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知道做到 学以致用版

知道做到 学以致用版

  • 字数: 8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 作者: (美)肯·布兰佳,(美)保罗·梅耶,(美)迪克·卢赫
  • 出版日期: 2015-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544176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92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推荐理由一:《知道做到》强调以企业目标为导向的学习,从“能够做到”的结果出发,强调好的学习习惯对执行的重要性。文章用字非常浅显易懂,案例生动普遍,阅读轻松,很有示范和启发效用。 推荐理由二:肯·布兰佳的商业及个人管理理念正影响着全球几千家知名企业和组织中的数千万人,他们来自:IBM、惠普、康柏、爱立信、诺基亚、埃克森石油、默克、通用汽车、本田、雪佛龙、辉瑞、诺华、毕博、强生、安利、肯德基、达美乐、百事可乐、假日酒店、希尔顿酒店、康奈尔大学、乔治敦大学 推荐理由三:58同城副总裁段东,李嘉诚旗下TOM传媒总裁李践,通用磨坊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陆志勇,蒙牛集团冰激凌事业部总经理张荣,中国惠普公司前助理总裁及首席知识官高建华,加拿大互动成功集团总裁艾莫诚意推荐。
内容简介
为什么“知道”很容易“做到”却很难?多年来,肯·布兰佳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了该怎么做,比如通过阅读或参加培训得到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却始终无法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很多时候,人们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获取知识,但这些知识根本不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停留太久。而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组织来说,始终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知道做到》将会教你如何通过“学得少而精,而非多而浅”的方式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读过本书你会发现,只要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大脑过滤系统,你就可以将知识量轻松扩大数倍。你还将学会如何用绿灯思维引爆创造力和应变力,并通过间隔性重复更好地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通过阅读本书,你将找到有效解决“为什么知道的事情却做不到”的难题。
作者简介
肯·布兰佳(Ken Blanchard),康奈尔大学博士,知名作家,享誉全球的管理学大师、演说家和商业咨询顾问。肯与斯宾塞·约翰逊合著的《一分钟经理人》在全美畅销了22年。《一分钟经理人》以及他的其它60余本著作,销量突破2100万册。 2005年,作为目前知名的25名畅销书作家之一,肯入选亚马逊“名人堂”,被美国国家演说家协会授予优选行业奖项“很好同侪奖”(CPAE,Council of Peers Award of Excellence)。同时,肯还在圣地亚哥大学教授行政领导力的硕士课程。
目录
前言 为什么解决工作中的“知行差距”尤为关键?
01为什么做不到?
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例如他们从书本、录音、录像、研讨班上学到的东西,与他们的实际做法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1章 巨大的鸿沟
第2章 缺失的一环
第3章 重复、重复、重复!
知行合一·践行笔记
02知识层面的转变
每个人的大脑总是在不断地处理一件或两件事,要么是学习新的东西,要么是遗忘。一旦人们在工作中真正懂得了“少而精”的道理和间隔性重复的重要性,他们就会变得非常有创造力。
第4章 鸿沟1:信息过载
第5章 少即是多
知行合一·践行笔记
03态度层面的转变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在用焦虑、消极、犹豫不决、先入为主或者是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我们本来可以100%地听到自己身边的人在说些什么,结果最终只有10%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第6章 鸿沟2:消极过滤
第7章 积极聆听
第8章 绿灯思维
知行合一·践行笔记
04行为层面的转变
要想改变某个行为,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你需要指导、支持和问责。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时,你便可以制订一份出色的跟进计划,而这正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最关键所在。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种独特的能力,他们能够像激光一样将自己的能量集中于一点,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焦点的集中。
第9章 鸿沟3:缺少跟进
第10章 积极协助他人的成功
第11章 更多指导、支持和问责
知行合一·践行笔记
尾声 让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
致谢 让我们能够“学以致用”的智囊团成员
共读书单
关于作者
摘要
     有一位成功的作家,写了一些简单的真理。他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和其他人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管理和激励身边的人。 所有读过他的书的人都喜欢他的故事和他所传达的信息。他的书大受欢迎,卖了成千上万本。但有个问题却一直在困扰着他。 每当有人告诉他“我读过你所有的书,真的非常喜欢它们”时,这个问题便开始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多年来,这位作家的学习经历让他懂得,真正的学习一定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事实上,在他看来,学习本身就是一段从“知道”到“做到”的旅程。所以每当听到有人表扬他的作品,并大谈自己最喜欢的某个理念时,他通常会问:“这些知识和理念到底对你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大多数人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于是,他们最终常常会转而谈论另外一个理念,或是作家创作的其他书,以此来转换话题。 这种类型的沟通最终让作家得出结论,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例如他们从书本、录音、录像、研讨班上学到的东西,与他们的实际做法(他们如何应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作家意识到,时至今日,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大量知识,这就让这种鸿沟变得尤为巨大了。他发现,人们往往会用大量的时间去获取新信息,而不是想办法将自己新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在他的研讨班上,作家想尽办法让人们变成真正的学习者,能够将作家教会他们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读研究生时,作家曾经从一位多年研究“学习问题”的教授那里学会了三件事,在他的研讨班里,作家督促所有人学会这三件事。 第一件是坚持记笔记。除非一个人能够拥有一对照相机般的耳朵(这种人只占人口总数的0.0001%),否则他根本不可能仅靠听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事实上,研讨班结束30小时之后,那些仅靠听来学习的人就只能记得不到50%的内容。24小时之后,他们会再忘记25%。而1个月之后,他们所能记得的新知识就不到5%了。 每次受邀在公司的年度会议上发表演讲时,作家都会强调这一点。他总是问大家:“去年是谁为你们做的演讲?”这时大家就会大挠头皮。 “那位演说家都说了什么呢?”接着他又会问,这时听众就会绞尽脑汁去回忆,可他们真的记不起自己到底听过了什么。所以作家总是强调前来参加研讨班的学员一定要记笔记。 作家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督促学员们在24小时之内重读笔记,总结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恍然大悟)的东西,或者是一些重要的理念。他建议他们将之清楚、整洁地写在一个笔记本上,或者把它们储存在计算机里。为什么一定要清楚、整洁地记录呢?因为他发现,在参加完研讨班之后,大多数做了笔记的学员都会立刻把笔记归档,而不是复习。过了一段时间,当有人问:“你去参加的那个研讨班上到底说了些什么啊?”这时他们就会打开自己的文件,左看右看,有时甚至认不清自己的笔迹了。这样的笔记毫无意义。 第三,作家督促学员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别人。他建议,在结束培训回到家里一个星期之内,他们优选能预定一间会议室,邀请自己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伙伴来待上半天时间,和他们分享自己从研讨班上学到的那些让自己“啊哈”一声的东西。作家知道,要想开始应用新知识,优选的途径之一就是把它传授给别人。 但只有很少的学员能够真正听从这些建议。只要一回到办公室,他们似乎就重新忙碌起来。这就凸显了一个问题:让人们应用自己刚学到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P7-1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