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钱文忠说佛 开解人生困惑的觉悟指南

钱文忠说佛 开解人生困惑的觉悟指南

  • 字数: 2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线装书局
  • 作者: 钱文忠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20467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新作。60堂课,堂堂精彩,参国学,字字珠玑。●还原佛陀从尘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那些古代名人名字里的秘密;汉语里那些佛语、佛经词汇;种族制度不是印度的血统论制度?佛教为什么产生于印度;佛陀出生的祥瑞该如何考古解释;“出家”一词出自哪里?●从史学到佛学,还原佛陀神秘的一生。●追溯佛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轨迹,剖析佛教文化丰富的历史内涵,讲述佛陀精彩的历史轨迹。讲得是故事,是历史;说的是人生,是智慧。●佛学在中国流传地域范围至广,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至深。包容、不排他、不消极、不逃避,堪称国人入世指南。●智慧、清净、圆满、庄严、真诚、大爱、平等、慈悲,超地域凝聚人性,超界别抚慰身心。●捡拾佛和佛教文化的闪耀内蕴,复写绚丽的历史轨迹。●今世,你从何处来?来世,你往何处去?
内容简介
钱文忠将散落在巴利文佛经、梵文佛经、汉译佛经原典的佛陀人生记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完整总结。从佛陀出生、成长、婚姻、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寂灭,系统梳理和全景展现了他传奇的一生;从历史、文化、传记、经典四大维度,真实还原了佛陀和佛学的精华。本书以通俗口语和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一个伟大、慈悲,而又真实、智慧的佛陀。通过本书,你能看到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的威仪、日常生活、求道之心和智慧的心性,以及一举一动间,散发着的灵性光芒。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后留学德国汉堡大学。近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等节目,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著作有《瓦釜集》《钱文忠解读〈百家姓〉》《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等。
目录

1文化的交融:来得好
2原来如此,这些话的出处在这里
3那些古代名人名字里的秘密
4古印度的主流思想
5如何看待种姓制度
6对外道的批判
7诞生自“轴心时代”
8从印度经典里寻找历史的足迹
9稀缺的个人档案
10身份证信息(上):姓名和籍贯
11身份证信息(下):出生和民族
12以平息人间苦难之名出世
13当母亲做了白象梦
14作为觉悟者来到世上
15仙人的预言
16养尊处优,却与众不同
17无争无抢的自然品性
18少年之身却心如老树
19无欲无求
20以提高择偶标准来拒绝婚姻
21直面:当爱情来临时
22有过世俗生活,也许会获得更高的智慧
23比武招亲
24面对亲情的羁绊,如何选择
25“在家”还是“出家”
26追求:精进无为,护念众生
27爱欲:诱惑和考验
28有相会的欢喜,就有别离的痛苦
29从苦海里解救众生
30断发割须,舍弃了一切物欲
31寻找自己的道路
32最初的守护者
33远离贪欲,除却烦恼
34一味苦行,并不能脱离苦痛
35制伏和折磨自己的身体
36放弃苦修,寻找新的解脱方式
37愉快禅定,降伏心魔
38破晓时分,思索一切之源头
39到底悟出了智慧
40最早的居士
41说服自己为众生说法
42黑暗世界中,捶响不死鼓
43宣说四谛妙法
44船人憾失修法之机
45后夜时分,初转
46“中道”和“四谛”
47耶舍求法:第六位比丘来了
48队伍不断壮大
49迦叶三兄弟
50竹林精舍,传道授业解惑
51浩荡的僧团
52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53施主的善举
54被教化了的波斯匿王
55无法摆脱历史的制约
56追随,因果已经成熟
57内部的激烈斗争
58谤毁圣说,决生邪见,定断善根
59涅槃之前
60尾声 涅槃
 

