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父母和婴幼儿的早期依恋关系

父母和婴幼儿的早期依恋关系

  • 字数: 13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作者: (美)T.贝里·布雷泽尔顿(T.Berry Brazelton),(美)伯特兰·G.格拉默(Bertrand G.Cramer)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1842222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作者布雷泽尔顿博士是美国有名的儿科专家,他带领编制的《布雷泽尔顿新生儿行为评估量表》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中都有使用。而本书另一位作者是日内瓦大学儿童精神病学教授、执业精神分析师格拉默博士。这两位作者结合他们一生的研究及实践共同撰写了这本关于父母和婴幼儿早期依恋关系的权威著作。
内容简介
世界有名的儿科医生布雷泽尔顿博士和精神分析学家、婴儿精神病学的先驱格拉默博士,结合他们一生的研究和实践,共同撰写了这本关于父母和婴幼儿早期依恋关系的权威著作。很多与父母工作的人—儿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工作者—都对此书赞不绝口,这本书将成为所有关爱孩子的父母的宝贵资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T.贝里·布雷泽尔顿(T. Berry Brazelton) 博士 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童发展科的创办人,哈佛医学院儿科荣誉退休教授,现任布朗大学儿科与人类发展学教授,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和国家临床婴儿计划中心主席。他带领编制的《布雷泽尔顿新生儿行为评估量表》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中都有使用。 伯特兰·G.格拉默(Bertrand G. Cramer) 博士 瑞士日内瓦大学儿童精神病学教授,执业精神分析师,婴儿精神病学先驱,世界婴儿精神病学和相关学科协会副主席,毕业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曾在美国和欧洲等地接受专业培训。1982—1983年间曾是哈佛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 译者简介 牛君丽 本科专业为英语教学,在女儿出生前后旅居美国,非常关注中美幼儿教育及创新教育。回国后参加了中科院心理所主办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并与加拿大幼儿教育专家合作,在北京及全国范围内参与幼儿创新教育及项目教学法的推广和交流。现在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怀孕:依恋关系的产生
引言
1.依恋关系的前史
2.依恋关系的开端
3.依恋关系中的准父亲
第二部分新生儿的参与
引言
4.新生儿的外貌及其影响
5.新生儿的反射运动
6.新生儿的5种感官
7.意识状态
8.新生儿评估
9.个体差异
第三部分早期互动观察
引言
10.互动研究:概述
11.情景互动
12.冷面研究
13.早期互动的四个阶段
14.早期互动的基本特征
第四部分臆想互动
引言
15.给婴儿的行为赋予意义
16.“幽灵”再现
17.过去关系模式重现
18.父母的一部分
19.臆想互动的评估
第五部分理解早期关系:婴儿评估的互补方法
引言
20.成长观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21.互动评估
22.莉萨:“人小气大”
23.塞巴斯蒂安:“责备的眼神”
24.彼得:“真是个野人”
25.克拉丽莎:“无论代价如何”
26.鲍勃:“他们把他带走了”
27.安东尼奥:“一只坏眼睛”
28.萨拉:“玛丽娜”
29.玛丽:“停顿”
30.朱利安:“暴君”
31.干预性评估
摘要
     引言 即将到来的宝宝,对于准父母来说,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是他们梦想与憧憬的宝宝,一个是虽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胎儿,数月孕育之后,他的节奏和个性越来越明显,最终降世为人,成为可以抱在手中、看得见、听得到的婴儿。新生儿依恋关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孕前父母对孩子的盼望和想象,以及受孕成胎,胎儿在妈妈腹中发育成长的9个月,那时,他已经是父母世界的一部分。新生儿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将在本书第二部分详细阐述。 为了理解父母和孩子之间“原始的”互动,我们必须简要地回顾一下更早期的关系。无论是生物学的发展进化,还是环境使然,大家普遍认为,有一种力量促使男人和女人渴望生养孩子,这种让人对孩子充满憧憬、想要生养的力量可以被看作依恋关系的史前期。怀孕期间,经过9个月的生理和心理调整,胎儿日渐长成,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依恋关系建立的曙光。男人和女人对为人父母、对生养孩子的盼望以及孕期的经历并非同步,所以,我们将在第3章特别谈到父亲为尚未出世的孩子进行的自我调整。 1 依恋关系的前史 每个女人怀孕,都是她受孕前的全部生命的投射。她与自己父母的相处经历,她所经历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影响,促使她逐渐适应、最终带领她与父母成功分离的力量,都影响着她对新角色的认识和调整。童年和成人阶段尚未满足的需求也可以使人渴望怀孕,成为怀孕生子的诱因。对这些促使人渴望生养孩子的早期经历和诱因进行剖析之后,我们将看到怀孕本身带来的变化,我们来梳理一下母亲这个新身份带给女人在情感与幻想方面的改变。性别认同 促成性别认同的因素很多。大部分人对性别的感受都很混杂,但总有一个核心身份超过这个人的其他性别认同。这个“核心性别身份”(对某种性别的主观归属感)来源于生命之初,受生物发展与所处环境的双重影响。 1.荷尔蒙影响。性染色体决定了胎儿卵巢和睾丸的分化。在胎儿发育的关键期,高水平的循环雄激素决定了男性典型外生殖器的形成。雄激素的显性水平会使基因上的女性胎儿产生男性外生殖器。阴蒂在出生时会增大,看起来像是阴茎。睾丸囊获得发育,婴儿的外形呈现男性化。 John Money和Anke Ehrhardt在1972年指出行为和情绪上的性别分化也许在子宫里受到与此类似的影响。性激素对大脑有直接影响,影响重要神经质的形成,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性激素影响下丘脑,这是大脑与行为调节密切相关的区域。在动物界,无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在高水平产前雄激素下,都会表现出雄性交配等雄性行为特征。然而,就人类而言,激素在外部生殖器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决定行为的可能是生物力量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性别认定。新生儿出生时,根据外部特征,被认定为某一个性别,这个性别认定对以后的性别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Money和Ehrhardt对出生后外部性别特征与基因性别不相符的儿童进行研究,于1972年指出了这一颇具戏剧性的现象。这就是上面提到的,女性胎儿在腹中受到高水平雄性激素影响,长出“雄性”外部生殖器。这些孩子被当作男孩抚养,周围人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她们对自己是“男孩”的认定。Money和Ehrhardt指出,性别认同在儿童2岁之前就确定了。 同样的,一个在基因上是雄性的胎儿在子宫里对雄性激素反应不敏感,生出来会带有阴道等女性外部特征。这样的孩子会被当作女孩抚养。起初是父母把他们看作女孩,随着年龄渐长,他们自己内心也把自己认作女性。只有当青春期到来或不育导致他们寻求医学治疗时,才发现他们的真正性别。他们不仅心里认定自己是女性,行为上也是女性的样式。 这些“自然实践”表明了父母及社会对性别的期望极大地强化了胎儿在子宫内受到的荷尔蒙影响。对这些孩子来讲,决定他们被养育方式的是他们的外部性别特征,而不是他们的基因性别。社会压力、角色认定和父母的期望决定了他们主观上对自己的性别及行为性取向的认定。 P9-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