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争之世 战国全史(全2册)

大争之世 战国全史(全2册)

  • 字数: 60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 作者: 醉罢君山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43942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0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战国是中国尚武精神最盛之年代,战乱不断,却孕育着历史的无限机遇;战国遵循丛林法则,竞争白热化,却碰撞出文化的伟大;战国是野心与权力膨胀的时代,实用主义撕掉了理想主义的面纱,却给了平民更多的机会登上政治舞台,社会更加充满活力。本书以战国霸权更替为主线,立体化全景式地呈现了这段壮阔历史,以《战国策》《竹书纪年》《史记》《资治通鉴》等史籍的记载为基础,展现了由王侯、将相、小人物共同构筑的战国精神谱系。
作者简介
醉罢君山,本名郑文州,福建漳州人,专注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研究,作品有《变局时代:春秋全史》《大唐帝国的扩张》《秦朝原来是这样》《汉朝原来是这样》《宋朝原来是这样》等,擅长还原历史中最令人血脉贲张的景象,文字里激荡着昂扬奋发的铁血精神和思辨特质。
目录
第一章三家分晋/1
一、战国序幕/1
二、欲望无极限/9
三、见证奇迹的晋阳之战/18
四、瓜分晋国/27
第二章霸业初兴/35
一、浴火重生的楚国/35
二、带头大哥魏斯/46
三、魏文侯的幕僚们/56
四、刺客聂政/62
五、田氏篡齐始末/68
六、吴起之死/74
第三章中原混战/88
一、走向裂变的三晋/88
二、齐威王崛起于东夏/99
三、围魏救赵/109
四、厚黑教主韩昭侯/119
五、孙膑的复仇/127
第四章商鞅变法/138
一、入秦/138
二、变法/147
三、车裂/154
第五章纵横天下/164
一、城头变换大王旗/164
二、纵横家的祖师爷—苏秦/174
三、张仪的发迹史/187
四、合纵运动的兴起/193
五、雷霆出击:秦灭巴蜀之役/200
六、惊天骗局:六百里怎么变成六里/207
第六章东西双雄/215
一、当明君遇到圣哲/215
二、趁火打劫:燕国之乱始末/222
三、张仪的忽悠术/231
四、通三川以窥周室/242
五、围猎楚国(上):垂沙之战/251
六、围猎楚国(下):楚怀王之死/258
七、孟尝君其人/267
八、鸡鸣狗盗之雄?/272
第七章英雄不愧武灵王/281
一、胡服骑射:赵国的变革/281
二、吞并中山/292
三、沙丘遗恨/300
第八章齐国的没落/314
一、白起的成名之战/314
二、称帝的闹剧/323
三、灭宋始末(上)/331
四、灭宋始末(下)/339
五、燕国复仇记(上)/347
六、燕国复仇记(下)/355
七、田单的使命/364
第九章谁能狙击秦国/375
一、渑池之会/375
二、哀郢都:屈原之死/383
三、华阳之战/390
四、阏与之役/398
第十章大决战/406
一、范雎相秦(上)/406
二、范雎相秦(下)/415
三、长平之战(上)/424
四、长平之战(下)/435
五、邯郸之围/444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452
七、九鼎归秦/461
第十一章东方乱局/468
一、最后的合纵/468
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475
三、春申君之死/485
第十二章秦王嬴政/493
一、从商贾到政客:吕不韦/493
二、嫪毐之乱/498
三、李斯与谏逐客书/508
四、秦赵的恩恩怨怨/516
五、毕竟是书生—韩非之死/524
第十三章秦灭六国/535
一、李牧之死与韩赵灭亡/535
二、荆轲刺秦王(上)/544
三、荆轲刺秦王(下)/554
四、天下归一(上)/559
五、天下归一(下)/569
尾声十年以后……/578
摘要