摘要

     今天能与大家分享关于佛与佛教文化的故事,我觉得就不能仅仅用“因缘”两个字来描述了。按照佛教文化和佛教传统的说法,还应在“因缘”这两个字前面加上“殊胜”两个字,叫“殊胜因缘”。也就是说,这是特别好的一种因缘,非常圆满的一种因缘。 今年是2019年,三十五年以前,也就是1984年,当时我才十八岁,我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北京大学梵文、巴利文专业(当时叫东方语言文学系)学习,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我们在练习梵文发音的时候,都觉得有点儿郁闷,因为梵文有些音很奇怪。 但是在我个人的记忆当中,当我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我突然吟诵到了这样一个句子(三十五年后的今天,我还能背诵出来)。 这句梵文的意思是说,吉祥天女躺在莲花上;湿婆坐在雪山上(雪山就是喜马拉雅);毗湿奴睡在乳海上。大家一看到这三个主角的名字,都知道他们并不是佛教的,而是印度教的主神。 这个句子描写的这三个人很奇怪,吉祥天女在印度到今天也很重要,她睡在莲花上;湿婆当然很重要,大家如果到印度去旅游,到处可以见到湿婆的身影,他坐在喜马拉雅雪山上;毗湿奴也是个大神,他睡在乳海上,在印度的文化传统中,乳海是指用最纯洁的牛奶汇成的海洋。 为什么这三个人一个要睡在莲花上,一个要坐在喜马拉雅雪山上,一个要睡在乳海上呢?我认为他们是因为害怕臭虫。这说明喜马拉雅雪山和莲花、乳海一样的圣洁,一样的神圣,一样的纯洁。 大家如果读过佛经就会发现,当描写一个非常好的地方的时候,往往会说这个地方没有害虫,没有毒蛇猛兽,没有毒草,没有任何对人不好的东西。在印度文化传统当中,认定喜马拉雅雪山是一个不会有臭虫、不会有任何不好的东西的地方,非常圣洁、神圣。 在讲述佛陀和佛教文化的故事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佛陀和他所创立的佛教及其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理学的形成,就跟佛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王阳明的“阳明心学”的形成,就跟佛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再往前说一点儿,汉民族的一个本土宗教——道教,我们知道,道教从道家——当然还有别的来源——发展并最终形成道教,它又和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不必说禅宗,就是佛教中国化以后,形成的一个非常独特的佛教文化的流派。所以佛教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我选一个词来说明佛教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什么词呢?这个又要把话题稍微扯得远一点儿。很多人可能都看过《水浒传》吧,当然它与佛教没有什么太特别的关系。但是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打斗场面,当一个好汉碰到另一个好汉的时候,或者梁山一百单八将里边的某一位碰到官兵的时候,两家碰头,最早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来得好。…‘来将通名,来得好!”完了以后,大家啪啪啪打起来。 古代打仗跟今天不一样,按照《水浒传》里边的说法是,将军跟将军先打,然后小兵在旁边起哄。如果一个将军败了,那小兵就跟着跑了,然后得胜的将军就会率领他的部下进行掩杀。 好,我的问题来了:“来得好”是什么意思?《水浒传》里用的当然不是古汉语,它用的是近代汉语。实际上这三个字就是来自佛教的传统。佛教里边经常有人双手合十说:“善来善来。”当然,今天更多的人说:“善哉善哉。”其实“善来”和“善哉”是有所区别的,咱们在这里暂不展开讲。 “善来善来”,什么意思?善,就是“好”的意思;来,就是“其来”;“善来”就是“其来正好”。“善来”就出自印度的梵文。今天我们到印度去,会看到很多人向游客、来宾表示欢迎,双手合十,微微欠身,说:“善来!”比如现在咱们很多人到泰国去旅游,也会听到类似的发音,表示欢迎。后来到了汉语里边就变成了“来得好”,意思还是“欢迎”。 大家把思路再拓展一点,想一想。很多读者朋友都学过英语,英语表示欢迎是哪个词呢?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