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敦煌,敦煌 常书鸿自传

敦煌,敦煌 常书鸿自传

  • 字数: 26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常书鸿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7260023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7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没有常书鸿,就没有今天的敦煌 他是勇闯大漠的逆行者。早年留学法国,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家, 却因一见敦煌“误”终生,于抗战期间,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勇闯西北,奔赴敦煌。 他是敦煌至暗时刻的点灯者。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敦煌得到了抢救式的保护,结束了四百多年来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无人研究的状态。 他是守护敦煌的孤勇者。半个世纪,一万八千多个日夜,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交通闭塞、陋屋斗室的艰苦条件下,与敦煌共命运。 他是敦煌学的奠基者。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奠定了敦煌学,更奠定了敦煌人的精神。 ◎了解常书鸿,读这一本就够了 常书鸿于90岁高龄重新记录、整理其发现敦煌、保护敦煌、研究敦煌、推广敦煌的人生与艺术经历,听他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更真实,更精准,更多信息量。 ◎常沙娜亲定图文典藏版 常沙娜亲选父亲生活照,敦煌研究院倾情提供工作照,珍贵历史照片,见证世事沧桑。 ◎收录不同时期自传性文字,完整呈现一生著述 ◎全彩印刷,品质装帧,宜收藏,宜阅读
内容简介
《敦煌,敦煌——常书鸿自传》道尽“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魂系敦煌的传奇一生: 留学法国,画坛成名,却一见敦煌“误”终生; 一路坎坷,六年曲折,破釜沉舟奔赴敦煌; 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创敦煌研究新天地; 苦守大漠,甘之如饴,为敦煌艺术奉献一生…… 既是自传,也是一本激励普通人不畏挫折、奋勇前行的心灵之书。 本书还配有常先生之女常沙娜定制珍藏的大量珍贵生活影像,以及敦煌研究院倾情提供的常先生工作照,立体、全面展现其一生的奋斗与坚守。
作者简介
常书鸿(1904—1994),有名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我国敦煌学的奠基者和敦煌文化事业的开创者,被誉为“敦煌守护神”。1927年赴法留学学习油画,作品屡获大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因在书摊偶遇《敦煌石窟图录》,决心放弃巴黎的舒适生活,回国投身敦煌石窟保护工作。1942年参与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名誉主席。 【主编简介】 常沙娜(1931— ),常书鸿之女,新中国第一代工艺美术设计家、图案学家、设计教育家、艺术家,原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院长,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曾参与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经典建筑的设计。
目录
第一章 人生初途001
一 童年生活001
二 校园遇知音009
第二章 留学法国015
一 巴黎学子015
二 艺术上的彷徨026
三 新奇的发现——《敦煌石窟图录》030
四 在巴黎一北平的国际列车上034
第三章 西行前记037
一 回国后的遭遇037
二 大后方的风尘047
三 破釜沉舟去敦煌051
第四章 初寓敦煌059
一 沿着河西走廊前进059
二 致礼莫高窟069
三 战风沙筑围墙076
四 乐在苦中085
第五章 艰难岁月092
一 心血沥沥092
二 苦渡难关101
三 父女画展110
四 黎明的前夜115
第六章 国宝之光131
一 欢庆解放131
二 筹备京展142
三 接待周总理参观展览153
四 人民的表彰164
第七章 保护与研究171
一 出访印度和缅甸171
二 考察麦积山、炳灵寺和新疆石窟177
三 保护敦煌明珠194
四 大规模的临摹与研究210
第八章 飞天传友谊236
