里知道标准何以设置?1990年的中国剧院气度非常恢宏,我的这种强烈感受显然是把自己成长过程中见过的各式单位礼堂或者附带舞台的大食堂当成了重要参照系。加之紧邻西侧的西三环路尚未拓宽以及加装隔离栏,看上去不过就是一条没有红绿灯的普通马路,在周边简陋寻常环境的衬托下,剧院建筑本身格外醒目。剧院前厅的富丽堂皇可以在瞬间冲击人的视觉,而呈现坡度的观众席更是让我大开眼界。而真正让我折服的是舞台上的绚丽多姿——记忆中,除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电影舞台艺术片,我从未在剧场见识过这样的演出。 第一次在舞台上见到主持人,之前只知道演出当中会出现报幕员——通常的报幕词是“请听笛子独奏”之类。虽说中央电视台自1984年创立春节晚会而有了主持人的概念,但在剧院的舞台上由主持人把“下一个节目是什么”拓展为与整台演出相关的说辞,还是感到了不同凡响。 那天的演出,女子舞蹈的优美飘逸,男子群舞的阳刚洒脱,歌者的实力阵容,舞台效果的美轮美奂,令我目不暇接。与以往我所熟悉的军旅文学创作内容及风格相比,当满台的军装衍化为漂亮与贴身的演出服,舞与歌传递的精神及其交互布排彰显着浓烈“国防绿”色彩的时候,我在全新的陌生中受到震撼。 从欣赏的角度说,我第一次强烈意识到,剧场或舞台演出所独具的现场感、冲击力、互动效应是其他艺术门类没有的。我忽然萌生念想,文学评论的思维视角要转换为舞台艺术的观照方法并不简单或容易,最重要的原因是,作为文学载体的文字,最初提供的只是信息,这给欣赏者创造了领悟的巨大空间——情节、故事、理念,乃至延伸出的无穷尽的意蕴。而且,文学作品可以让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去欣赏,既可连续不断,又可反复中断,高度个性化且自我闭环。 P10-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