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佛陀的容颜

佛陀的容颜

  • 字数: 1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 作者: 李惠东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07844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为“视界”系列丛书之一。该系列邀约国内高水平作者和文化学者,寻找散落在人类文明中的文化瑰宝,向大众普及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传承。 作者李惠东为中国雕塑界专家,拥有坚实的学术背景,掌握大量可信的一手图文资料。《佛陀的容颜》以独到的学术见解、简洁直白的叙述、令人耳目一新的图文编排方式,向大众降维普及佛像造像的容颜演变史,其中融合了丰富的史地、人文和佛像造像艺术的知识,颇具文化艺术价值。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只聚焦于佛陀的头部,看佛陀的“脸”书。细数佛陀造像如何多头并进,辗转向东,又因族群的迁徙、历史的际遇、环境的差异、观念的嬗替,而持续演进,臻于完美。作者李惠东身为雕塑艺术界的专家,却脱掉了专业学术的艰深外衣,以生动的文字和图像注解佛像容颜的演变,是一本能够让我们快速理解、记忆并掌握方法的“入对门”的专业普及读物。其中不仅有大量第一手的视觉资料,还有源于作者教学与学术的独到见解。
目录
第一章 贵霜:外来者的推动
佛陀造像并不是和佛教一起产生的
释迦牟尼是觉悟者,并不自认为是神,所以早期并不流行佛像
“统治术”的需求,使佛教的传播逐渐演化成像教的模式
最早的佛陀造像并不是佛陀的老乡塑造的,竟然出自“中国人”之手
当外来统治者要利用佛教证明“王权神授”,释迦牟尼也被变成了神
贵霜统治者看中了“转轮王”的说法,宣称自己是佛陀在俗世的化身
对于大字不识的信众来说,造像和图画是很好的传播手段
贵霜肩负佛像传播的大任,因为它地处东西方交流的十字路口
贵霜的两大造像中心:犍陀罗、秣菟罗
犍陀罗风格:长着希腊人面孔的佛陀
贵霜人欣然接纳了亚历山大的馈赠
为什么是希腊风格,而不是月氏风格?
为什么是佛教,而不是婆罗门教?
佛教造像优选产生于犍陀罗?
犍陀罗,这张脸有希腊血统,但又不是希腊脸
犍陀罗风格造像的分支——“水升火热”的迦毕试
佛陀造像的西进终点站——巴米扬,留给世界的一道谜语
混血的开始——塔克西拉
佛教造像优选产生于秣菟罗?
回到家乡,佛陀却又长了一张印度人的脸
秣菟罗地区具有比犍陀罗更为深厚的本土造像传统
说到本土化,印度南部还有一个区域叫阿玛拉瓦蒂
犍陀罗近人,秣菟罗类神
本土审美的模式化——笈多时代的秣菟罗
第二章 中国新疆:丝路远播
佛陀造像西进受阻
东进第一站:中国新疆
丝绸之路的南线和北线,也正是佛像传播的南线和北线
北窟南寺的格局,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界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彩塑的前世今生
“塑”:泥土呈现的佛陀
“雕”:木石刻画的佛陀
新疆造像的“潮汐式影响”:层层浪,回头浪
民族融合与文化多样性
疏勒(喀什):丝路南北线的总汇
于闻(和田):越岭第一站
楼兰:神秘的罗布泊,神秘的面容
接纳贵霜流亡者的楼兰
龟兹(库车):文化流派的必争之地
以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的龟兹石窟群
焉耆:月氏人的去路与归途
七个星佛教遗址群:石窟与寺相结合的形制
高昌:东来西去,风格的反复洗礼
伯孜克里克石窟、吐峪沟石窟
丝路北线最北端道路上的遗迹
……
第六章 唐:熟成华夏风范
隋:华夏风范的前期准备
唐:佛陀的华夏风范
唐窟的典范:龙门石窟
如果说北魏是在形象上做文章,那么唐朝就是在气度上定基调
二次造神:定格佛陀造像之永世风格
敦煌的盛唐时代
东西方比例的不同观测点,三庭五眼与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
第七章 泽被西东垂之久远
归去来兮,800年
泽被西东:唐风的空间影响
回头浪:新疆方向的回传
唐风入藏
朝鲜半岛:丝路陆路最东端的边缘一隅
东瀛诸岛:丝路东端的海上终点站
垂之久远:唐风的时间影响
简要回顾
致谢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