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和女儿一起长大

和女儿一起长大

  • 字数: 13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池莉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53022005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3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学校老师、知名教育家、明星妈妈、BTV及各大书单真挚力荐!

作家池莉大爱之书,深情讲述与女儿24年共同成长经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世界,父母得用心爱孩子,悉心发现孩子的性格、兴趣和才能,分享他生长的每一个阶段,营造一种亲密、知心、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生活方式。

与《亲爱的安德烈》一起,被50万年轻父母奉为经典成长读物

她们母女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成长,即抵抗了沉重的应试教育,又赢得了大众意义上的成功。通过池莉娓娓讲述,我们看到:爱,本身就是教育。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修行

池莉不仅以母亲写女儿,还写女儿怎样成就母亲。孩子也是大人的老师,大人传授经验教孩子怎样应对复杂的世界,孩子通过他自己的小思维教会大人怎样拥有简单的美好。

成长,请带上这本书

我和女儿一起看蚂蚁搬家,看蚯蚓钻地,看清晨阳光的美景与黄昏落日的瑰丽;我们一起听各种鸟儿的鸣唱,闻各种花朵的芬芳,一起听蜘蛛的故事,种子与苗芽的故事……我给女儿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女儿不用感谢我,我倒是深深感谢她给了我另一种生活。

如果你也有女儿,请读读这本书。










































































































































































































































































































































































































































































































































































































































































































































































































































































































































































































































































































































































































































































































































































































































































































































































































































































































































































































































































































































































































































































































































































































































































































































































































































































































































































































































































































































































































































































































































































































































































































































































































































































































































































































































































































































































































































































































































































































































内容简介
我和女儿一起看蚂蚁搬家,看蚯蚓钻地,看清晨阳光的美景与黄昏落日的瑰丽;我们一起听各种鸟儿的鸣唱,闻各种花朵的芬芳,一起听蜘蛛的故事、种子与苗芽的故事;我们一起养蚕宝宝,一起在窗台上种盆花,一起偷偷观察蝴蝶在我们家的橘子树上产卵,然后每天观察它们化蛹成蝶的过程……我给女儿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女儿不用感谢我,我倒是深深感谢她给了我另一种生活。
作者简介
  池莉,当代作家,现居武汉。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80年代末创作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被誉为中国小说新写实流派发轫之作。其畅销代表作《生活秀》虚构的“鸭颈”小食,衍生出红遍全国乃至海外的“武汉鸭颈”,家喻户晓并形成了庞大的食品产业链,堪称文学深度介入现实生活的成功范例。

池莉历年来获得各类文学奖项八十余种,其作品陆续被法国、英国、西班牙、日本、德国、韩国、泰国、越南等多国购买版权并翻译出版。《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你以为你是谁》《生活秀》《云破处》等多部小说不断被改编为影视、话剧、舞台剧等各类艺术形式。

小说之外,池莉的散文及诗歌也极具个人特色,因言之有物亦有趣而广受读者追捧。其散文以历经世事的通达和智慧,洞察众生百态,妙品人间滋味,单篇阅读量过千万,屡屡引发热议,是各年龄段读者的精神飨宴。





































































































































































































































































































































































































































































































































































































































































































































































































