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时代文学与中国故事

新时代文学与中国故事

  • 字数: 25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 作者: 李云雷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268632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批评文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并以这一新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文学界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新时代文学”,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中心,对当代文学的传统和理论命题做出梳理和阐释;第二辑“中国故事”,对“中国故事”等命题做出理论思考,并对小说、诗歌、非虚构等不同文体与时代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第三辑“细读”,对徐怀中、邱华栋、张平、刘庆邦、石一枫等人的作品做出了新的解读,努力发掘出其新质及其艺术上的探索;第四辑“经典重读”,重新阐释柳青、贺敬之、杨沫、周克芹、陈映真等人的作品,重建了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传统。
作者简介
李云雷,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小说选刊》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著有评论集《如何讲述新中国的故事》、《重申“新文学”的理想》等,小说集《父亲与果园》、《再见,牛魔王》等。曾获2008年“年度青年批评家奖”、“十月文学奖”、《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冯牧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等。
目录
第一辑新时代文学
新时代文学,“新”在哪里?
新时代诗歌要有新气象
新时代文学:讲述新的“中国故事”
新时代文学:如何重建与读者的关系
现实主义:新视野与新时代
“新文学的终结”及相关问题
“人民文学”的传统在当代——时代记忆文丛总序
70后作家在当代文学的位置——70后“走向经典”丛书序
历史新视野中的两个“讲话”
主题性创作如何走向高峰
何为精品,精品何为
“双创原则”与文学经典
第二辑中国故事
何谓“中国故事”
如何创造中华民族新史诗
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
文学的力量在哪里
长篇小说:我们创造世界的形式
长篇小说与我们的时代生活
以诗歌为“方法”,勘探世界与人心
在“我”与世界之间——非虚构的叙事伦理与理论问题
如何开拓乡村叙述的新空间?——以世界视野考察当代中国文学
第三辑细读
少与多、小与大、简与繁、虚与实——徐怀中小说的艺术辩证法
新启蒙视野下对国民性的反思——读张平的《重新生活》
“归来依然是少年”——刘庆邦《绿色的冬天》导语
“中国故事”及其美学——王祥夫《驶向北斗东路》序
走向“人民与美”的作家――读李修文散文集《山河袈裟》
在新的时代如何讲述抗战故事——读范稳的《重庆之眼》
一个人的“革命史诗”——读李亚的《花好月圆》
时代新人、中国故事与现实主义的新探索——重读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
谍战小说的创新:小人物、信仰与先锋性——读海飞的《醒来》
时代转折中的“英雄”,及其中国故事——读葛亮小说《英雄》
全景式表现武汉抗疫的“在场书写”——读刘诗伟、蔡家园的《生命之证》
第四辑经典重读
柳青精神: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几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回延安》的诞生与影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周克芹与当代中国文学的“转折”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从《平凡的世界》谈起
陈映真是一面精神旗帜
金庸小说何以成为经典?
为什么《红楼梦》离我们近?
抗战与民族意识的艰难觉醒——重读萧红的《生死场》
现代中国的经验如何生成美学?——重读沈从文的《边城》
重返历史的态度与方法——洪子诚《材料与注释》的启示
附录
历史与当代经验中的个人——李云雷访谈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