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抗战时期中央银行体制研究

抗战时期中央银行体制研究

  • 字数: 33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刘慧宇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7226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战时金融的有效运作,无疑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战争促使金融启动应急抗压反应系统,以适应非常时期难以估量的巨大财力需求,在实践中必然催生出应时而生的金融创新。本书以全面抗战历史为背景,运用多学科方法,提出代中央银行概念及其制度的理论内涵,从战时金融角度演绎代中央银行制形成过程及其运行模式,突破了近现代中央银行体制模式的范式化研究,特别是从金融调控角度剖析中央银行体制构建对抗战胜利的制度保障作用,揭示了近现代中国中央银行体制建设的时代差异、国情特色及其特殊规律。
作者简介
刘慧宇,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和南开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访问学者。现任福建江夏学院教授,副校长。长期专注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和区域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出版《中国中央银行研究1928-1949》等多部专著;发表《重组区域优势,重构省域体系》等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专著曾获省级“五个一工程”奖、省级很好图书奖等。
目录
图表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战争金融:抗战胜利的基本保障
第一节 抗战爆发前的南京国民政府
一、日本入侵与中国抗战
二、面向现代化转型的南京国民政府
第二节 战争金融理论准备与经验借鉴
一、战争金融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二、经验借鉴:一战中欧洲各国的政策选择
三、战争金融理论的主要特征与政策体系
第三节 战争与金融创新:中央银行的制度缘起
一、战争与英格兰银行的演变
二、战争对美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影响
三、法兰西银行与战争关系
第二章 抗战爆发前中国金融基本国情
第一节 统制金融:南京国民政府银行国有化举措
一、自由化趋势: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的金融业
二、银行的国有化改组与统制金融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从传统货币步入国际货币体系
一、中国传统货币的特点与积弊
二、两元并行:清末民初的货币乱象
三、步入国际货币体系: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第三节 严峻的财经形势
一、战前财政经济的总体情况
二、战前金银外汇储备规模与战费的初步谋划
第三章 国家银行:中央银行之滥觞及其早期实践
第一节 中央银行理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一、西学东渐:中央银行理论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二、清末国家银行的创设与发展
第二节 国家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与区域性中央银行的出现
一、国家银行的商业化发展趋势
二、区域性中央银行的设想与实践
第四章 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筹建与金融备战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筹建
一、中央银行:一个全新意义的国家银行
二、国民政府关于中央银行发展的目标定位
第二节 1937年前中央银行职能完善与组织体系发展
一、货币发行
二、经理国库
三、集中准备金、再贴现与公开市场操作
四、中央银行组织机构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设计:金融备战的集中体现
一、中央银行体制设计的总体背景
二、抗战全面爆发前中央银行体制建设的模式与特征
三、中央储备银行的谋划及其终止
第五章 四联总处与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金融运作
第一节 抗战初期金融形势与金融紧急动员
一、抗战初期的金融市场
二、金银外汇的成功抢运:国民政府金融紧急动员之一
三、《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国民政府金融紧急动员之二
四、战费的早期筹措:国民政府金融紧急动员之三
第二节 四联总处的设立及其初期运作
一、战时统制经济体制的初步构建
二、四联总处的设立
三、四联总处初期运作及其职能拓展
第六章 代中央银行制及其运行
第一节 代中央银行制形成
一、战争初期中央银行分立特许制的困境
二、四联总处的第一次改组与代中央银行制形成
第二节 代中央银行制的调整
一、老问题与新挑战
二、四联总处的第二次改组与代中央银行制的调整
第三节 改组后代中央银行制的运行
一、四联总处与中央银行发行统一目标的实现
二、四联总处与中央银行对国家行局的控制与妥协
三、再次改组后四联总处业务重点的变化
第七章 战后回观:代中央银行制及其运行实效
第一节 战时通货膨胀问题
一、战时通货膨胀的走势及其原因分析
二、代中央银行制下通货膨胀问题的治理及其局限
第二节 金融的市场化改革
一、战后金融改革:中央银行复归的尝试
二、金融改革的失败及其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