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寸河山一寸血 长城以北

一寸河山一寸血 长城以北

  • 字数: 33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关河五十州
  • 出版日期: 2015-11-01
  • 商品条码: 978721306756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全景式展现中国正面抗日全史。 ★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热血,全史更精彩。 ★百万读者期待五年,《一寸河山一寸血》完整无删节版本全新面市。开放解说,完整史料。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 ★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那一批抗战人物,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 "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全景式展现中国正面抗日战场的历史。 全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陷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作品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那一批抗战人物,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 本书为第1册,主要讲述了1928年到1933年,发生在东北的历史。
目录
第一章 老张的奋斗史
人在江湖漂
剿匪故事
二人转
第二章 寸土不让
私章和手黑
日本公使的悲喜剧
关东军
后的告别
死亡专列
扔炸弹的超人
打黑是假
第三章 小六子
第一个贵人
东北“小诸葛”
谜底
第二个贵人
一夜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组织部是干什么吃的
姜还是老的辣
第四章 鸟尽弓藏
迷网游不能不上学
谁给谁张罗
杀机毕现
拿铁路做文章
血溅老虎厅
第五章 大败局
柿子要拣软的捏
骑虎难下
传说中的怪侠
致命一击
气数已尽
第六章 不眠之夜
从陆士到陆大
怪人有怪才
用竹刀就够了
张学良的秘密
不可思议的战争
第七章 东北纯爷们儿
张麻子
谁忽悠谁
伪军
麻辣大餐
第八章 英雄的诞生
不能为降将军
没有谁能欺负土匪
打仗不是过家家
时空错位
捷克式机枪
以退为进
马大帅的饺子
英雄出世
此消彼长
退有退的奇迹
以牙还牙
第九章 再战江湖
历史的迷雾
亡羊补牢
中国版越狱
游击天下
躲猫猫
第十章 大泽起龙蛇
炒作出来的事件
扬眉剑出鞘
首席战将
洪洞县里无好人
神行太保
陆战队真相
载酒行
第十一章 决战上海滩
凭什么听你的
半江瑟瑟半江红
陆军长老
黄埔老师
强渡蕴藻浜
金蝉脱壳
孤独
第十二章 另一片战场
好的外交官
世纪对决
变态的民情
第十三章 纵横大师
萧大哥
聚义厅
跑项目
以晋制奉
以宋制晋
走后门
强中更有强中手
第十四章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晋东大练兵
祸从口出
十字路口
打虎将
月黑风高夜
第十五章 华北危局
失街亭
坦克定乾坤
双头领导
谁拯危局
后记 写历史读物要尊重历史事实
摘要
     第一章 老张的奋斗史 一切都得从那个被旗人称为龙兴之地的“满洲”(东北)说起。 日俄之战后,日本从俄国手里拿到了“南满铁路”和旅大(旅顺、大连)的租借权。这就是所谓“满洲权益”的由来。 刚开始,日本人脑子还算清醒。一手策划了甲午战争的伊藤博文就说过这样的话,“满洲”不是日本领土,“满洲”是清朝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伊藤并没好心到要做清朝的发言人。只是当时稍有见识的东瀛政治家都知道,日本要想独吞东北尚无把握。 但是日本已经取得的“满洲权益”必须有人维护。换言之,他们需要在中国找一个自己的利益代理人。 于是,列出了海选名单。其中有一个候选人的名字叫作张作霖。 介绍一下老张的身世。 老张是当土匪(东北叫胡子)打家劫舍起家的,即使在民国那些大小军阀中,这出身也实在有些说不出口。比起他的老对手直系老大吴佩孚,那就更相形见绌了,人家那是秀才水平,《春秋》读得如数家珍,抗战后的诗词更有点岳武穆的意蕴,一句“叹江山如故”就不是寻常丘八大老粗能吟得出来的。 张作霖和吴佩孚,一个土匪出身,一个秀才出身,这两人相遇,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 好在英雄不问出处。那年头,混不出来的叫土匪,混得出来的叫老总。 张作霖的祖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山东,一种说是河北,反正不管是哪里,有一个事实很清楚:从他爷爷辈起,就是闯关东的,到了他这一代,仍然在闯关东。 那几代人的命运,在李幼斌版的《闯关东》中可以窥见一鳞半爪。 其实一开始,关东并不需要“闯”。它是主动招生的。 清军入关后,东北地多人少,一片荒芜。清政府为了吸引汉族人去开荒,什么优惠政策都用上了。 当时有明文规定,你只要到了东北,就可以把自己当成是在外地开会住宾馆,什么也不用带,连毛巾牙刷都不要。政府会无偿供给你粮食、土地和耕牛,条件是必须加入当地户口,在东北落地生根。 要知道,这种政策就是到了现代也属于优惠得没边了。 既不要文凭,也不要资历,转眼间,房子、票子、车子就都有了,这种好事,到哪里去找? 可愣是没什么人去。 估计跟宣传不够有点关系,因为那会儿交通不发达,不太可能专门组一个考察团,开着车把大家先送到东北去看看,亲眼见识一下当地的美丽富饶。 至于拍风光宣传片,就是有资金设备,也不一定有那意识。 加上中国农民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轻易都不肯抛乡别土,离开祖辈生息之地。这就造成了政策很优惠,但群众并不踊跃的奇怪局面。 为了完成招生指标,有关方面对勤奋工作于招生第一线的同志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政策,规定谁能招募到农民来东北的,连科举都不用考就可以给个官做做。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到了康熙年间,经过十多年的推广,这条好政策逐渐为大家所熟知,往东北去的农民越来越多。 这回轮到政府着急了,因为满族人是从东北发家的,这里是他们的龙脉。人少了固然种不成粮食,但太多了,扰了地方清静,这“脉”还能不能延续得下去就成了问题。 于是清廷赶紧废止招民开垦的政策,并严禁汉人迁入关外,来了个前后两重天。 但是到了嘉庆初年,老天不给面子,这里闹旱灾,那里发大水,连白莲教也跟着凑热闹,结果河北、山东等地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大批难民重新开始流向关东,政府也无法禁止,这就是一直延续到近代的“闯关东”。 事实证明,在闯关东方面,老张是有着光荣传统和坚强意志的。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