     第一章 三家分晋 一、战国序幕 没有谁是永远的强者。 春秋史证明了这点,曾有将近一个世纪,中国大地是晋国与楚国争雄斗霸的舞台,其余百十个诸侯国只是在背后摇旗呐喊,充当小喽哕的角色。然而当春秋的大幕徐徐落下之时,吴、越两国却令人瞠目结舌地异军突起,令老牌强国黯然失色。楚国差一点亡于后起之秀吴国之手,晋国命运虽不至于如此惨淡,却也狼狈不堪,不仅众叛亲离,失去霸主的宝座,甚至后院起火,自相残杀,遂使国力一衰再衰。 高傲且自尊的晋国人绝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有着一流雄心与军力的大国,岂可沦为二流的混混儿呢?带领晋国走出低谷的关键人物,正是内战英雄赵鞅。 如果不是赵鞅,晋国恐怕早就四分五裂了。晋国的强大得益于独特的政治制度,国家权力并不掌握在君主手中,而是在几大家族手中,即所谓的“六卿制”。到了春秋晚期时,执掌权柄的六卿分别是知氏、赵氏、韩氏、魏氏、中行氏、范氏,六大家族轮流坐庄。这种灵活且富有竞争性的制度确保了晋国的政治活力与领袖的才能,在历代晋国元帅或执政中,几乎没有谁是庸才。不过这种制度却难以称得上尽善尽美,它的副作用是各大家族间相互倾轧与血腥内斗,每积蓄一定时间便有一次大爆发,每次爆发势必有一个或数个大家族从权力舞台上消失。 公元前497年,晋国陷入大分裂的危机,六卿中的中行氏与范氏两大家族与其余四大家族矛盾激化,终于爆发内战。晋国的内战很快演变为中原的大战,试图摆脱晋国控制的齐国、郑国、卫国等联手支持叛乱的中行氏、范氏武装集团,对他们来说,这是削弱晋国实力的良机。树倒猢狲散,几乎所有的诸侯国都幸灾乐祸地看晋国的洋相,可是他们却低估了赵鞅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他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率晋国政府军以一己之力挫败叛军与齐、郑、卫等诸国联军,捍卫了军事大国的荣誉并挽救了国家的命运。 凭借着无人可及的功勋,他当之无愧地在知跞去世后,成为新一任的晋国元帅与执政。可是要恢复晋国的霸主地位,任重而道远。一来是齐国缓慢地复兴,虽然国力不如晋国,但也足以领袖东方;二来是小喽哕见风使舵,一旦察觉到晋国没有以前那么强了,便纷纷扬长而去,寻找新的靠山;三来是吴国在东南不可遏制地崛起,大有称霸中原之志。 赵鞅心里十分清楚,晋老大一呼百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内战的巨大损耗与创伤必须用时间去恢复与愈合。显然,晋国的对外政策要做出调整,称霸已经不是首要的目的,休养生息与积蓄力量才能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事实证明,没有晋国领导的中原成了桶,“弭兵之会”后的和平局面渐渐被打破了。宋国与郑国爆发了十四年战争(前495—前482年),在此期间,宋国还顺手牵羊灭了曹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实力不算强大的鲁国也偷偷摸摸,攻破邾国并俘获其君主。最有雄心壮志的,当属后起之秀吴国,吴王夫差显然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东南一隅,他野心勃勃,要驾驭马车凭陵中原。 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终于迫不及待地发动对齐国的进攻,兵分两路从海、陆齐头并进。被吓破胆的齐国人借国君的人头乞降,他们杀死齐悼公以换取吴国的退兵。以“仁君”自诩的吴王夫差慷慨地放齐国人一马,可是齐国人还没来得及庆幸,就从边疆传来消息:晋国的战车已轰隆隆地开到了。 自从平定内乱后,赵鞅除了两次象征性地讨伐卫国与鲜虞国之外(此两国在晋国内战中均支持叛军),在对外关系上,晋国始终保持低调。其实卫国与鲜虞国都只不过是小角色,在中原敢于叫板晋国的重量级对象,只有齐国。在赵鞅平定内乱的八年战争中,齐国不仅一而再地出兵干涉晋国内政,而且在叛军失败后,又收容了叛军领袖中行寅与范吉射,扮演着反晋联盟领袖的角色。赵鞅早就想报仇雪恨,好好教训一下齐国人,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晋国实力的恢复尚待时日,另一方面敌人也太多了。如今机会来了,齐国在吴国的猛轰下,俨然成了落水狗,赵鞅也会做这种落井下石的勾当,此时不揩油,更待何时呢? 当被视为“蛮夷”的吴国人高举“不伐有丧之国”的传统道德旗帜时,长期领袖中原的晋国人竟然抛弃了这一文明的价值观,礼的原则遭到践踏也预示着一个更加实际、更加残酷的时代即将到来。晋国的战车长驱直入,在齐国境内横冲直撞,占领犁丘、辕邑后,又摧毁高唐城,一直攻打到赖邑才尽兴而回。 尽管这次复仇行动十分解气,但是赵鞅的风头很快便被吴王夫差盖过了。一年后的公元前484年,吴国大军又一次兵临齐国,并取得了艾陵之役的伟大胜利,齐国军队战死三千人,损失八百辆战车,前线五名大将成为吴国人的俘虏。凶悍的吴国兵团又一次证明了他们是天下至强,三大传统强国中的楚国、齐国都成为其手下败将,只要再力压晋国,吴王夫差便可以实现号令天下的梦想。 晋吴的交锋不可避免,但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谈判桌上。 公元前482年的黄池之会,既是吴王夫差人生的顶点,也是他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这个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