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郭云宗传

郭云宗传

  • 字数: 16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作者: 曹伟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05131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用大量丰富的史实公正评价了郭云宗之父郭子兴(陕国公)在大明王朝建立和统一过程中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客观地评述了入黔始祖郭云宗在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开基落业贵州城,对贵州社会、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影响。附录部分收集了大量的家族史料,罗列了一些郭云宗文化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目录
第一章 出生将门 祖源汾阳
第一节 巩昌侯、陕国公郭兴
第二节 都指挥史郭德成
第三节 武定侯、营国公郭英
第四节 郭府添丁进口
第二章 少年从军 南征北战
第一节 北平从军
第二节 临清练兵
第三节 统一云南
第四节 金山之役
第五节 捕鱼儿海战役
第六节 郭振袭职
第三章 祸从天降 避难贵州
第一节 胡惟庸案
第二节 劫后余生
第三节 家破流亡之路
第四节 入黔改姓
第四章 定居清镇 弃武从商
第一节 落业贵阳 开启新生
第二节 经商创业 开枝散叶
第三节 虎场为家 枝繁叶茂
第四节 振兴清镇 造福一方
附录一:
第一节 郭兴在大明王朝建立统一中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 郭云宗入黔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当代郭云宗后裔概况
第四节 郭云宗的历史评价
附录二:
第一节 郭云宗年谱
第二节 郭云宗墓
第三节 郭云宗族谱
第四节 郭云宗后裔
第五节 郭云宗文化研讨课题
郭云宗坟墓修缮及文物申报工作小组成员
摘要
    第一节 巩昌侯、陕国公郭兴
     元朝末年,政局动荡,天灾连连,黎民百姓饥寒交迫,食不果腹,元廷政权江河日下,风雨飘摇。而在元廷内,帝位之争和统治腐败也在不断地加速着统治的衰落。
     自元武宗(1308-1311)以后,政治日渐腐朽,从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至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仅仅二十五年的时间,竟然换了八个皇帝!蒙古贵族之间由于争夺帝位,长期相互倾轧,往往演变成内战。如元英宗时的“南坡之变”,元文宗时的“天历之变”等。长此以往,朝廷的军政大权便落到了手握兵权的蒙古大臣之手,皇帝的权力逐渐被架空。
     与此同时,政府卖官鬻爵,官员贿赂成风。至元顺帝时,腐败达到极点,蒙古贵族和喇嘛僧跋扈,官吏贪污,地主豪强专横,种种现象与日俱增。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皇室,也是“丑声秽行,著闻于外”,元朝的统治已经走上了崩溃的道路。
     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二人打着“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揭竿而起,从此,正式拉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至元三年(1337年),广东朱光卿、聂秀卿起义,称“定光佛出世”。同年,河南棒胡起义,棒胡烧香聚众,起义者“举弥勒小旗”。
     至元四年(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义,起义农民五千余人,背心皆书“佛”字。
     到了至正初,小规模起义、暴动已遍及全国,仅京南一带的起义即达三百余起。其中,爆发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红巾军起义是元末规模优选、涉众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农民起义。起义军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颍州的韩山童、刘福通;一支是起于蕲、黄的徐寿辉和彭莹玉,数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
     次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他大胆任用初出茅庐的朱元璋为将,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二十七日,集结数千人攻占濠州,据守一方,逐渐坐大。
     至正十三年(1353年),濠州城内因诸将争权,内部矛盾越发激化,朱元璋决定自立门户,开创抗元新局面。为重振队伍,他返回家乡钟离村募兵,少时的玩伴及同乡纷纷赶来投奔。在征兵回城的途中,朱元璋偶遇相面先生郭山甫,说明来意之后,郭山甫当即表示愿意让两个儿子郭兴与郭英加人朱元璋的队伍,跟随他南征北战。
     郭山甫唤来两个儿子,神情严肃道:“你二人原有富贵之相,只恨时机不到,未逢贵人,如今贵人就在眼前。此人绝非池中之物,你们跟着他走,有朝一日,必能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两兄弟默然。
     他们固然相信父亲的眼光,然而看着面前这位其貌不扬的莽汉,他们心中仍觉忐忑。父亲逐渐年老,家中只余妇小,从军之路有着太多的不确定与意外。如今正值乱世,人命贱如蝼蚁,如果只是随郭子兴元帅据守滁阳以抗元兵倒也罢了,要四处征战,一去千里,生死难料,这风险的确太大了些。
     郭兴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还未回过神来,忽然发觉有谁在轻轻扯动自己的衣角,一转眼,只见弟弟郭英正暗暗地递眼色给他,脸上写满不情不愿,像是在恳求他速将二人心事告知父亲。
     郭兴回了一个眼神给弟弟,示意他安下心来听从父亲的安排,然后长吸一口气,定了定心神,对着郭山甫长行一礼,道:“儿子谨遵父亲嘱托,定然不负您的期望。”
     一言毕,便拉着郭英回屋收拾东西,当日辞别父母家人,往濠州城的方向去了。
     “二哥,你为何要拦我?你明知道……”去往濠州城的路上,郭英不住地埋怨郭兴道。在他心中,自然是敬重哥哥的,可是因为突如其来的一个同乡,就要舍弃家人,远赴战场,且前途未知,对年仅十八岁的郭英而言,的确有些残忍。
     “我相信父亲的眼光。”面对弟弟的询问,郭兴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
     “此话怎讲?”躁动已过,郭英渐渐冷静下来。
     “父亲相术之高,远近闻名,你不是不知。他这么做,自有他的道理。如今鞑子气数已尽,乱世之中,群雄逐鹿,征战四起,你我正当盛年,既有贵人相助,何不顺应天意,与他成就一番宏图霸业,也让我郭氏满门荣光?”说完,郭兴看了郭英一眼,戏谑道:“难不成,你愿意守着那小小的钟离村过一辈子?”
     “哼!大丈夫生当报国,战死沙场亦不足惜,我郭英又岂是懦弱之人?大哥莫轻看了我!”郭英的男儿血性被郭兴一番话激将出来,说话这空隙,脸色已然涨得通红。
     “那就是咯。”郭兴见自己的话起了效果,满意地点了点头。
     “只是……”郭英迟疑道。
     “只是什么?”
     “父亲年事已高,母亲身体不好,三哥淡名利,宁莲她……”郭英忧思重重。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三弟并非无能之人,只是性子寡淡,向来对名利之事看得轻薄。至于宁莲,想来父亲早有安排……”见弟弟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郭兴放下心来,软言安抚道:“家中之事,你尽可放心。只是从今往后,你我二人免不了辗转奔波之苦,我怕你受不住。”
     “二哥,你真是虚长我几岁!自小到大,你几时见我郭英怕过苦?!”郭英忍不住笑道。
     疑问散去,漫长的征战之路就这样开始了。恐怕连郭兴自己也没有料到,他会跟随朱元璋一路打下去,建功立业,改朝换代,并与弟弟郭英一起,成为大明开国历史上战功卓绝的“淮西二十四将”中的二人。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