一 敦煌艺术展在日本236
二 难忘的回忆248
附录一273
附录二347
出版后记360
摘要
     第一章 人生初途 一 童年生活 我出生在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午时。小时候常听母亲说,这一年是龙年,我这条午时雷雨交加中出生的“龙”,是个很好的兆头。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最清晰的莫过于母亲和善的面孔和那双蕴藏着生活的艰辛却永远饱含温情的眼睛。龙是什么东西?好兆头又是什么?在一堆问号中,我记下了母亲在我耳边念念叨叨关于“好兆头”的话。 我没有看见过祖父,只见过在除夕夜挂在厅堂正中,头戴红缨帽、身着镶金黄袍、坐在太师椅上的祖父画像。听祖母说,祖父是东北热河头田佐镶黄旗的满族人,姓伊尔根觉罗。他是从热河派到杭州驻防并安家落户的世袭小军官——云骑尉。祖母生有四个男孩子和三个女儿。我父亲排行第一,是长子,他后来是黑龙江省一个八旗工艺厂的录事。二叔死得很早,留下二婶和四个孩子。三叔、四叔因事故不幸致残。三个姑母中,二姑母曾进南京金陵女子神学院读过书。我母亲生有五个男孩子。我是老二,下边还有三个弟弟。大哥书林,三弟书文,四弟书箴,五弟早亡。 辛亥革命时,我才7岁。记得一天夜晚,浙江金库所在地范台衙门起了大火,把西湖碧水映照得通红。当时,我们住在西湖边的旗下营(现在是新市场),见此情景又惊又怕。祖母便带着我从西湖逃到南高峰,躲在一个破庙的大殿里。在清冷的月光下,我看到庙里的神像阴森森地举起双手像要扑过来似的,令人毛骨悚然,可怕极了。联想到沿路听人所说,现在清朝倒了,要杀满人,更加不寒而栗。 我向悄悄流泪的祖母说(问):“我们会被杀吗?” 祖母望着在我们头上举起双手的雷公菩萨说:“这只有菩萨来保佑了!”她念叨着,叫着我的乳名说:“灵官,你睡吧,奶奶在这儿,不怕的!” 在祖母低弱的哭泣声中,我带着一种幼年初次遭遇的极大恐怖渐渐朦胧地入睡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时,我看到庙里已挤满了从城里逃出来的男女老少。祖母向他们询问城里的情况。他们便说起要“杀鞑子”“剪辫子”等各种传闻。这使我们又是一阵心惊肉跳。祖母不自主地轻轻念着阿弥陀佛。我依着她也不敢多讲话了。躲在庙里,最让我难过的是不知道家里母亲和兄弟们的情况。 “是不是都被杀了呀?”祖母一直在隐隐哭泣。但当我问起时,她总是说:“不要紧的,孙儿。我们家中并没有作孽,祖宗会保佑我们常家的……” 我们在南高峰又胆战心惊地度过了一夜。第三天早晨传来消息说,城里一切照常,并没有“杀鞑子”,也没有打仗。我们这才放心了。随着众人,我们怯生生地回到城里,但不敢回到旗下营的老房子去。我们找到(在)汉人聚居区住的亲戚家一打听,才知道全家搬到一个叫“湖墅”的地方的汉人朋友家去了。一家人又团圆了。 辛亥革命以后,男丁们原有的皇恩官饷被取消了。这一来,二十多人的一个大家庭被迫走上了自谋生计的艰难道路,几乎每个人都负有责任。也正是在这谋生的道路上,我初次接触到了绘画,萌发了对艺术的喜爱与向往。事情还得从我二姑说起。我二姑刚刚定亲,丈夫就死了,因此她便信佛吃长素。生活的逼迫,又使她改信基督教,免费进了南京金陵女子神学院学习。从南京金陵女子神学院毕业后,在我家附近的湖山礼拜堂美国浸礼会女牧师福姑娘身边做助手。她一直没有出嫁,而且想方设法地为家里人张罗工作。残疾的三叔很聪明,从小就爱绘画,可是无情的病魔不但夺走了他那双蹦蹦跳跳的腿,还使他的双手渐渐萎缩,一只手像婴儿在胚胎中一样蜷曲于胸前,只能用另一只还能活动的手吃饭。在二姑的鼓励下,他顽强地坚持学画。绘画初始,他的笔下常是一些写实的作品:小孩荡秋千、放爆竹,山水、花鸟。后来,湖山礼拜堂的福姑娘随二姑来到我家。福姑娘身材很高大,已上了年纪,却还穿着很好看的花布长袍,戴着一顶花布太阳帽,夏天还拿着一把花布小伞。虽然她也是一头栗色长发,蓝蓝的眼睛,可是她却和许多洋人不一样,非常和蔼可亲,来时总给我们小孩子每人一块美味的奶油巧克力糖。对三叔的小画片,也总是赞不绝口。她建议让三叔画一些中国风味的彩色贺年片或圣诞节、复活节用的画片。因为这些画出于残疾人的手笔,画技还不错,加上福姑娘的宣传,三叔卖得了一定数目的钱,贴补了家中的花销。从这以后,三叔还经常叫我们帮他填颜色,摹写画稿。 二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不顾祖母的反对,组织我们全家弟兄在家做礼拜,要我们写赞美诗。每个礼拜天下午,由二姑主持,让我们大大小小坐在一块唱赞美诗。她为了鼓励我们坚持下去,还用钱来买动我们,每做一次礼拜给一个铜板,画一张赞美诗的挂图,便多给几个铜板。我母亲和祖母原来对二姑的这些活动总是投以冷眼,但奈于她既给我们钱,又使我们不再吵闹,时间一长,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全家的经济仍是很困难的。我们十个兄弟姐妹都逐渐长大了,光是二十几口人的粮食,每月就需要三四十元。为了增加收入,父亲让我们搬到涌金门外荷花池头(现在的柳浪闻莺)一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