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曾子故事

曾子故事

  • 字数: 26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作者: 张承文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13825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曾子故事》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曾子与儒家文化的结晶。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尊重历史事实,全面系统收集整理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有名弟子曾子的故事,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方式,力求语言通俗生动,包括曾子的孝道、修身、齐家、政治等方面的故事,深挖故事的思想内涵与现代价值,并对故事背景及与之相关的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进行了引申介绍,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故事中去。由于曾子身上具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勇毅担当、知行合一等优良品德,堪称中华美德的化身,所以,《曾子故事》称得上是一本关于曾子、儒家、传统美德的小百科。
目录
一 孝道篇
一、曾子论孝
二、保护自然
三、守身尽孝
四、耘瓜受杖
五、躬耕孝亲
六、薄禄孝亲
七、及时行孝
八、辞绝吴起
九、薄葬父母
十、宿不离亲
十一、五道养亲
十二、叱不及犬
十三、曾子养志
十四、首重谏亲
十五、孝事后母
十六、曾子休妻
十七、为父保身
十八、执丧断浆
十九、慎终追远
二十、继志为孝
二十一、不食羊枣
二十二、思母吐鱼
二十三、曾母投杼
二十四、不过胜母里
二十五、枯井涌泉
二十六、啮指痛心
二十七、情感万里

二 修身篇
一、立志弘毅
二、以孝修身
三、勤学好问以修身
四、以礼修身
五、以友修身
六、改过迁善
七、全面发展
八、三省吾身
九、谨慎以修身
十、慎独以修身
十一、知行合一
十二、曾子避席

三 德行篇
一、曾子的仁义故事
二、曾子的忠信故事
三、孔子授礼曾子
四、曾子吊丧
五、礼求简约
六、曾子重廉耻的故事
七、曾子的勇毅故事
八、曾子的谦虚故事

四 齐家篇
一、曾子的身世
二、先祖大禹的故事
三、鄫国春秋
四、曾姓由来
五、曾点的故事
六、曾子的家乡南武城
七、曾子严教子孙
八、曾子临终教子
九、曾子后裔及家风
十、耕读家风

五 政治篇
一、授受《孝经》
二、授受《王言》
三、曾子设教讲学的故事
四、曾子弟子子思的故事
五、曾子弟子乐正子春的故事
六、曾子其他弟子的故事
七、曾子子孙的故事
八、《大学》的前世今生
九、曾子著《大学》
十、曾子以《大学》“三纲领”寄托政治理想
十一、《大学》的“内圣”思想
十二、《大学》的“外王”思想
十三、《大学》之道修身为本
十四、《大学》的“絜矩之道”
十五、《大学》的民本思想
十六、《大学》主张“先慎乎德”
十七、曾子的用人之道
十八、不负嘱托教子思
十九、反对有若尊孔子
二十、曾子与弟子编著《论语》
二十一、弟子齐心著《曾子》
二十二、《曾子》思想重放光芒
二十三、曾子问狱
二十四、曾子铁肩担道义
二十五、曾子与晏子的故事
二十六、曾子教导弟子如何从政
二十七、曾子的封赠故事
后记
摘要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五千年一以贯之,孝是中国人的优选特质,中华孝道博大精深。“百善孝为先”,在古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中,孝居首位。“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讲忠孝、重文化是保持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 关于孝道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陛,《吕氏春秋·孝行览》有精到的总结: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植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而不简慢于轻疏,则是笃谨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此天子之孝也。 这段话是说,凡是统治天下,治理国家,必先致力于根本,而把非根本的东西放在后边。所谓根本,不是说的耕耘种植,而是致力于人事。致力于人事,不是让人民贫困而是让人民富足,不是让人口稀少而是让人口众多,这才是致力于根本。致力于根本,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君主做到孝,那么名声就卓著荣耀,下面的人就服从,天下的人就赞誉;臣子做到孝,那么事奉君主就忠诚,居官就清廉,面临灾难就能献身;士人百姓做到孝,那么耕耘就用力,攻必克,守必固,不疲困,不败逃。孝道,是三皇五帝的根本,是各种事情的纲纪。掌握了一种原则就会把事做好,消除坏事,天下都会顺从,大概只有孝道吧!所以评论人一定先根据他对亲人的态度,然后推及他对一般人的态度;一定先依据他对关系重要之人的态度,然后再推及他对关系轻微之人的态度。假如有这样一个人,对跟他关系亲近重要的人行孝道,而对跟他关系轻微疏远的人也不怠慢,那么这就是谨慎笃厚于孝道了。这就是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啊!所以,热爱自己的亲人,不敢厌恶别人,尊敬自己的亲人,不敢怠慢别人。把热爱和尊敬全都用在侍奉亲人上,把光明施加在百姓身上,推广到普天下。这些就是天子的孝道啊! 紧接着,《吕氏春秋·慎大》记载一则故事: 周武王战胜商纣王,得到两个俘虏。周武王问:“你们国家有妖怪吗?”一个俘虏回答说:“我国有妖怪,白天看到星星而天下起了血雨,这是我国的妖怪。”另一俘虏回答说:“这是妖怪,尽管这样,并不是大的妖怪。我国的妖怪,非常大的是儿子不听父亲的话,弟弟不听哥哥的话,国君的命令不能推行,这才是大妖怪啊。”武王离开坐席,向这个俘虏拜了两次,这不是敬重俘虏,而是敬重他的话。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在古代,孝、悌、忠是立国之本。而臣对君的忠又离不开孝,因为“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孝最基本的意义是对待父母要“爱、敬、忠、顺”,又引申为对祖先的感念。古人认为孝是“元德”,即道德的根源,《孝经·开宗明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是社会教化的源泉。古人认为对国家、社会、群体的“忠”要通过孝来培养,所谓“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忠臣一定是出自孝子,曾子也说“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可以断定一个人会是忠臣,那是说的孝子。这里对君主的忠诚也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同样,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也要从孝来培养。孝亲敬老在当代仍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一个人最早的善念起源于对父母的爱,孝是人道德意识的源头,孝道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根基所在。而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曾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孝道思想也称得上中华文化的根基。正像中国人民大学肖群忠教授说的:“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根本与命脉。”中国人从古至今最重“忠孝”。 儒家思想最重孝道,理论根基在于孝道。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治理天下所遵循的根本道理,只不过就是孝敬父母、敬重兄长罢了。而孔子思想又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承尧舜之道,取法于周文王、周武王。而周文王、周武王是最讲孝道仁爱的。“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仁”是以孝悌为基础的。《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难道不是践行仁德的根本吗? 儒家的“仁义”来自“孝悌”。孟子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章句上》)仁的实质就是孝敬父母,义的实质就是顺从兄长。这可以理解为,从孝敬父母推衍开来就是仁,从敬重兄长推衍开来就是义。 一个人优选接触的是父母,跟父母最亲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