目录
1.你从哪里来我的孩子
2.来自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3.当爱情进入凡尘
4.艰难出世与人间奇迹
5.好梦凭借好书
6.被教育吓坏了
7.孩子的强大超出想象
8.母亲溺爱是必须的
9.恶战中国学校
10.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11.世上处处行路难
12.英格兰玫瑰有坚硬的刺
13.英式高考
14.成为大学生,成为硕士,成为人
15.致我从未离家出走的女孩
摘要
     你从哪里来我的孩子 “妈妈,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这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孩子都会问的一个问题。 我小时候,我们家大人的回答是:“你是捡来的。”据说大街上有个女疯子,喜欢到处翻垃圾,有一次从某垃圾堆翻出了“我”,就把“我”抱到了“我”家大门口。 岁月匆匆,一转眼,就轮到我要回答我自己孩子了。小女亦池三岁,一上幼儿园,问题就来了:“妈妈,我们班小朋友的妈妈说,她是从她妈妈胳肢窝生出来的,还有小朋友妈妈说他是从脚丫子生出来的,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我坦然回答:“从妈妈肚子里。” 这一刻我简直非常庆幸我那惨痛的剖腹产,庆幸我可以巧妙地偷换概念,庆幸自己不用尴尬和说谎。最多不就是向孩子袒露一下腹部的手术疤痕么?果然亦池追问:“可以让我看看吗?” 当然可以。我大方地掀开衣襟,让小女验明她的所来之处。小女郑重凝视忽然露出小大人神态,说:“痛!” 这可是我不想要的效果!我可不希望让我女儿三岁就留下对生育的恐惧印象。我还是只得说谎,我假装很真实地嘻哈一笑:“不痛不痛,就跟拉链一样,轻轻拉开,把你取出来就行了。” “真的?” 就这样一双清澈见底、天真无邪的眼睛,对你进行着追问。我顿住了,我不敢继续说谎。可又该怎么说呢?生育是如此复杂的成年人的事情,对孩子怎么说得清楚? 这时候,一只黑红相间的大蝴蝶飞进我家窗口,恋恋盘旋于我的一盆金橘。“蝴蝶!”亦池惊叫。我几乎也同时惊叫。我们都惊喜万分,立刻去看蝴蝶。不远处又传来一阵狗吠,亦池又立刻竖起小耳朵,还跟着叫:“汪汪,汪汪!” 忽然间,主题自然变换了。倒是把我愣在了那里——我把孩子的疑问当作千斤重担,却正是孩子四两拨千斤。原来——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小孩子没有想那么多。他们只是对自己的存在有好奇感,童话般的好奇,游戏般的好奇,清浅的好奇,且随时可能被更感兴趣的东西所转移或冲淡。三岁小儿有他们自己无比丰富又洁净单纯的小世界,即使成年人板着脸告诉他们生育的真实情况,他们也未见得会怎么样——就像老人告诉年轻人要“珍惜青春”一样,某些年轻人还是不懂珍惜。人是经验动物,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别人再传经送宝都没有用;人又是生理动物,当某个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别人再传经送宝也都没有用——我获得了一点顿悟,放下了。 然后,我蓄积着科学家的勇气,时刻准备着,将来一定客观而坦率地回答孩子发育以后的再次提问。然而,没有出现这个将来。没有什么一本正经的讨论。一把劲儿攒了二十多年,孩子却再也没有问过“我从哪里来”。 不用说,显然她自己什么都知道了。我才又一次悟到:人是经验动物,是生理动物,同时更是社会动物。逐渐长大的孩子,有她逐渐扩大的社会交往,她会逐渐获得各个年龄段的知识。让我最尴尬的是:我居然一直守株待兔想要硬塞给孩子某些难以启齿的生理知识。 孩子成年以后,尤其当她过了二十岁,开始交往异性朋友,开始谈婚论嫁,开始想象自己生儿育女,“我从哪里来?”这个三岁的疑问,重新冒了出来。这个时候的孩子,也许不再冒失提问,也许假装不感兴趣,也许怕父母难为情而特别回避这个问题。但我知道,她的确在问,也的确想要答案。这是我亲手带大的孩子,我们时时刻刻朝夕相处亲密无间,我对孩子举止神态的点点滴滴都悉知悉见,我知道她在无声发问。这是与生育生理无关的发问。这次发问直指情感。这才是“我从哪里来”的问题实质:父母为什么要她?她是父母意外的产物还是相爱的结晶?人生盛宴,她是被隆重邀请的贵宾?还是不速之客? 事实上,无论是怎样怀孕的,天下父母心,都同样地爱孩子。有趣的是恐怕天下孩子,一辈子终究想知道这个答案,比如我自己。因此,将心比心,我愿意,趁现在,我还没有老糊涂,给孩子一个坦诚的答案。孩子的故事,就从序幕开始。尽管在孩子面前坦白自己年轻时候傻乎乎的婚恋,有许多的尴尬,也会重新触痛一些掩埋在岁月深处的创伤,但是,想要告诉孩子她的真实来历,我想我必须勇敢一次。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